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本文由用户“qweasd1q2w”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8-01 10:41:16 举报文档

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简答题和材料题

导论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涵义及鲜明特征。

涵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特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组成部分:马克思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根源: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已经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进步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第一章

3.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一,物质决定意识:

a.从意识的起源来看,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意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b.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简述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辩证关系。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6.简述“两点论”和“重点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矛盾的出发点

方法论意义:“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6.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b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c.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d.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7.简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前提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第二章

9.简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简述认识的本质、过程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实践与认识的辨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11.简述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及其辩证统一关系。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1.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2.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第三章

1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一,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B.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C.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变化和发展,但不管怎样变化和发展,其根源总是深藏于经济事实当中.

第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其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16.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作用: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主要表现: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14.简述人民群众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的含义: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在当代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第四章

15.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可避免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积极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进步;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16.简述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7.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22.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形式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18.简述垄断及其产生原因。

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的原因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19.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发生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0.简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3、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5、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与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必将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