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本文由用户“sunshaojun22”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15 10:57:56 举报文档

以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52 19戏文2 王某某

在大众熟知的爱情故事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谓一部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传诵的经典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16世纪诞生于莎士比亚笔下的“苦命鸳鸯”,百年来承载了无数痴男怨女对爱情纯粹而美好的向往,而他们爱情的“悲剧”除了最根本的原因——家族仇怨,更与男女主角自身的性格和行为脱不开干系。

首先是女主人公朱丽叶,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女性代表人物。她的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是西方女性对爱情热情、开放的象征,也是这部戏剧中最有个性的人物。??

她勇敢、坚强、聪慧,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在凯普莱特家的花园里,向罗密欧的一番表白,大胆而又热烈。她说:“我的慷慨向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是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没有穷尽的。”为了爱情,为了罗密欧,出身名门世族的朱丽叶宁愿抛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爱上了罗密欧。但他们之间的悲剧在初遇之后就已埋下伏笔,朱丽叶曾感叹道:“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

在得知罗密欧杀了表哥后,她的情绪从一开始对罗密欧的恨:“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造物主啊,你为什么要从地狱里提出这一个恶魔的灵魂,把它安放在这样可爱的一座肉体的天堂里?”,转化为对罗密欧被放逐的伤心中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抛开杀人的合法性,在道德上,两个相爱之人如若背上了杀害对方亲人的血债,那两个人还能若无其事地安心在一起生活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然而最终他们依旧私下结婚许下了承诺。而正是这样一件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埋在两个人前行的必经之路上,这场爱情的悲剧未来便愈见眉目。

从朱丽叶的角度我们看得出她的爱情是不求回报的,反之亦然。这样的精神在现今社会已经难以找寻,不能说没有,而是被社会的现实打磨的失去了原有的色彩。莎士比亚借这出爱情悲剧表达了“真爱”最终被“社会现实”绞杀,《罗密欧与朱丽叶》表面上看不切实际,但是表达的现象却是极为贴切社会上的真实情况的。而从罗密欧的角度看更是如此,当我们看向现今社会,成年人择偶的婚姻市场,家庭条件、社会地位、金钱多寡等都是重要的衡量目标,人们也注重品行。但奇怪的是,外表不佳的人往往最先被相亲对象拒绝,对方甚至都不屑于了解你的财富、品行和其他条件。成人择偶尚且如此,更何况稚气未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在现实社会中,真爱这样珍稀的花朵是难以存活的。最美好的爱情在最为盛放的时刻戛然而止,留给后世的是无尽的惋惜。我们并不需要幻想假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没有死,他们的爱情会如何在柴米油盐中褪色。人们乐意回忆的总是激情澎湃的瞬间,那些热血燃烧的时刻。那些闪着金光的弹指一挥间,才是乏味而冗长的人生中最让人留恋的东西,正如劳伦斯神甫所言:“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象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那烟消云散。”这种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是却换来了后世人的羡慕和尊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