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尼采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
4.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某某 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
6.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B、实践性 C、客观性D、人民性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
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的特征和品质是什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某某。”“芳林新叶催陈某某,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2、“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4.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D、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9.辩证的否定是()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C、事物联系的环节D、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三、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2.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3.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6.物质的属性和特征
7.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8.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9.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0.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1.联系的特点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科学揭示了否定的内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绝对精神 D、人的意识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6.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
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0.“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优于实践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B、经济范畴C、政治范畴D、文化范畴
12.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经济条件B、法律制度C、传统观念D、文化水平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巩固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三、简答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6.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
A、可能相互交往
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
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
A、以***为主体
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
C、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
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
8.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
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
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
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
D、社会福利***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A、国际贷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1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
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简答题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