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期末复习试题3

本文由用户“弄弄弄影随型”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7-08 21:10:17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学历史期末复习试题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_**学期末复习试题(三)

考试范围:必修3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王道政治,主张仁政;道家反对战争,主张均平;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与上述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的是(  )

A.夫民,神之主也 B.天人合一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发明本心

2.汉字的拆分与组合既体现别样的意趣,又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下图中四字合一的“合体字”即为一例。儒学融合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统一思想以服务于中央集权 B.利用对自然的敬畏强化君权

C.规劝君主体恤民生施行民主 D.吸收佛道义理以求改造儒学

3.朱熹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反映了唐朝社会(  )

A.违背正统,纲纪混乱 B.文化多元,社会宽容

C.婚恋自由,风气开放 D.华夷交融,民族和睦

4.明清时期有思想家所倡导的主张,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为下层民众及新兴阶层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这一主张最可能是(  )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D.“循天下之公”

5.《后汉书》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然而东汉许某某《说文解字》记“纸,絮——苫也”,即纸是以絮为原料,苫为工具所制得。由此可推知(  )

A.纸是缣帛用于书写时的别称 B.许某某所记与蔡伦造纸相吻合

C.东汉时期造纸原料不断变化 D.两者所说的纸可能并非一物

6.陈旭麓认为,“它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那个时候的中国多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它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材料中“它“指的是(  )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扶清灭洋”

7. 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写道:“牛耕于某某,不勤,牧童鞭之。牛某某:吾苦甚。牧童曰: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徒牛某某,人亦如是。问何以为人役,问世界以何等人为最苦?”这段话宣扬的是(  )

A.重农抑商 B.格物致知

C.适者生存 D.反抗侵略

8.下图为1920年《劳动界》第一期刊登的陈独秀对工人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陈独秀等先讲的中国人(  )

“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裳,全都是人工做出来的。……所以说‘劳工神圣’……资本家仗着金钱的势力,放出严厉的手段,来压制我们,……倘若不愿意,就该赶快起来和资本家奋斗!……时候已不早,不要在那里徘徊观望了。快些大家来奋斗罢!”



A.注重联合各阶层的力量 B.用工人政党组织工人运动

C.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 D.号召走工农武装夺权道路

9.孙山.中认为:“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它。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据此可知,孙山.中(  )

A.倡导国共合作是民族革命胜利基础 B.其自身阶级立场已发生改变

C.主张发展实业与节制资本同步进行 D.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

10.1956年,老舍的《茶馆》、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等优秀文学作品相继发表,文学创作初步打破了题材和主题的禁区,题材范围扩大,体裁风格多样,涌现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1957年1月,全国60多个专业歌剧团体在**_*演,20多天演出的节目有360多个。这一现象(  )

A.是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成果

B.体现了毛泽东“百家争鸣”的方针

C.说明了当时“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的盛行

D.受到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正确方针的推动

11.苏格拉底在评论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时说:“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宣称猪、狗、狒狒或者其他有感觉的动物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上述言论(  )

A.批判了智者学派的哲学主张 B.阐释了 “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C.讥讽了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D.否定了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性

12.文艺复兴早期,画家琴尼尼最先提出了科学与技艺的关系问题,指出绘画技艺需要以科学为依据的理论原则;画家阿尔贝蒂主张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数字是认识自然的钥匙,因而透视学、几何学就是绘画的数学基础。上述观点(  )

A.旨在宣传科学知识以摆脱宗教束缚 B.体现了科学精神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C.为理想社会的建立描绘了政治蓝图 D.强调科技水平决定绘画的发展方向

13.16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提出了预定论:信徒的灵魂仅靠上帝的恩典得救,而谁会被授予恩典是上帝预先裁定的,人们无法揣度上帝的缘由。却可以通过辛勤的工作证明,因为蒙受上帝恩宠的人在世俗中是能取得成就的,这种成就体现为财富的积累。加尔文这一理论(  )

A.否定了路德“因信称义”思想 B.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要求

C.旨在为天主教会改革制造舆论 D.有利于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

14.卢梭主张“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其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他以为这个理想是不难实现的,为了防止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提议征收遗产税及累进税等。这表明卢梭(  )

A.否定财产私有制度 B.崇尚理性主义思维

C.倡导社会平等思想 D.反对自然权利观念

15.20世纪20年代,德国艺术团体“桥社”成立。“一切常规的或‘资产阶级'”的东西都在他们拒斥之列,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审美形式的恣意实验,碎裂、分散和混乱成为新的艺术基调。“桥社”所体现的艺术基调(  )

A.反映西方社会出现精神危机 B.善于发掘人物内在的情感世界

C.体现科技革命下的社会现实 D.强调色彩的运用和整体的统一

二、材料阅读(16题14分,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5分,共55分)

16.(14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图1? ? ? ? ? ? ? ? ? ? ? ? ? ? ? ? ? 图2

/

图3

(1)归纳图1所反映历史时期思想状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6分)

(2)分析图3和图2之间学术思想有何关联,并说明这一关联折射出了怎样的社会变化。(8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的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人类自我精神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与古典优秀文化相接触的过程,人类古典优秀文化就像大海边连镇船只的缆绳,如果没有缆绳,船只将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同样,如果我们同古典优秀文化失去了联系,人类也将漫无目的地前行。”

——摘自XX译文出版社《时代精神状况》

围绕材料,结合14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8.(14分)晚清中国的危机与应对。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原来“一直处在思想话语边缘”的诸子学进入了士人关注的视野。例如:

派别

相关史事



兵家

1861年,胡林翼编撰的《读史兵略》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因其“详于考古而略于适今”,陈龙某某1897年编成《中西兵略指掌》,“采曾文正左文襄之法,通古今而系之论……合中西而编之。”



农家

1863年,夏某某《广蚕桑说》作序时说,蚕丝出口之数惊人,几与茶叶相同,如不注意技术改进,这个维持贸易平衡的产业将无法持续。1897年,赵用宾给《裨农最要》作序时指出:“试观外洋诸国,囊括中国之利,几欲一网打尽,所赖稍稍收利权者,丝为尚,丝可忽乎。”



墨家

最早在中国使用摄影术的邹伯奇用《墨子》来解释西洋的数学、重学和视学等。1896年,王某某根据《墨子·尚同》“选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论证泰西“举民主,有万国公法,皆取于此。”



材料二 办洋务是在西风吹拂之下经世的新阶段、再发展。中国历史上儒法之间的王道和霸道之争,其实质就是政治正当性究竟应该以民生为基础还是以国富为基础的争论。李鸿章幕下的马某某说得很明确:“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国家富强成为中心,民生降到了第二位。在日益严峻的国势衰落面前,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产生了奇妙的合流。

——摘编自许纪某某《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

(1)阅读材料一,分析晚清兵家、农家和墨家被重新发现和诠释的时代背景。(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中“儒家的经世精神与法家的富国强兵论”是如何“合流”的。(8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前期,俄语一枝独秀。中学里学习俄语蔚然成风,东北所有的中学,**_*的59所中学都教授俄语;社会上也掀起了俄语学习的高潮,不同层次的俄语学习班、培训班、学校等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有57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教育部只保留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负责培养全国的中学英语师资。1956年,教育部确定外语教学中俄语与英语的比例是1:1,随后又规定俄语占1/3,2/3为英语和其他语言;1962年,周恩来指示要在10~20年内把世界上主要语种都办起来;1964年《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颁布,指出要注重各外语语种的比例,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1979年,教育部要求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要把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作为主要任务,同时注意日、法、德等外语的比例。以英语为主,多种外语全面发展的格局日趋形成。

——孙某某、王某某《从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管窥我国外交政策》

根据材料归纳我国外语教育语种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种变化作出合理解释。





*_**学期末复习试题(三)

评分参考

一、单选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A

D

A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C

A















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均平”、墨家主张“兼爱”,这些主张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夫民,神之主也”是说“人民才是鬼神的主人”,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A项;天人合一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指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发明本心是南宋陆九渊的教育学说,这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上图中四字合一的“合体字”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来强化君权,故选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统一思想来服务于中央集权,上图体现天人合一是为了强化君权,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规劝君主体恤民生,实行仁政,上图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排除C项;吸收佛道义理以求改造儒学是宋明理学,上图中四字合一的“合体字”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汉代儒学,排除D项。

3.【答案】B【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唐朝的皇族有少数民族血统,所以才会有“闺门失礼之事”,这是站在理学对封建纲常伦理维护的立场上来看待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很好的融合,说明唐朝相对开放和开明的政策,导致了文化多元的现实,故选B项;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以儒家文化为其统治指导思想,所以违背正统、纲纪混乱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闺门失礼”与婚恋自由不是一回事,所以根据题干得出C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虽然题干中有“源出于夷狄”,但朱熹要表达的是因为唐朝与夷狄有一定的渊源,所以会有违反纲常伦理的事情存在,其主旨并不是想要说明唐朝的民族关系,排除D项。

4.【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清时期有思想家……消解了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为下层民众及新兴阶层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可知为王守仁心学的观点,人人都有良知,故选A项;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不符题意,排除B项;“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某某“众治”的主张,不符题意,排除C项;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不符题意,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后汉书》所说的纸是帛,《说文解字》说的纸是以絮为原料,因此,两者不是一物,故选D项;纸是缣帛用于书写时的通称,不是别称,排除A项;许某某所记的纸是以絮为原料,蔡伦造纸是用树皮、麻布、渔网,两者有差别,排除B项;东汉时期造纸原料有所变化,但是没有不断变化,排除C项。

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包庇封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可知,反映的是学习西方文化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中体西用”思想,故选A项;“君主立宪”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与材料中的“包庇封建”不符,排除B项;“民主共和”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的制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扶清灭洋”主张反对外来侵略和一切外国事物,与材料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据材料“智不若人,即为人役。岂徒牛某某,人亦如是”,可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故选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不符题意,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不符题意,排除B项;题意是激发人们变法图强,未提及反抗侵略,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根据演说内容可知,《劳动界》用通俗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这充分反映了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运动,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排除B项;“号召工农武装夺权”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由题干“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可知,孙*_**国需要发展实业,由“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可知,孙山.中主张节制资本,故选C项;题干提到的是孙山.中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而与国共合作无关,排除A项;孙山.中的民生思想是其新三民主义的一部分,而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所以这不能表明孙山.中的阶级立场已经改变,排除B项;由题干“马克思的阶级战争便用不着”可知,孙山.中认为当时不需要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排除D项。

10.【答案】D【解析】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故选D项;社会主义改造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百家争鸣”针对学术问题,材料体现“百花齐放”,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1.【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且普罗泰戈拉是智者学派的代表。据材料“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宣称猪、狗、狒狒或者其他有感觉的动物是万物的尺度”反映了苏格拉底对人是万物尺度的批判,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智者学派对人是万物尺度观点的批判不是阐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排除 B项;材料“评论一位古希腊哲学家”可知是思想方面不是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宣称猪、狗、狒狒或者其他有感觉的动物是万物的尺度”说明苏格拉底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没有注意现实情况,说明强调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性,排除D项。

12.【答案】B【解析】材料“绘画技艺需要以科学为依据的理论原则”、“自然是艺术的源泉,数字是认识自然的钥匙”可见,琴尼尼和阿尔贝蒂都认可了科学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观点是肯定科学知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而不是宣传科学知识以摆脱宗教束缚,排除A项;为理想社会描绘政治蓝图是在启蒙运动中,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据材料“通过辛勤的工作证明、这种成就体现为财富的积累”,可知加尔文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个人奋斗的必要性,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适应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要求,故选B项;加尔文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信仰得救等主张,两者相互借鉴,排除A项;加尔文教作为新教反对天主教,排除C项;加尔文主张先定论,否定教皇权威,排除D项。

14.【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防止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提议征收遗产税及累进税”等信息可知,卢梭主张在财产方面的平等,而这是社会平等的必要条件,故选C项;卢梭是反对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但并不是反对财产私有,排除A项;题干是关于财产平等的设想,而不是关于理性思维的主张,排除B项;题干是关于财产问题的,而不是自然权利的内容,排除D项。

1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取而代之的是对新的审美形式的恣意实验,碎裂、分散和混乱成为新的艺术基调”,可知为现代主义艺术的特点,故选A项;浪漫主义注重人的情感世界,排除B项;体现社会现实属于现实主义风格,排除C项;强调色彩应用属于印象派,排除D项。

16.

(1)特点:具有一定地域性,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兴起。(2分)

原因:社会大变革;私学兴起,学风下移;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先进。(4分)

(2)关联:图3是对图2的批判继承,儒家思想焕发生机。(2分)

变化:政治: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理学僵化。(6分)

17.

示例一:

论题:古典文化是文艺复兴的精神滥觞

阐述:文艺复兴否定了“神本”,肯定了“人本”,冲击了宗教神学,是人类思想的重大解放,其思想文化根源正是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理性,为文艺复兴反对神性提供了思想武器。

示例二:

论题:传统儒学是维新思想的重要依托

阐述:19世纪后期的中国维新思想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当时是进步的。维“新思想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了维新运动,与其承认并认可孔子和儒学的权威,秉持“保国保某某”的爱国情怀关系重大,它们大大减少了思想传播和变法的阻力。

示例三:

论题:古典文化是西方后世人文主义的基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这一点上和历史上的法家相同。总之,洋务派采取了比较务实、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以应对现实危机,实现了儒家和法家在近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8分)

19.

演变:由以俄语为主到以英语为主、其他语言为辅,再到以英语为主、多种语言全面发展。(3分)

解释:

20世纪50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国,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俄关系密切并结成盟友,为了便于中苏之间的交往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国家大力发展俄语教育。(4分)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指导下,中国积极与一些西方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开展友好往来;同时,中苏关系破裂。鉴于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我国对语言教育政策进行了调整,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并确立英语为第一外语。同时,为了便于中国同更多国家的交往,其他语种也有所发展。(4分)

7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我国先后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也进一步发展;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开展了全方位的多边外交。在此背景下,我国逐步形成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的外语教育格局。(4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觉醒年代台词
  2.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3. 全国三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精校版
  4. 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5. 中国党员党史学习资料.5.22(1)
  6. 红色主题课件(1)
  7. 中国共产党发展史
  8. 党史谜语大全
  9. 陈独秀纪念馆简介
  10. 建党100周年知识竞答
  11. 中国共产党历史
  12. 中共一大到中共十九大极简史
  13. 初二历史1到12课答案
  14.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党课讲稿
  15. 新文化运动。剧本
  16.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简介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填空题

以上为《中学历史期末复习试题3》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