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的家庭生活”学情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里的第3条“懂得邻里生活中要讲道德、守规则,与邻里要和睦相处,爱护家庭周边环境”。本课由“邻居家的小伙伴”“邻里间的温暖”“不给邻居添麻烦”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从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邻家小伙伴切入,引导学生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第二个板块是从邻家小伙伴拓展到邻里生活中的一般交往,这个部分主要侧重从情感的角度讲邻里生活,即体会邻里生活中的温情。第三个板块则从情感的角度转向理性的角度来讲邻里生活,一方面讲避免给邻居添麻烦,另一方面讲如何理性地处理邻里纠纷。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来说都会有一些与邻居小伙伴交往,去邻居家串门的经验,但他们对于如何与邻居家的小伙伴友好相处还缺乏理性上的认识,在避免和处理邻里间小摩擦的时候还欠缺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现代社会还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邻里生活的经验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经验较为丰富,但是对于城市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进城务工子弟学校的学生而言,邻里生活的经验可能较少,甚至没有。本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生中有的居住在集镇小区,有的居住在农村,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经常迁徙,邻里交往经验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相应的处理,力争让已有交往经验的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也让没有交往经验的学生学会些结交邻里小伙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与邻居小伙伴相处的方法,注意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
2.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为邻里生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学会处理邻里生活中的小摩擦。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老师:你邻居家的小伙伴叫什么名字?你平时都和他(她)玩些什么?和小伙伴一起玩,你开心吗?
2.生回答。
3.师小结:和邻居家的小伙伴在一起让我们感到了生活的快乐,那么你知道和邻居相处有哪些技巧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家的好邻居”。
二、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活动一:做一个有礼貌的好邻居
1.师: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去邻居家玩,有没有因为不礼貌被邻居或父母说过?你觉得我们在与邻居相处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3.(出示教材35页图片)师:你觉得哪种行为不恰当?说说你的理由。
4.学生对这几种行为进行评价,并改正行为的不当之处。
【设计意图:以演一演的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的人。】
活动二:感受邻居间的温暖
1.阅读课本第36页,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图1:小红放学回家忘带钥匙,张奶奶请她先到自己家里,等待父母回来。图2:小丽的父母去出差,小丽的邻居请她到家里吃饭。
图3:李奶奶的孙子生病了,孩子的父母没在家,邻居张叔叔帮李奶奶把孩
子送到了医院。
通过图片我们看出了,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是邻居们伸出了援助之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有没有接受过邻居的帮助,或者你主动帮助过邻居?
师小结: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要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这样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温暖。大家就都能度过生活里的困难,过上美好的生活。
活动三:邻里互助,生活和睦(出示教材37页图片)
图1:小明帮李叔叔家收西瓜。
图2:下雨了,小丽帮小毛家收晾晒的玉米和衣服。图3:小红搀扶王爷爷下楼。
师:图片中的同学,都主动帮助邻居。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请大家思考,你能为邻里做些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38页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到伤害时,要怎么处理呢
(出示教材41页图片)师:当你遇到相同的情况时,你会怎么办?小组合作交流,派代表回答。
小结:当邻居伤害到自家时,要先去找邻居积极友好沟通,给邻居讲道理:如果邻居不理睬,也还要寻找适当的方法去沟通解决,而不能粗暴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懂得当与邻居发生矛盾时,应采用恰当的处理方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好邻居”非常重要。当我们去邻居家串门时,要做一个文明的客人:当邻居家有困难时,应主动提供帮助:当与邻居家出现矛盾时,要及时沟通,恰当解决。只有这样,邻里之间才能和睦友好相处,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和谐。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我的家庭生活”学情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