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共性反思:概念源流、理论取用与问题思辨

本文由用户“bevin123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2 16:06: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新闻公共性反思:概念源流、理论取用与问题思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公共性问题一直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理解新闻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及新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性问题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旨在对公共性问题的西方源流与论争进行梳理和评析,探讨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与价值指向,并关注公共性理论引入中国时的转变过程。

公共性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是本文的出发点。在当代社会,新闻媒体扮演着连接政府与民众、促进社会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的重要角色。因此,研究新闻的公共性,有助于理解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另外,公共性问题也涉及到新闻的责任和伦理,对于新闻从业者和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公共性问题的西方源流与论争进行梳理和评析。公共性问题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公共性的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通过对这些争议的分析,可以探讨公共性问题的本质和特点,进而理解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建构。

本文还将关注公共性理论引入中国时的转变过程。公共性理论在西方发展了几个世纪,但其在中国的引入和应用相对较晚。本文将从实践指向和思想谱系转向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公共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学界在新闻公共性理论的学术研究、价值认同和实践路径方面所具有的差异性路径。

通过对公共性问题的研究与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公共性,提高新闻从业者和学者对新闻责任和伦理的认识,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此外,展望未来公共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有助于推动公共性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对公共性问题的西方源流与论争进行梳理和评析,探讨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与价值指向,并关注公共性理论引入中国时的转变过程。通过对公共性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反思,可以为新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下文中,将对西方公共性问题的源流与论争进行具体分析和评析。二、西方公共性问题的源流与论争

A. 资产阶级公共性的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

在西方社会中,公共性问题的源流与论争可以追溯到资产阶级时期。资产阶级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这是由于资产阶级的特殊地位和利益所决定的。

首先,资产阶级公共性具有遮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控制和操纵公共领域的资源和话语权,将自身的利益与公共利益混淆。他们可以通过媒体、政府等渠道来宣传和推广自己的观点和利益,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和行为。这种遮蔽性使得公共性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变得模糊不清。

其次,资产阶级公共性具有排他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私有制的存在和维护,将公共领域限制在一小部分人的范围内。他们通过控制资源和权力来排斥其他社会成员的参与和发言权,使得公共性成为一种特权,而非每个人都能够平等享受的权利。

最后,资产阶级公共性具有等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地位和权力分布是不平等的,这也影响了公共性的实现。资产阶级通过掌握经济和政治资源,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而其他社会成员则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等级性使得公共性成为一种垂直的、不平等的关系。

B. 具体公共实践对公共性的影响

尽管资产阶级公共性具有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但是具体的公共实践对公共性的发展和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是几个具体公共实践对公共性的影响:

1. “扒粪运动”

“扒粪运动”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公共行动。这一运动通过揭露和批评政府和企业的不公正行为,追求真相和公正,推动了社会的公共性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觉醒。

2. 社会责任论出台

社会责任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闻理论。该理论强调媒体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社会责任论的提出使得媒体开始关注公共性问题,推动了媒体实践中公共性的发展和实现。

3. 公共新闻运动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闻实践。该运动通过加强新闻的公共性,提供公共领域中的信息和观点,促进公共对话和参与。公共新闻运动的兴起推动了新闻实践中公共性的发展和实现。

4. 参与式新闻和建设性新闻

参与式新闻和建设性新闻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闻实践。这些新闻实践通过鼓励公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提供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促进公共性的实现。参与式新闻和建设性新闻的兴起为公共性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通过以上具体公共实践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与价值指向。这些实践不仅推动了公共性的发展和实现,也为中国新闻公共性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三、西方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与价值指向

A. 公共性理论的历史脉络

西方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在启蒙时代,公共性被视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民主的力量。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公共性的概念逐渐演变为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形式。资产阶级公共性具有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使得公共领域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属领域,而排除了广大民众的参与。

B. 西方新闻公共性的理论建构

在西方,新闻公共性的理论建构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批评公共性和参与公共性。

1. 批评公共性

批评公共性的理论建构主要关注公共性的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这一理论流派认为,资产阶级公共性是一种虚假的公共性,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排除了其他社会群体的参与。批评公共性的学者强调,真正的公共性应该是包容、开放和平等的,应该为所有人服务,而不是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

2. 参与公共性

参与公共性的理论建构强调公共领域的民主参与和多元化。这一理论流派认为,真正的公共性应该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多样化的声音来实现。参与公共性的学者提倡公众参与新闻生产和决策过程,以实现公共领域的民主化。

C. 西方新闻公共性的价值指向

西方新闻公共性的价值指向主要包括社会责任、公共监督和民主参与。

1. 社会责任

西方新闻公共性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即媒体应该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和全面的信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

2. 公共监督

西方新闻公共性强调媒体的公共监督功能,即媒体应该扮演起监督政府和权力的角色,为公众揭示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3. 民主参与

西方新闻公共性强调公众的民主参与,即公众应该参与新闻生产和决策过程,以保障公共领域的多样性和民主性。

通过分析西方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和价值指向,可以看出西方新闻公共性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资产阶级公共性的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使得公共领域成为少数特权阶层的专属领域,排除了广大民众的参与。因此,在引入公共性理论到中国时,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和思考,以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同时,中国新闻业应该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公共性路径,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以及天然的“公共性”。四、公共性理论引入中国的转变过程

A. 从实践指向到哲学思辨

在公共性理论引入中国的转变过程中,最初是从实践指向开始的。中国的公共性问题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当时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现代化进程引发了对公共性的关注。中国的公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包括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这一时期,公共性理论主要关注于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实践领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变革和全球化进程加速,公共性问题逐渐扩展到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多个领域。这也促使学界开始对公共性问题进行哲学思辨,并将其纳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公共性的哲学思辨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的性质、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公共参与的方式等方面。

B. 学界在新闻公共性理论研究、价值认同和实践路径方面的差异性路径

在新闻公共性理论的研究、价值认同和实践路径方面,中国学界存在一些差异性路径。首先,在研究方面,中国学界对新闻公共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的公共性功能以及媒体与公众的互动等方面。与西方学界相比,中国学界对于新闻公共性的理论建构和深入探讨还相对较少。

其次,在价值认同方面,中国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新闻业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即中国新闻业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相一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业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服务于人民、宣传党的政策和传播正能量等方面。

最后,在实践路径方面,中国的新闻公共性实践主要集中在宣传党的声音、传播党的政策和宣传正能量等方面。这种实践路径强调了新闻业的党性,并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相一致。

总的来说,中国学界在新闻公共性理论的研究、价值认同和实践路径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性路径。这些差异性路径主要体现在对新闻公共性的理论建构和深入探讨的不足,以及对中国新闻业公共性的价值认同和实践路径的偏重于党性和政治导向。因此,中国学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公共性理论的研究,拓宽研究视野,注重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平衡,以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新闻公共性的价值和意义。五、中国新闻公共性的探讨

A.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在西方公共性理论中,国家与社会常常被视为对立的概念,国家被认为是社会的对立面,导致国家与社会不断分离。然而,在中国的情境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这种决然二元对立的关系。

1. “国家和社会不断分离的模式”的理论和实践障碍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所导致的。然而,在中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国家和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也体现出了这种关系。然而,这种国家与社会的联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国家对新闻业的干预和控制,导致新闻公共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 “国家与社会同构关系”的突破

“国家与社会同构关系”是指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突破“国家和社会不断分离的模式”所形成的理论和实践障碍。在中国新闻公共性的探讨中,应该更加注重国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国家的引导作用,同时保障社会的参与和表达权利,以促进新闻公共性的发展。

B. 中国新闻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具有独特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特点。新闻媒体在报道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承担着党的宣传任务,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

然而,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党性的存在可能导致新闻媒体的偏向性和片面性,限制了新闻公共性的充分发展。因此,中国新闻业在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重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多样性,以确保新闻公共性的实现。

C. 中国新闻业的天然“公共性”

中国新闻业具有天然的公共性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新闻媒体需要充分反映社会各个群体的声音和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识。同时,中国的新闻媒体也需要承担社会监督的责任,保护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然而,中国新闻业在实现天然公共性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新闻媒体的商业化导致了媒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公共利益的问题。此外,新闻媒体的自律性和专业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六、结论

A. 对公共性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本文通过对公共性问题的西方源流与论争进行梳理和评析,分析了资产阶级公共性的遮蔽性、排他性和等级性。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西方新闻公共性的历史脉络、理论建构与价值指向,并关注到公共性理论引入中国时的转变过程以及学界在研究、认同和实践路径方面的差异性。研究认为,公共性理论中的国家与社会并非西方意义上决然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能够突破“国家和社会不断分离的模式”的“国家与社会同构关系”。本文还深入探讨了中国新闻公共性的特点,包括中国新闻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以及天然的“公共性”。

B. 展望未来公共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在未来的研究中,公共性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可以进一步探讨公共性理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适用性和差异性。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公共性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性的本质和特点。其次,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公共性与媒体的关系。媒体作为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公共性的发展和实践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媒体在公共性领域的角色和责任,有助于提高媒体的公共性水平。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公共性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公共性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研究公共性对于社会治理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以上为《新闻公共性反思:概念源流、理论取用与问题思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