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指导思想

本文由用户“没有永垂不朽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1-27 20:42:3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本专题需弄清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决那些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

▲四、科学发展观的重理.大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指一个政党用以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理论体系。任何阶级的政党都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活动的。政党的指导思想是统一政党成员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

一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是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 发展和完善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解决那些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江泽民同志2000年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着眼于“时”,即时代和时机;落脚点在于“进”,即发展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始终严格地以事实为依据。而客观事物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因此,马克思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自身不断地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恩格斯精辟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其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创新,并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

坚持和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坚持的过程和创新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没有坚持就谈不上发展,而没有发展则不会有真正的坚持。

共产党人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由于时代背景不同,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时期的任务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得到的理论成果就表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其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变成了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不发达国家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先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开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理.大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经30年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将在与新的革命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获得强大生命力,得到新的发展和创新,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所决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发展阶段和三理.大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走的道路是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过程中,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发展,需要我们党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正确的决策,这就需要与时俱进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近30年的生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难地但是成功地实现认识上和实践上新的伟大觉醒的结果;是坚持创造性与连贯性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深化认识和把握规律,不断推进思想、理论、制度等各方面创新的结果。一句话,是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三个方面的伟大觉醒,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这里明确指出的是三大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党在新时期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造性,都是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理论问题展开的,都是在一以贯之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通过思想理论上这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

(一)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不断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

这是我们党从新时期启动拨乱反正进而全面改革开始,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勇敢地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并且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伟大觉醒。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党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努力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伟大成就。但由于没有完全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坎坷不平,尤其是毛泽东同志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超阶段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路线,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损失。

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何去何从?今后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这条路,历史地摆在了我党面前。同时,世界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格局的变化,更给我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集中到了一点,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判断所处的历史方位,如何正确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而关键是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开拓和尝试,集中了全党的智慧,第一次阐明了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主体论、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理论创新,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和新的理论体系。

判断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看它有没有一个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并把它贯穿于全部理论的始终;(理论基础)

第二,看它有没有一个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或者基本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对象)

第三,看它有没有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实践成果)

1.邓小平理论有贯彻始终的哲学基础,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邓小平理论突出强调的有以下四个最基本观点。

(1)实事求是观点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明概括,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之点。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这个理论形成、发展并构建科学体系的基石。

(2)对立统一观点

对立统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邓小平同志在任何时候,研究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坚持辨证法的全面性,避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先富、后富、共同致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邓小平出色地把握和处理好了事物矛盾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很好地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因而在党的基本路线中提出了“一个中心”等)。

(3)生产力观点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等一系列观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理论,并把它放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之首。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的主线;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无不围绕生产力这个主线,无不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4)人民群众观点

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邓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之一,把人民群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唯物史观,反映了他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

以上这些基本观点,集中起来形成邓小平理论丰富、坚实的哲学基础,贯彻始终的世界观、方法论。

2.邓小平理论有十分突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理论有十分突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这一理论首要需回答和解决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应该采取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快速、持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3.邓小平理论围绕突出的主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

邓小平理论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①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改革就是动力。

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争取发展的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⑧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广泛统一战线。

⑨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4.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1)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

(2)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3)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发展是硬道理。

(4)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健康、快速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振兴了处于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理论与实际问题。同样从新时期一开始,我们党就启动了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回答,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为什么是我党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又一个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

上世纪末,世界上的老资格的大党、执政党纷纷落马(前苏联共产党、印度国大党、日本自民党、台湾地区的国民党等等),给世人以教训和警示。

值世纪之交之际,中国共产党执政已50年,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党如何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才能正确提高执政能力、始终能正确把握前进方向和大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是摆在我党自身建设面前的严峻的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反映了我们党更加自觉地进入了从新的历史高度来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全面加强自己这样一种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运用和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突出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本质论述,表达了生产关系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论述。

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考虑任何事,都要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必须坚持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保证我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始终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

(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具有反作用;同样,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对社会存在反作用力。文化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都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表达了社会意识、精神生活对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的反作用,强调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同时,即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同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

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出发点和归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十分突出的基本理论和实际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好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这一历史性主题,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党的建设尤其是执政党建设的根本问题,深刻地思考和研究发展党的事业与党自身建设的关系,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前提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好党”这个根本问题。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

(1)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论述。

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

这就科学准确地把握了当今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

(2)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述。

依据马克思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作用的原理,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指出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就大丰.大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加深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并充实了执政党的先进性内涵。

(3)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论述。

立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为我们党在新世纪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指明了方向,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贡献在于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和各项任务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指导思想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理论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既着眼于把握发展规津、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又着力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

1.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分析发展的方法论。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马克思主义既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发展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展的系统性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处理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方面的利益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

特别要看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自觉地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

同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统筹兼顾,并不是简单地摆平各方面关系,而是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党课考试及答案
  2. 春季“概论”课 教学基本问题(新)
  3. 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心得
  4. 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知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
  6. 终结性考试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试题(开卷)
  7.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将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
  8. “概论”课程论文参考主题 格式 评分细则等要求
  9. 高质量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讲话!
  10. 毛概期末考书本资料电子版

以上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