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医诊断学思维浅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浅谈中医“四诊”之思维特征
2014级 非医攻博 张某某 ***878
近年以来,中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上至社会公知,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在茶余饭后以此为谈资,由此亦出了许多热点新闻,例如甘肃推广周天运行功法、摸脉验孕等等事件。讨论各方你来我往,观点中激进与保守、偏颇与周全,热闹非常。
中医历来崇尚“天人相应”,将人体生命与环境视作一体。在无数次朴素但生动的观察之中,中医洞悉到天地与人体、人体之内与外,穿梭着一以贯之的关照和对应。“整体观念”是中医熟知的概念,其包涵在中医诊断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对舌象的观察,揣测五脏活动的状况;根据体征病理反应,判断阴阳制衡的偏颇等。而中医诊察之“司外揣内”,根据的是外表的显像,来推测内部的变化。旁人看来则如雾里观花,似懂非懂了。非议还会少吗?
回到当下,正值本人学习中医诊断“望闻问切”四诊。籍此机会,本人想对中医诊断思维中主要的形式、方法做一些理论回顾。这样一来,除了可以理清思路,也可以在众说纷纭中对中医原貌稍作探求。
生物全息律:局部与整体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联系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功能活动。五脏一体观反映了人体组织器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局部与整体在生理和病理上息息相关,机体发生变化时局部与全身相互影响。因此,诊察局部区域的外在变化可以推测内部以至整体的变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这就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我国学者张某某在观察自然界植物“每一片叶子是整个植株的缩小”、人体第二掌骨侧穴位群以及前臂等其它部位依次与“头肺肝胃腰足”对应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生物全息律【1】,认为许多细胞生物体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一种类似物理学中全息底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即整体缩影于部分之中,部分可以反映整体。小系统也是整体的一个缩影。生物全息律的提出,解释了生物界局部与整体普遍联系的规律,也为中医诊断学原理的阐释提供了基础【2】。
望诊
望面体现了面为人体五脏六腑全息的思想。内经认为,人体面部有五脏六腑的分区,因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某某而走官某某“(《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五脏之气阅于某某“(《灵枢·师传》)。人有五脏,所以在外显现五色,以面部表现最为明显,望面色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主要是观察病人面部的色泽及异常之色所出现的部位。十二经脉的气血都上注于某某,将整体的信息传输于某某部,使面部能反映人体五脏六腑的情况。如《灵枢·五色》说:“庭者,面首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某某,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其中庭、阙上、阙中、方上、中央,都是人体面部的部位名称,这些部位与人体五脏六腑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面部五脏分区法另有:“脑上三分之一处为心,眉心上为肺,眉宇中心外侧为肝,内侧心脑肺相连,鼻梁中肝两侧胆,鼻头为脾,两翼为胃“等。可见面部各个部分仿佛是人体脏腑肢节的缩影。通过面部各部位的色泽显现于外的变化,可以了解和判断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
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重要内容。舌决不是口腔中一个孤立的器官,五脏六腑均通过经络系统与舌发生联系。如心经“系舌本”,脾经“连某某,散舌下”,肾经“挟舌本”,肝经“络于舌本”,胆经经筋“系舌本”,而其他脏腑包括肺、心包、胃、小肠、大肠等,也通过经脉之间的相互联接、配合间接与舌取得联系。正是由于舌与脏腑的这种千丝万缕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XX***院报,1987,vol3.
【3】杨某某,徐某某,浅析中医诊法中的生物全息论思想,湖北中医杂志,2008,Vol.30,No.2
【4】焦某某,许某某,全息论思想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及影响,新中医,1993,Vol.5
【5】占永久,论中医诊断学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精确表达,江苏中医药,2010,Vol.42,No.1【6】谢某某,孟某某,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角度分析医者的诊疗思维构象,XX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Vol.33,No.5
提纲
特征:
生物全息律:局部和整体++腹诊、掌诊
应象思维:构象与模糊性(关系诊断过程)
黑箱方法:司外揣内
“辩证论治”放在哪一点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医诊断学思维浅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