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读《一生的远行》有感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
《一生的远行》,作者季羡林。东方学大师、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季老师集各种大家于一身,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而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去故国》文中除了对自己远行的顾虑,最让人感动的是对现实母亲的思念。
“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去故国》让先生有一个机会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它远胜过一个普通游记的意义。
《听诗》,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却是先生难忘的一段记忆。听,是先生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光《听雨》先生就写过两篇文章,而写于1936年的《听诗》应该是先生听系列最早的作品,对于听诗的兴奋,先生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述:
“终于盼到念诗的日子,从早晨就下起雨来。在哥廷根,下雨并不是什么奇事。而且这里的雨还特别腻人,有时会连着下上七八天。仿佛有谁把天钻上了无数的小孔似的,就这样不急不慢永远是一股劲地向下滴,抬头看灰黯的天空,心里便仿佛塞满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样,然而我的心情却似乎有点不同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仿佛正有一个幸福就在不远的前面等我亲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断漏着雨丝的天空里也仿佛亮着幸福的星。”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远行的。有我们期望的,也有我们不期望的,终究还是去走了。有一次性的,也有多次性的,反正最后都成为过去的人生经历。人生的轨迹不可逆,脚步只能向前,过去的就再也回不去了。于是,这些旅行和经历就显得格外珍贵。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大国的兴衰》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_**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这一切的美,都是关乎心灵的,是人性的美。正因为有情感,有思想,会爱,会痛,才能创造美,察觉美。所以一句,美即人性。
忆起之前看过的一段话:“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向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著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明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中华之美,悠悠几千载,从未断绝,而,正如书中结语所言“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相信,我们,仍将继续在美的历程上行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