以下为《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违法犯罪率越来越高、违法犯罪年龄段越来越低”的现象凸显,社会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我们很有必要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就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重视学生分数,忽视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现象客观存在。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功能上的德智失衡。学校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但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制度与社会评价偏重于学习成绩与升学率,而这种现象短时间内根本难以改变,在我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考试仍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不少学校为了自身利益或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重智轻德。一是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素质教育成了口号,搞的仍是应试教育,“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考试是教师的法宝”,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德育的首要地位的落实往往是不到位或缺位。有的学校实践课、活动课、以及不是高考科目的课都成了摆设,不是马虎应付,就是被挤占或改作自习。学生的辅助用书每科三套,老师搞题海战术,孩子成天钻在作业堆里,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德育实践活动苍白无力,养成教育抓而不实不紧、成效不大。这样的结果,智育的力度可能加强了,却是以削弱德育为代价;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可能提高了,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下降为代价。二是部分学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不强,流于形式,注重档案中有计划、有教案、有总结,没有按要求开设法制课,上好法制课,学生所受教育不深。三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仍然存在辍学现象。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极有可能使学生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厌学导致辍学,辍学造成失管,失管导致违法犯罪等一些严峻的现实。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许多家长关注青少年学习成绩的多,关心青少年思想状况的少,不得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失去家庭幸福,容易被坏人利诱、拉拢,走向犯罪。 这是由于家庭教育的重心失衡造成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都有教育好子女的强烈愿望,却是对孩子期盼的重心失衡而带来严重的道德缺失。一是大部分家长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尺度,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他们最关心子女的是学习成绩,他们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考上好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叮咛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除了把书读好,你什么都别管”。如果子女在外地就读,再加上一句“钱不够用打电话来,当心身体”。这样,使未成年人从小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只会读书,不会做事,更不会做人,对世事冷漠,对他人冷漠,对生活冷漠,只关心自我。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往往又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承受的竞争压力,扭曲孩子的人格,反而造成厌学、逃学,形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酿成苦果。有的家庭对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只顾自己赚钱、娱乐。有些家庭条件好的,一有空就呼朋唤友在家中喝酒、打牌,全然不顾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家长的榜样作用。还有个别家长误认为“黄金棍下出人才”,教育子女采取高压手段,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一些单亲家庭子女缺乏完整的亲情关系,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可能会形成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二是溺爱也已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一大公害。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啥给啥,视若“小皇帝”。生活中常有这么一幅景象:“接送孩子交通阻塞,探望老人却实在难得;老人看病身单某某,儿童看病却前呼后拥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牵头揽总,综合协调,搞好规划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职责分工,主动协调合作,共同抓好我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我们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做好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工作;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力度;加强德育工作专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努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拓展素质教育思路;应下大力气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督促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青少年文体生活。(撰稿人:市教育局 刘某某)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