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民俗闹元宵——正月十五你的家乡怎么过?》解说词

本文由用户“79832605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2-04 17:01:09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说民俗闹元宵——正月十五你的家乡怎么过?》解说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说民俗闹元宵——正月十五你的家乡怎么过?》解说词

2.

正月十五闹元宵,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中有云“金吾不禁夜”、“星桥铁锁开”,没了“宵禁”和“上锁的城门”,老百姓可以不受拘束的任意走动、大闹特闹,可谓从政治文化层面佐证了元宵节之“闹”。而从民风民俗的层面来看,“闹”元宵的习俗也正是发源自底层百姓祈求获得好收成的农耕文化。而除了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花、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这些衍生与汉民族元宵节习俗的传统“闹法”,在幅员辽阔、地广物博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元宵节习俗,其中很多都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值此元宵佳节之际,不妨让我们一起来说民族闹元宵,比一比究竟哪里的年味最浓!

3.

在中国,农历正月是元月,古代称夜为“宵”,所以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名为“元宵节”。这一天至今仍流传着吃元宵、赏花灯、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然而这些发源于汉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也逐渐沾染上了绚丽的民族和地方色彩。同样的舞狮龙腾,却也生出了万千姿态,同样的张灯点火,却也百里风不同。更不要说那些真正发源于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元宵习俗,更将令你大开眼界。

4.

“敛巧饭”在*_**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十六,村里的妇女都会组织挨家挨户敛小米、大米,各种菜、肉,在街头巷尾支大锅做“敛巧饭”,做好后,全村的男女老少围座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吃饭,畅谈过去一年丰收的美景,设想来年的风调雨顺。饭吃完了,大家把剩下的“巧饭”撒在河床上喂鸟儿,企望来年能有个好收成。该习俗于2008年6月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XX区琉璃庙镇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敛巧饭”民俗风情节。

5.

明代,XX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某某“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活卯活鞘,易装易拆易某某,而且造价低。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所,很受民众欢迎。到明末清初就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盘子会。如今,XX盘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晋西地区民间年俗文化品牌,它以古朴的黄河、黄土风情和独特的人文地域特色,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

九曲黄河阵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在每年正月十五摆出的供百姓赏灯游走的循环灯阵,由九个万字组成,期间点缀各式花灯,相传有平安灯、发财灯、送子灯、前程灯、求婚灯、长寿灯、步步高升灯等十八灯。如今XX沿黄地区的XX、孟某某,XX盆地地区的XX县、XX等地都有摆此灯的风俗。其中XX省XX县和XXXX县的九曲黄河灯俗均已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

东石镇与台湾隔海相望,古代帆船一昼夜即可抵。明代以前就有东石人横渡海峡到台湾垦殖定居,至嘉靖年间东石人前往台湾谋生者更多。他们开山拓海,垦植XX区,以故乡村名为聚居地命名,在台湾形成东石、布袋嘴等村落。移居台湾的东石人不仅把他们聚居之地也取名东石,同时还在当地兴建码头、妈祖庙、关帝庙和嘉应庙,把老家东石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独特风俗“元宵数宫灯”也照搬了过去。闽台两“东石”元宵灯俗见证两岸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脉相连。

8.

XX县拜灯山是XX省上苏庄村传统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该活动在XX县乃至**_*占有重要地位,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较高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位。

9.

枫亭位于福建XX、XX两地交汇处,是集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枫亭元宵游灯源于中国古代的上元节迎神灯会,融合北宋汴京城御街的游灯及踩街表演,历经九百余年传承至今。如今的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狭义上仅指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枫城五宫一庙元宵游灯踩街活动。

10.

客家是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支系,中古以前,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北方中原地区,由于战乱等原因,从西晋开始,客家先民先后五次南迁。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且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文化和风俗,逐步形成闽西客家传统的元宵节庆活动。它具体生动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和审美理想,具有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11.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SM字灯发源自明朝时期的XX灯艺,当时毛某某村的李某某先生在XX灯门外做小商,日闲便入内绘图谱,长达三年,绘成一角带回毛某某,至今已有500年的历史。“SM”字灯的灯艺制作包括裁剪、书画、灯谜等,灯场的图谱绘制及摆布科学而讲究。SM字灯俗在民俗学及西北地方文化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元宵灯俗兴于汉代,吴王刘濞将XX灯会引入XX。明代以后,今**_*已十分普遍,其中最热闹、最精彩的场所就在XX府XX县城的城隍庙、豫园一带。“豫园灯会”占地5.3公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在具有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风格的豫园商城举行。如今该灯会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形式,是代表XX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是一个展现XX灯彩和民俗风情的万花筒,是见证XX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活文物。

13.

XX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了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XX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XX灯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一直是历代XX民众辞旧迎新、祈求吉祥、喜庆热闹的社会文化空间。XX文化是古老的金陵文明的代表,XX灯会则是传承XX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XX灯会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

上坂关某某是**_*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元宵佳节,各地都有舞龙灯的习惯。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习俗。*_**罗亭镇上板村曹家自然村的龙独具一格,它做工精细,造型别致,称 “关某某”。是为纪念关公而设置的彩灯。它以庄重、热烈、气势磅礴而闻名,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

15.

千军台、庄户是京西XX的两个山村,每年元宵节期间,两村联合举行幡会,祭神祈福、迎新狂欢。其历史可上溯至明代,距今已400 多年。幡会原名“天人吉祥圣会”,寓意天上的神仙与人共同欢度。按当地说法,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正月十五却都提前回来,回来不仅仅是看热闹,无论男女老幼,大部分人都要参加到幡会队列中。幡会热闹异常,又井然有序,两村礼仪往来,一定程度上也联络乡谊,和谐共处。

16.

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的前童镇,是XX省历史文化名镇和XX省旅游城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已经延续了500多年的前童元宵灯会至今仍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前童灯会缘起于濠公引水的传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鸣群锣、抬古亭、“请老爷”、放铳花等形式来展现的。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它展现了万民同乐、淳厚多彩的民俗凝聚力和古老文明的美德。2014年,该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

抡花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时至今日,这一技艺薪火不绝,流传已有300多年。 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抡花须在夜晚进行才能达到最佳视觉效果,随着速度的加快,金色的铁水被一层层地甩出来,火树银花,耀眼夺目,气势磅礴,景象之美之壮观,令人惊叹。

18.

XX县灯山庙会是XX县民间传统集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在XX镇水帘村花果山进行。明代《悹州志》记载,XX县灯山在唐代贞观年间已经兴盛,明代在原有灯山基础上整修扩建,形成今天规模。庙会期间举行的戏曲演出、灯会、游艺等活动承载着大量的民俗文化信息,是研究地域民俗文化和元宵节庆文化独一无二的活化石。

19.

渔灯节是**_*开发区的传统民俗节日,是XX经济技术开发区及XX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流传于辖区内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

拉花早在唐代元和八年成书的《元和郡县志》就有记载。到了20世纪初,拉花已经十分盛行,成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离口,XX拉花遍地扭”的说法。1996年,***将XX县命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拉花之乡”。拉花有其显著的艺术特色,技巧丰富,流派众多,加之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特色,擅于表现悲壮、凄婉、眷恋、欢悦等情绪。

21.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很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族狂欢节,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目瑙”是景某某,“纵歌”是载瓦语的直译,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1950年以前,目瑙纵歌是景颇族区域内较大的祭祀活动,是为祭祀最大的天鬼——“木某某”而举行的隆重仪式。1950年以后,目瑙纵歌节成了广交朋友,增进友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

22.

仡佬毛某某某某是以仡佬族民间“龙神”信仰为主的一种信仰民俗活动,以乞求保佑全村人民平安大吉、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平平安安。龙某某是仡佬毛某某的核心。据《阡县志》记载:“从唐代起”,在当地“毛某某”属“灯”之一种,故可推测仡佬毛某某某某可追到盛唐时期。“仡佬毛某某”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的社会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23.

查某某,源于藏传佛教,是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清朝康熙年间(1682年),查某某是随藏传佛教传入中国的。查玛是藏传佛教为了弘扬佛法、传播教义、坚定信念、阻止邪恶诱惑而举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包含舞蹈、音乐、诗歌、美术、油塑、木偶等的综合性宗教艺术。查玛随着宗喀巴所创建的黄教传入内蒙古,在内蒙古流传已有四百多年。

24.

每逢中国的元宵佳节,位于**_*XX区的正源村,家家户户都会聚集在一起,忙碌着斗“火仙牛”。在正源村的祠堂,一大早村民们便从各家赶来,忙活着分拣稻草、扎草绳、编织牛头牛身、插香火……在数位村民齐心协力下,大概半小时后,一头“火仙牛”便呈现在眼前。据称“火仙牛”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每年元宵节村民们会斗“火仙牛”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这一民俗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25.

玩火龙是最具XX县地方特色的元宵节民俗活动。相传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百姓用"花子"(一种喷出礼花火焰的手持焰火)烧龙,恍惚中犹如龙在火海中遨游。XX县的"火龙"用竹篾扎成,一般由12节或13节组成,扎好的火龙连绵一里多路,玩耍时在每节龙的肚子里点上灯烛,节下装有木某某,供舞者握持,舞龙时,同时施放烟火、爆竹,在鼓、锣乐器的伴奏下,显得气势更加雄伟、舞姿更加生动。 、

26.

杨店龙灯一直是**_*的佼佼者,因其龙头巨大故又称之为杨店高龙,是XX省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之一。每年从腊月开始,龙灯工匠们就着手用竹篾、彩纸扎龙头XX尾并与龙身连接以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舞龙活动从正月十二“开光”正式拉开序幕,之后历经正月十三上庙,正月十四拜年,正月十五转乡接近高潮。杨店镇号称“龙灯之乡”,据2017年普查全镇共有龙灯116条,遍布于全镇各村。

27.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XX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某某,称为“伴灯馍”。“点火塔塔”是流行于XX省XX地区XX县的民间节日娱乐习俗。除夕夜或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点火塔的时间是在零点至一点。一般是先放鞭炮,由户主点火,约两小时后,可将塔身烧得通红。据说这种点火塔的风俗,可以祛邪避灾,迎来光明幸福。火塔烧红后,男女老幼围塔歌舞,狂欢有余,通宵达旦。

28.

平溪天灯节是台湾久负盛名的祈福灯会,自1999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台湾当地最重要的元宵节庆活动之一。被誉为“天灯之乡”的XX市平溪区,每年元宵节都会迎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制作天灯、书写祝福。而与浪漫的天灯不同,台南市盐水镇的蜂炮可用“惊险刺激”形容。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盐水居民搭起多座由冲天炮组成的大型发炮台(也称“炮城”),点燃时万炮齐发,犹如蜂群倾巢而出。“蜂炮”由此得名。

29.

每年正月的最后一天是“尾暝”,在XX清风岭、东岩山、XX宫都会进行点烛山仪式,市民点燃数百对蜡烛祈福,寓意新年红火。其中,在XX宫举行的点烛山仪式场面最为壮观,在XX民间流传一句话,“闹元宵XX宫起,XX宫止”。旧时,各村元宵后的龙灯都要集中到XX宫焚化,因为怕游灯过后的龙灯生气,为害人间。而妈祖作为海神,可以统收诸龙,因此在妈祖宫前焚化龙灯,渐渐演变成“尾暝灯”的习俗。至今点烛山这项习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30.

正月十五元宵,XX当地人称“过正月半”,除了和别处一样悬灯挂彩、调狮舞龙、放烟火之外,还有一个很接地气的习俗——掼田某某。在正月半的夜晚,男人们点燃火把,照耀田某某,驱除田间虫害,向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是个延续了几百年的习俗了。而孩子们这天晚上掼的不是田某某把,而是呼呼生风的火球筒。半小时火球掼下来,周身会感到暖烘烘,脸也被火映得通红,待到柴火烧尽之时,再把它用力甩向天空,火星如天女散花般自由落下,慢慢消失在夜幕中,犹如烟花般绚烂。

31.

踩高跷是XX县一项极具人气的元宵节传统民间活动,在当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由于演员踩跷后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挖掘和保护力度的加大,该县店西村几乎每家都有踩高跷的高手。这些民间艺人每到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都会打扮一新,踩高.上跷,XX表演,为节日带来喜庆气氛。

32.

XX横寨“上元”唱船是我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禳灾祈福为目的的祭祀活动,是先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的综合反映。是多元宗教,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相互交融的文化复合体。图片中所展现的正是唱船活动最后一道仪式,也称送船、送神。为了给来年讨个好彩头,村民们纷纷赶来敬香祭拜,之后便可以安心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了。

33.

**_*XX县高岗镇社冈下村掷豆腐狂欢节就像云南傣族的泼水节一样,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2007年被列为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从正月初八开始,正月十三中午进行“接灯”仪式,组织者将喜添男丁的家长送出的灯笼接回祠堂,将前一年的旧灯笼替换,所有人依次敬香,同时鸣放鞭炮,敲锣打鼓。与此同时,外面的村民开始把豆腐运送到各个指定的地点,为“豆腐大战”做好准备。上灯结束,整个祭祀仪式告一段落,接下来,只等添丁者走出祠堂,豆腐大战随即打响……

34.

在XXXXXX镇流传着这样的民谣:XX怪事多,百姓真坦率;不公就要骂,不平就要说;越骂越兴旺,越骂越红火;明天见了面,仍是兄弟伙;风俗成定局,世代相传播;今天说不完,明年往下说。这里所讲述的就是在XX镇流传有数百年历史的“元宵对骂”习俗。如果说旧时的对骂,还是为了消解一年到头的怨气,那么如今的“对骂”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热闹新奇的民俗表演。

35.

“偷青”早在民国时期就在XX流行,也是岭南地区较为普遍的习俗,旧时这一元宵习俗寓意来年丰收,而流传至20世纪80年代,偷青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现在,它已是一种模糊的历史,而真正了解“偷青”中老年人,早就不“偷青”了。现在很多“偷青”的年轻人,大多数人只是借习俗这个噱头,行玩乐之实,甚至出现了将“偷青”变异为“偷菜”的乱象,让不少菜农饱受这一习俗的侵扰。

36.

固义的傩戏表演可追溯到明代中叶,但它那古老的形式和内容,则可以推进到历史的更深处。早期社会,人们无法b茏匀唤绲母髦衷趾XXXXX衔幸恢殖匀坏牧XXXXX看嬖冢饩筒斯砩竦母拍睢S谑侨嗣前颜庵窒胂蟮墓砩褚卜治贫瘢XXXXX漓牒捅硌荩锷瞥投瘢闳嗣钦鞣匀坏闹鞴墼竿Y邢繁硌莸闹饕氐闶墙巧即髂局萍倜妫缱龉砩窀栉?表现神的身世故事。

37.

“拉碌碡”是流传于XX县槐河两岸广大农村的一项节庆民俗活动,主要在元宵节表演,是自娱性很强的广场艺术。说起中国民间的社火表演,就不能不提“拉碌碡”。它是社火队中一项主要歌舞,流传也很广泛。几名化装成不同农村人物的演员,伙拉一个彩布或彩纸糊起的大碌碡,在鼓铙声中边舞边唱,滑稽的舞姿,有趣的言词,时常引起人们大笑不止。群众喜欢这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不少村庄看社火不说看社火,而代之说“看拉碌碡去!”

38.

过去,在元宵之夜,常年足不出户的妇女,会结对而行,过三座桥后返回。据说这样可治病强身,抖去晦气,祈免灾咎等。“走三桥”的习俗流传至今,逐渐演变为祈福活动。因而“走三桥”在XX又叫“游某某”、“走平安路”。元宵节当天,XX人会提着自制的花灯,老幼相携,依次走过三座古某某,很有苏式情调。“走三桥”不仅仅是走,还要口念祈福词。“元宵夜走三桥,上桥走走,万病无有;小孩走三桥,聪明伶俐读书好;小伙走三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桥,青春亮丽更苗条;老人走三桥,鹤发童颜永不老。”

39.

自明朝初期以来,位于梵净山下的贵州松桃寨英古镇的群众每年都要模拟龙形用竹篾扎龙头、龙骨、龙某某,用白布做龙皮,再在各栋(洞)点上用石蜡炒纸做成捻子,使龙身发出光亮,从正月初六一直玩至十五元宵。由于这种彩龙表演时翻滚幅度很大,因此得名“滚龙”。寨英滚XX化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独树一帜的寨英滚龙构思奇特,造型完美,工艺精湛,集编扎、剪纸、蜡染于一身,堪称中国一绝。

40.

傣历年正月十五,傣族人民就会迎来一年一度的节日——烧白某某。“烧白某某”寓为给佛祖烧火取暖,寓意寒冷的冬天即将结束,温暖的日子就要来临,也有向佛祖祈求护佑之意。由盐霜树制成的“白某某”燃烧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所以整个烧白某某过程都沉浸在一个喜庆欢乐的氛围中。火光滚滚的同时,人们也聚到火亭旁向火,以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41.

龙某某,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茶马古道从茶乡XX通往XX至XX,马帮从这里经过,使龙某某有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迎春会”是龙某某乡村的一项特殊节日活动,花腰彝族(汉族称谓,自称聂某某)也像汉族同胞一样庆祝春节,并称之为“彝年”。作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每年都会有盛大的春节高跷会、堪称当地过年最热闹、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眼球的活动。穿着古装,踩着高跷行走,这在云南边境地区是很少见的,而在XX省XX县北部的龙某某镇已经流传了700多年。

42.

酥油花灯节,藏语称“美多却杰”。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在藏区各大寺院都要举行油塑艺术展览,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的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藏族称之为“甘丹昂曲”,为传统的宗教节日。其间还要由寺院举办跳神等歌舞活动。跳神者身穿绣袍,脸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这一天,日本人会喝红豆粥,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而一年一度的长崎灯会也已经成为了九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此外,很多地方还会举行火祭仪式。

49.

同根同源的韩国和朝鲜都将正月十五叫做“正月大十五”,意为“望满月”。和中国不同,他们在这一天并不吃元宵,而吃混合糯米、高粱米、红小豆、黄某某、黑豆等杂粮做成的五谷饭。除了吃五谷饭,韩国人还会再元宵节这一天咬碎坚果,不仅寓意强健体魄,咬碎坚果时发出的声音,也可以祛除恶鬼。朝鲜还有在晚上“迎月”的习俗,据说,最先看见“大十五”月亮的人,一年之内将好事不断。

50.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至今已有近三十个元宵节习俗陆续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有关元宵节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枚举。如今的元宵节,不再仅仅是简单一“闹”,更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传承。然而在西方节日流行的当下,我们对中华民族的灿烂民俗文化瑰宝又了解多少呢?是时候让灿烂的民俗真正“闹”起来,不但要换回年轻人的关注,还要“走出去”,通过更多零距离、沉浸式的体验活动,让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与厚重。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2-级研究生手册-修订1110
  2. 安检点位防范工作手卡4.2(2.28更新最终版)
  3. 小学复学报道解说词
  4. 关于切实做好全省“两会”及春节元宵节期间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cc4de37b4fa82b2f728dc
  5. 物业小区元宵节活动方案
  6. 困难职工补助管理办法
  7. 因地制宜建科室 自主创新谋发展 -----青少年爱农教育科普工作室成长纪实
  8. 读魏书生培养学生自育自学的心得体会
  9. 基地安全预案(其它学校用)

以上为《《说民俗闹元宵——正月十五你的家乡怎么过?》解说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