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认同?  

本文由用户“杨美七mm”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5 17:12:02 举报文档

以下为《谁主认同?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近年来,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备受关注,但在多重建构视角下对长期转型背景下的世代变迁进行分析的研究较为缺乏。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婚姻匹配、代际流动以及丈夫、父亲和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对女性主观地位认同的影响。此外,这些影响模式如何随着出生世代的变化而变化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中国的社会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相对于自身的客观阶层,已婚女性整体上更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然而,随着世代的变迁,这种倾向逐渐减弱。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婚女性对自身阶层地位的认同越来越不再依赖于丈夫的阶层地位。

此外,我们还发现父亲的客观阶层对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同样重要。尽管已婚女性越来越少依赖配偶,但与原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父亲的阶层地位对女性的地位认同产生了影响。而且,随着世代的变迁,父亲客观阶层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强。

这些研究结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已婚女性虽然越来越独立,但仍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随着出生世代的变化而变化。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通过多重建构视角和长期转型背景下的世代变迁分析,对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揭示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这些影响模式随出生世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将为理解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二、文献综述

A. 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重要性

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是社会学、性别研究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阶层地位认同涉及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阶层的认同和评价,反映出个体对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对于了解性别不平等、家庭与职业角色冲突、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B.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然而,已有文献对于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大部分研究仅关注了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对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其次,现有研究多以跨国比较为主,对于特定国家的阶层地位认同研究较少。此外,尽管已有一些研究关注了代际差异对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但对于世代变迁下的阶层地位认同变化的研究较为有限。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中国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于中国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填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从多重建构视角,结合婚姻匹配和代际流动因素,探讨中国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出生世代之间的变化情况。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女性自身客观阶层对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如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然而,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可能会在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指出,中国已婚女性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而不是以自身的客观阶层为基准。此外,父亲的客观阶层对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权制度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父亲的客观阶层可能会对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产生影响。

此外,代际流动也可能对女性阶层地位认同产生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不同世代的女性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这可能会影响她们对阶层地位的认同和评价。因此,本研究还将探讨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出生世代之间的变化情况。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从多重建构视角,结合婚姻匹配和代际流动因素,探讨中国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出生世代之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进行对角线参照模型分析,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中国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理解做出贡献。三、研究方法

A.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进行分析。CGSS是中国最大的代表性调查之一,涵盖了全国各地的城市和农村地区。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选择已婚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并从CGSS数据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

B. 变量定义和测量方法

1. 阶层地位认同:本研究采用了主观地位认同作为衡量变量,即已婚女性对自己所处阶层地位的主观评价。主观地位认同通过CGSS中的一项问题进行测量,被要求根据一个十分标度(1-10)来评价自己的阶层地位。

2. 婚姻匹配:婚姻匹配被定义为已婚女性与丈夫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该变量通过比较已婚女性和丈夫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3. 代际流动:代际流动被定义为已婚女性相对于父亲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变化。该变量通过比较已婚女性和父亲的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4. 客观阶层:客观阶层被定义为已婚女性、丈夫和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该变量通过CGSS中的一系列问题来测量,包括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指标。

C. 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对角线参照模型进行分析。对角线参照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用于研究个体的地位认同如何受到他人的地位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婚姻匹配、代际流动、丈夫的客观阶层、父亲的客观阶层和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作为解释变量。通过对角线参照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变量对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相对重要性。

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将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和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我们将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究婚姻匹配、代际流动和客观阶层对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最后,我们将分析不同出生世代之间的差异,并探讨这些影响模式随出生世代的变化情况。

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这些影响模式在不同世代之间的变化趋势。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女性在长期转型背景下的地位认同变迁过程。四、结果分析

A. 已婚女性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因素

1. 婚姻匹配对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

首先,本研究发现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更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这表明婚姻匹配在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婚姻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而丈夫的社会地位往往会影响妻子的社会地位认同。在中国传统家庭价值观中,丈夫的社会地位往往被认为是家庭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因此已婚女性更倾向于以丈夫的社会地位来界定自己的阶层地位。

2. 代际流动对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

其次,父亲的客观阶层对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同样重要。本研究发现,父亲的客观阶层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同时对阶层地位认同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女性不仅受到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影响,还受到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的影响。在中国的家庭现代化进程中,已婚女性虽然越来越少依赖配偶,但仍与原生家庭保持着紧密联系。父亲的社会地位在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3. 丈夫、父亲和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对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已婚女性整体上更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这可能是因为在传统的婚姻关系中,丈夫的社会地位被看作是妻子社会地位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世代的变迁,这种倾向逐渐减弱,年轻世代的女性越来越倾向于以自身的客观阶层来界定自己的阶层地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年轻女性更加重视自身的社会地位,而不再完全依赖于丈夫的社会地位。

B. 影响模式随出生世代的变化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父亲的客观阶层对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在世代变迁中略有增强。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变迁使得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逐渐增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被现代化的家庭观念所取代。因此,父亲的社会地位对于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在年轻世代中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受到婚姻匹配和代际流动的影响。丈夫的社会地位对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起到重要作用,而父亲的社会地位同样对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逐渐从丈夫的社会地位转向自身的社会地位。此外,父亲的社会地位在年轻世代中对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逐渐增强。这些结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然越来越少依赖配偶,但仍与原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五、讨论与结论

A. 结果解读

本研究旨在探讨已婚女性的阶层地位认同,并分析婚姻匹配、代际流动以及丈夫、父亲和女性自身的客观阶层对女性地位认同的影响。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2017年的合并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相对于自身的客观阶层,中国已婚女性整体上更倾向于以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这可能是因为传统的家庭模式中,丈夫通常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更多地依赖于丈夫。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已婚女性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参与度逐渐提高,这种倾向正在逐渐减弱。

其次,父亲的客观阶层对女性的地位认同同样重要,甚至在世代变迁中略有增强。这表明女性的地位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父亲的社会地位和对女性的教育程度可能会对女性的地位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年轻世代的已婚女性越来越少依赖于丈夫的客观阶层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这可能是由于年轻女性更加注重个人的经济独立性和社会参与度,不再将丈夫的社会地位作为自己地位认同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已婚女性可能更加注重自身的客观阶层,而不再以传统的家庭模式为主导。

B.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注意。首先,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无法对地域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可能会对女性地位认同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增加地区性的数据,以便更全面地理解女性地位认同的变化。

其次,本研究只关注了已婚女性的地位认同,而未涉及未婚女性和离婚女性的地位认同。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对不同婚姻状态下女性的地位认同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深入理解女性地位认同的差异。

另外,本研究只使用了CGSS的合并数据,没有涉及其他数据来源。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使用更多的数据来源,以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C. 实践意义和政策建议

本研究对于理解女性地位认同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的家庭现代化模式,即已婚女性虽然越来越少依赖配偶,但仍与原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这提醒社会各界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父亲对女性地位认同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性别教育,促进家庭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提高,已婚女性越来越少依赖丈夫的地位来建构自身的阶层认同。这提示社会应该为女性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提高女性的经济独立性和社会参与度。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更加公平的就业政策,鼓励女性参与各个领域的决策和管理,推动性别平等的实现。

六、参考文献

1. Bian, Y. (2017). From the Iron Rice Bowl to the Market: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men's Work in China.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3, 221-239.

2. Cai, Y. (2010). China's Below-Replacement Fertility: Government Policy or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36(3), 419-440.

3. Chiu, S. (2015). Gender, Generation, and Class: The Formation of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mong Chinese Urban Adult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0, 22-34.

4. Davis, D. E.,

以上为《谁主认同?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