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基础

本文由用户“xiaofangnihaoMA”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12-10 22:21: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出版专业基础》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出版专业基础

第一章 出版概论

“出版”的概念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前提和特征。

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

出版活动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2)培育思想信念。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迅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2)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3)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 (3)优化文化选择。 (4)促进文化交流。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可续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4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5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6 坚持质量第一。 7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具体任务包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出版物的要素、种类和特殊性

出版物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而不论其形态 3具有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出版物的种类有六大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出版物的特殊性: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出版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 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物质资源由生产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资源的特点

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由出版业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才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职业特点。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紧跟社会的发展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 3.更新已有成果 4.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运用多种媒体

要注意的问题: 1.着力于深度开发 2.重视调查研究 3.强化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信息资源的维护: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2.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 3.实现专业化管理 4.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

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以及结构组成

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3.富有文化创意性 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2.制作单位:对精神生产内容进行技术加工处理,制成能够据以批量复制出版物的、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母版”的专门单位。3.印刷复制单位: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印刷、复制业务。4.发行单位: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未经一定级别的出版行政部门审批许可,任何单位都不得经营出版物的发行业务。 5.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

我国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改革任务: 1.完善出版管理体系 2增强出版单位活力 3 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 4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 5提高出版开放水平

发展任务: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出版业态 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出版业态 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5发展印刷复制业 6 发展出版流通业

港澳台出版业

(一〕香港出版业: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1 状况:有500多家图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1万多种。香港既是一个中文出版物市场,也是一个英文出版物市场,是报刊出版较多的地区。报纸有50多种,期刊有700多种。 2.发行:不仅经营本地出版物,还从事进口业务。各类书店、书摊近千家,以销售中文图书且成规模的有50多家书店。“二楼书店”创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具文化特色。连锁书店越来越多,“二楼”被挤压。 3.香港书展:每年7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 4.印刷: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印刷中心之一。

(二〕台湾出版业: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1状况:有1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4万多种;报社2000多家,期刊社5000多家,有流通的期刊社2000多家,经常销售的期刊600多种。发行量较大的期刊以时事、娱乐、生活时尚、外语、教育、财经类为主。2分布:出版机构多数为民营,主要集中在北部。大台北地区。 3发行:图书***称中盘商。连锁书业发达。 4最大书展:1987年,台北国际书展。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1、2月份。

(三〕澳门出版业: 1.报业较为突出,图书、期刊发展水平较低。 2.包括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主办的三种性质的出版机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 3.图书出版社约150家,年出版图书数百种。

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

美国出版业 1.在美国出版史上有两个较大的发展时期:一是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以后;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黄金时代)。 2.目前美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业和出版市场。图书出版是美国出版业中最大的门类。 3.美国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一般只要在企业所在州、郡或市登记后即可成立出版社、书店等。全美约有6万家出版机构。 4.美国的图书发行中间环节包括出版社的***、发行代理商、独立销售代表、批发商和馆配商等。美国书展:20世纪初创办

(二)英国出版业 1.英国的出版业始于15世纪70年代,以1476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开设英国第一家印刷所为标志。2.到19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英语图书市场得到了扩展。英国出版业逐渐形成了一个鲜明特点——图书出口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语言的优势)。3.目前,英国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国和出版强国之一。图书出版是英国出版业中最大的门类。 4.英国有5万多家出版社,但其中90%为中小型出版社。大型出版社主要是跨国***。小型出版社和行业巨头之间的两极分化严重。5.英国对出版企业的设立实行登记制,对外资进入英国出版业也没有限制。另外,英国是少数几个对印刷出版物免征增值税的国家之一,但电子出版物和音像制品仍需缴纳17. 5%的增值税。伦敦书展:1971年创办,三四月份。

(三)法国出版业 1.目前,法国大约有3 600家出版机构,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巴黎,其次是里昂。图书出版是最大的出版门类。2. 法国图书的发行分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两种。3.法国的网络书店销售也在稳定增长,但与英美相比,法国数字图书的数量还很有限。法兰克福书展:1949年创办,每年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三。

(四)德国出版业 1. 15世纪四五十年代,德国美因茨的金匠约翰·谷登堡利用包括手工平压式印刷机、铸字机、铅锑锡合金活字等在内的一整套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刷了一批精美的书籍。 2.16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福因最早兴起书市而成为当时德国出版业乃至欧洲出版业交流的中心。约从1650年开始,莱比锡超越法兰克福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成为最重要的出版基地。3. 德国对图书出版实行扶持政策。从税收来看,相对于其他商品16%的增值税,图书只需缴纳7%。另外,德国出版业实行统一定价制度。 4.与英美等国相比,德国电子书市场的发展稍显落后。

(五)日本出版业 1.大约在公元七八世纪时,中国的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经朝鲜传人日本,日本的书籍出版才真正出现。 16世纪中期,日本民间开始出现出版活动。17世纪中期,日本民间出版业真正形成。当时的民间出版企业主要集中在京都、大阪和江户三个城市。 2.二战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国占领当局要求日本政府废除妨碍言论自由的法令,出版等媒体产业因此实现了产业化转型。日本出版业开始全面发展并逐渐成为世界出版强国。目前,报纸出版是日本出版业最大的出版门类,其次是期刊和图书。 3.日本的大中型出版商往往同时出版图书和报刊。20多年来,期刊(尤其是漫画期刊和周刊)一直是日本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日本的4000家出版企业中,有80%位于东京,每年大约实现2万亿日元的产值。日本有70余家出版物批发商,其中29家是日本出版物批发商协会的会员,占据日本出版批发市场80%的市场份额。日本的出版商和书店都十分依赖批发商,有些书店甚至看起来就像是批发商的附属组织。

出版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相关学科

(一〕学科性质: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出版学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其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研究对象: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三)学科内容(8):

1.出版与社会的关系:在充分把握出版活动性质的基础上,研究出版活动规律。

2.出版物:(1)出坂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关系 (2)出版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3出版业: (1)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出版业的体质机制 (3)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4 出版物市场 5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6 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

7出版企业经营管理 8中外出版历史

(四)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开展出版学研究的意义

(一〕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二)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人才的迫切需要。(三)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工作。

第二章 编辑概论

“编辑”的概念和编辑工作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

“编辑”的概念: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

(二)“编辑”的地位: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l)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晌. (2)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3)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过程的基本环节和编辑工作的特点、基本功能.

(一)编辑工作的特点(7):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加工性、中介性

(二)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1.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2.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 3.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对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责任的要求

(一)编辑人员的能力(7):政治认知能力、策划能力(1.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2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3能否熟悉出版实物,懂得经济核算 4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市场变化趋势)、语言文字能力(规范、加工、写作)、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

(二)编辑人员的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关责任、宣传引导责任。

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一)编辑的作者工作:1发现作者 2选择作者 3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 4与作者保持经常联系 5为作者服务 6维护作者权益。

(二)编辑的读者工作:1进行调查读者 2为读者服务 3处理读者来信.

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编辑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中国开始的.。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编辑学》,李饮民著,1949年出版.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 2.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3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4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

(二)编辑学的学科内容: 1.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2.编辑过程 3.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4.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5.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6.编辑历史

第三章 出版历史知识

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

(一)文字的产生与演变: 1.文字出现之前,记录信息的方法: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图画表意 2.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陕西西安半坡文化,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时代甲骨文。3.汉字字体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l)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 (2)从小篆变为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3)从隶书变为楷书

(二)文献载体的变迁 1.纸发明以前的文献载体: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缣帛.。2.简某某是竹片,单片称“简”,多片竹简编连在一起称“策”.版犊是木片,简称“牍”。 3.与简牍有关的图书术语: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杀青、尺犊、版图、书札、篇籍。.4.纸张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西汉古某某:添桥纸、金某某、马圈湾纸。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造出的“蔡某某”大大促进了纸张的晋及应用。.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最早的雕版印刷品:西安市出土梵文陀罗某某咒单页,为唐初印刷品,不晚于公元690?699年.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某某》印本,是公元702?704年的唐武周刊本.

(二)泥活字印刷: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的图书:宋朝周必大印刷的《玉堂杂记》,元朝姚枢印刷《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清代翟金生印刷《泥版试印初编》.

(三)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使用.。木活字印刷品:元代王某某,在公元1298年排印了《放德县志》。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文献:元代王某某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明代(公元1638年)用木活字排印的《邸某某》。清朝最大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活动: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主办人金某某.金某某把这改印数活动写成总结,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该文内容比王某某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明具体,是我国活字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

(四)铜活字印刷:明代弘治、嘉靖年间,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华氏和安氏家族最为有名。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明代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一次的铜活字印刷:清代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卷,全用铜活字排印。

(五)活字印刷的局限: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原因如下:雕版可收藏数年,重印不难,而活字印刷每一次重印,都必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经济。.

(六)套版印刷:“涂某某”或“套色”: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饮印成。“套版”或“套印”:将同一版面的不同颜色分别刻版、施某某,分几次套印而成. 套版由涂某某发展而来,版面色彩表现更细腻.套版印刷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 明代盛行的批点古书风气,促进了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套版印刷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后期.明代的套版印刷,最著名的有吴兴的闺氏和凌某某.阂、凌两家共刻印套版书籍117部,计145种。.

(七)版画:明代,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这些书都附绘木刻插图.其中尤以徽州的刻工技艺最为出色。代表作有《集雅斋画谙》、《诗余画谱》.

(八)檦版和拱花: 1.檦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蔡下来,刻成一块一块的小木版,逐色依次套印或叠印,最终形成一昆完整的彩色画图檦版印出的作品,颜色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几与原作无异。后人称作“水版木某某”,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2.拱花:用凹凸两版嵌合,使纸面拱起,富有立体感. 3.用檦版和拱花印刷的书籍:明末胡正言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明末颜某某(字萝轩)出版的《萝轩变古笺谱》,清代《芥子园画谱》。

(九)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1445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比中国毕异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晚400年。谷登堡的发明开创了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

我国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

(一)古代书籍刻印分类:官某某、私刻、坊刻、寺院刻书.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只列分了前三种。

1官某某: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l)我国最早的官某某本:五化后唐,宰相冯某某主持由官府刻印《九经》。《九经》在国子监完成,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它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2)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 宋代:国子监; 元代: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以兴文署刻本最著名; 明代:国子监、司礼监的经厂,中央政府的各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四)著作权限制的法定许可:法定许可使用,是指使用者在利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时,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并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制度。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法定许可使用的5种情形: 1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的教科书中汇编已发表的作品片断或缩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2报刊转载或作为文摘、资料刊登而使用在报纸、杂志上已发表的作品3表演者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4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制作录音制品5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 此外,表演者为制作录音录像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表演而使用他人已发表作品的,也属于法定许可使用。

法定许可使用与合理使用的同异:相同:1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限制著作权人权利为目的 2使用的作品限于已发表作品 3无须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但必须注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 区别:1法定许可的使用者限于表演者、录音制作者、广播组织、报刊社,而合理使用无主体范围的限制2法定许可使用须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不必支付报酬 3法定许可使用允许著作权人以声明加以排斥,而合理使用无此附加条件。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出版专业基础》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