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课时同步练习: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同步练习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
黟县位于皖南地区,其县城因与《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极为相似而闻名(文中描述为:“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正由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向旅游强县跨越,是安徽省清洁能源使用代表县之一。据此回答下列1~3题。
1.黟县县城所处的地形最可能是 ( )
A.低矮丘陵 B.山前平原
C.山间盆地 D.平缓高原
2.推测当地居民利用最普遍的清洁能源为 ( )
A.太阳能 B.风能
C.核能 D.沼气
3.当地村落的特点最可能的是 ( )
A.村落较小,空间分布较分散 B.村落较大,聚集的人口较多
C.呈团聚型,多为斜坡屋顶 D.呈棋盘式,多开挖土层建造
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贵州东南部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成为名符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当地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起伏小 B.河流东岸地形起伏比河流西岸地形起伏小
C.海拔高,气候寒冷 D.植被以温带落叶林某某
5.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 )
①木材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建房 ②依山而建,节约建筑用地
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 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山地地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造成白水河河流东西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降水 D.光照
如图是塔里木盆地相关信息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布局从整体看呈 ( )
A.网状分布 B.“之”字形分布
C.环状分布 D.点状分布
8.影响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 B.水源
C.地形 D.气候
9.建国六十多年来,某地的公路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年西部大开发,“通油”“通县”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某地拟建5条铁路,并到2020年形成某地铁路网。读某地拟建的5条铁路示意图,回答下题。
某地铁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障碍是( )
A. 高寒缺氧和沙漠戈壁广布
B. 冻土和高寒缺氧
C. 山河相间,地形破碎
D. 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10.下图中MN一线东西两侧交通线密度及交通运输方式差异显著,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城市和人口分布
B. 气候、经济发展程度
C. 河流、科技水平
D. 地质条件、城市和人口分布
某地理研究小组对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进行了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11. 该地理研究小组在某地考察发现该地传统聚落的特征为“多为双坡屋顶,临水而建,临水面为街面和水巷,水巷两边是优美的石拱桥相连”,该聚落为( )
A. 晋陕豫黄土聚落
B. 青藏高原典型佛教文化聚落
C. 江浙水乡聚落
D. 黑吉辽林海雪原聚落
读某地区村落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13.该地区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受地形的影响,村落沿河谷而建
B.平原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如图为某铁路所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2)公路 四川省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地形为主,公路建设成本低、难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的地区,通向大城市应选最短线路
合理 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
(4)增加交通运输量,方便甲、乙两地客货集散。
21.下图为某地区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A,原因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从地形条件来分析,D城市到B城市之间公路没有修建成直线的主要原因是山地地形的限制。
(3)图示区域山地东、西两侧交通线路密度较大的是东侧,导致这种分布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东侧地形平坦,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西侧是沙漠。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课时同步练习:4.1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