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陶瓷基练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陶瓷基复合材料使材料的韧性大大改善,同时其强度,模量,有了显著提高。
复合材料定义:a由基体和增强体符合而成的材料。b人工制造,两种以上的物理和化学区域,具有明显的界面,与基体及增强体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多相固体材料。
为什么高温热处理可以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高温热处理会使H、O原子等非碳原子排出,使碳原子更加的集中,从未生成六角碳网平面,最终形成乱层石墨结构。在此变化过程中,碳纤维拉伸强度逐渐提高,在乱层石墨结构的堆积密度与纤维径向保持平衡,拉设强度则会到达顶值。
当高温碳化温度达到适值时,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N元素即非碳原子会通过N2的形式排出,纤维孔隙和缺陷会增加,导致拉伸强度降低。
将浸在液体中深x处,宽为l的板抽出来,不计克服的重力,只考虑表面张力的作用,至少需要的力是多大?
这一过程是减少固液接触面,增大固气接触面。外力所做的功的最小值应该恰好弥补这两种界面的能量差,即:
那么:
金属铝的强化:常向液态的金属铝中加入Al2O3和SiC,使之均匀分散在其中,达到强化的目的。但由于这两种固体与液铝的浸润角?=140°,几乎不浸润,所以很难将其分散均匀。为实现强化,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三、简述增强材料(增强体、功能体)在复合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填充:廉价、颗粒状填料,降低成本。例:PVC中添加碳酸钙粉末。
增强:纤维状或片状增强体,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效果取决于增强体本身的力学性能、形态等。例:TiC颗粒增强Si3N4复合材料、碳化钨/钴复合材料,切割工具;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宇航工业的防热材料(抗烧蚀),端头帽、鼻锥、喷管的喉衬。
赋予功能:赋予复合材料特殊的物理、化学功能。作用取决于功能体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例:1-3型PZT 棒/环氧树脂压电复合材料,换能器,用于人体组织探测。
四、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可设计性?简述复合材料设计的意义。如何设计防腐蚀(碱性)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组分的选择、各组分的含量及分布设计、复合方式和程度、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的控制等均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赋予了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
意义:①每种组分只贡献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缺点。②由一组分的优点补偿另一组分的缺点,做到性能互补。③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优于各组分的性能(叠加效应)。优胜劣汰、性能互补、推陈出新。
耐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设计:使用无碱玻璃纤维和耐碱性树脂(胺固化环氧树脂)。在保证必要的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玻璃纤维的体积比例,并使树脂基体尽量保护纤维不受介质的侵蚀。
五、简述复合材料制造过程中增强材料的损伤类型及产生原因。
力学损伤:属于机械损伤,与纤维的脆性有关。脆性纤维(如陶瓷纤维)对表面划伤十分敏感,手工操作、工具操作,纤维间相互接触、摆放、缠绕过程都可能发生。
化学损伤:主要为热损伤,表现为高温制造过程中,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化学反应过量,增强体中某些元素参与反应,增强体氧化。化学损伤与复合工艺条件及复合方法有关。热损伤伴随着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界面结构的改变,产生界面反应层,使界面脆性增大、界面传递载荷的能力下降。
六、简述复合材料增强体与基体之间形成良好界面的条件。
在复合过程中,基体对增强体润湿;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不产生过量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界面相能承担传递载荷的功能。
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取决于纤维或颗粒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状态、基体本身的结构和性能、复合方式、复合工艺条件和环境条件。
四、什么是材料复合的结构效果?试述其内涵。
结构效果是指在描述复合材料的性能时,必须考虑组分的几何形态、分布形态和尺度等可变因素。这类效果往往可以用数学关系描述。
结构效果包括:1、几何形态效果(形状效果):决定因素是组成中的连续相。对于1维分散质,当分散质的性质与基体有较大差异时,分散质的性能可能会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起支配作用。2、分布形态效果(取向效果):又可分为几何形态分布(几何体的取向)和物理性能取向: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各向异性,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很大影响。3、尺度效果:影响材料表面物理化学性能(比表面积、表面自由能)、表面应力分布和界面状态,导致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
五、简述单向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的要点。
单元体:宏观均匀、无缺陷、增强体与基体性能恒定、线弹性。
增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定向排列、连续。
基体:匀质、各向同性、线弹性。
界面:粘结完好(无孔隙、滑移、脱粘等)、变形协调。
八、比较弥散增强原理和颗粒增强原理的异同点。
1、承担载荷的物质有异:弥散增强原理:基体承担载荷。
颗粒增强原理:基体承担主要的载荷,颗粒也承受载荷并约束基体的变形。
十五、如何衡量聚合物基体的耐热性?如何提高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简述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
表征聚合物基体耐热性的物理量是玻璃化温度T g ,对于结晶性聚合物则是熔点T m :玻璃化温度在宏观上是指聚合物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特征温度,在微观上是高分子链段开始运动的温度。实际应用中,使用热变形温度来表征材料的耐热性。
提高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方法:增加大分子链的刚性(提高主链的刚性——不饱和共价键、环烃、侧链引入极性基团、交联等);添加填料。
填料影响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原因:改变了聚合物的微观结构:①改变了界面层聚合物大分子的敛集密度(一般情况下是密度降低),使分子间作用力发生改变。②在界面上,填料——聚合物分子之间发生作用力,使聚合物大分子链段的运动受到阻碍,从而使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升高。
三、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本配方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基本配方:
不饱和聚酯:主要成分
稀释剂:稀释作用(降低聚酯粘度),参与树脂固化,如苯乙烯。
引发剂:分解产生自由基,引发树脂聚合(交联、固化),如BPO。
促进剂:诱导引发剂分解,加快树脂固化,如环烷酸钴。
其它成分:颜料、增稠剂、热塑性低收缩剂等。
七、如何改善聚合物的耐热性能?
产生交联结构(对于热固性树脂、有机硅树脂等,工艺条件影响聚合物的交联密度)。
增加高分子链的刚性(引进不饱和共价键或环状结构(脂环、芳环、杂环)、引入极性基团)。
提高聚合物分子链的键能,避免弱键的存在(例:以C-F键完全取代C-H键,可大大提高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形成结晶聚合物,结晶聚合物的熔融温度大大高于相应的非结晶聚合物。
八、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基体的组成、代表物质及作用。
主要成分:不饱和聚酯树脂,按化学结构可分为顺酐型、丙烯酸型、丙烯酸环氧酯型聚酯树脂。
辅助材料:交联剂、引发剂和促进剂
交联剂:烯类单体,既是溶剂,又是交联剂。能溶解不饱和聚酯树脂,使其双键间发生共聚合反应,得到体型产物,以改善固化后树脂的性能。常用的交联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乙烯基甲苯等。
引发剂:一般为有机过氧化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分解形成游离基,从而引发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常用的引发剂:过氧化二异丙苯[C6H5C(CH3)2]2O2、过氧化二苯甲酰(C6H5CO)2O2。
促进剂:把引发剂的分解温度降到室温以下。
对过氧化物有效的促进剂:二甲基苯胺、二乙基苯胺、二甲基甲苯胺等。
对氢过氧化物有效的促进剂:具有变价的金属钴:环烷酸钴、萘酸钴等。
九、简述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特点。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放热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
胶凝阶段:从加入促进剂到不饱和聚酯树脂变成凝胶状态的时间,是固化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影响胶凝时间的因素:阻聚剂、引发剂和促进剂的加入量,交联剂的蒸发损失,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硬化阶段:从树脂开始胶凝到具有一定硬度,能把制品从模具上取下为止的时间。
完全固化阶段: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可能需要几天至几星期。
十、简述复合材料中金属基体的选择原则。
1、根据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金属基复合材料构(零)件的使用性能要求是选择金属基体材料的最重要的依据。
例:航空、航天领域:高比强度、高比模量、尺寸稳定性是最重要的性能要求,这就需要组成连续纤维石墨/镁、石墨/铝、硼/铝复合材料。
2、根据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组成特点: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不要求基体有很高的强度,对于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颗粒、晶须、短纤维),基体承担主要载荷,要求高强度。
3、根据金属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界面状态和相容性选择金属基体时,尽量避免基体与增强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同时应注意基体与增强材料的相容性,基体和增强材料应该有较好的浸润性。
十一、简述金属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
用于微电子技术的电子封装:基体主要是纯铝和纯铜,高含量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SiC p/Al、Cu),高模量石墨纤维增强铝基(铜基)复合材料(C f/Al、Cu),金刚石颗粒或多晶金刚石纤维/铝(铜)复合材料,硼纤维/铝复合材料等。
用于耐电弧烧蚀的集电材料和电触头材料:碳(石墨)纤维、金属丝、陶瓷颗粒增强铝、铜、银及其合金等金属基复合材料。
用于耐腐蚀的电池极板材料:C f/Al复合材料。
用于耐磨零部件:碳化硅、氧化铝、石墨颗粒、晶须、纤维等增强铝、镁、铜、锌、铅等金属基复合材料。
十二、如何改善陶瓷的强度?
减少陶瓷内部和表面的裂纹:
含有裂纹是材料微观结构的本征特性。微观夹杂、气孔、微裂纹等都能成为裂纹源,材料对表面裂纹(划伤、擦伤)也十分敏感。
提高断裂韧性(K IC):
采用复合化的途径,添加陶瓷粒子、纤维或晶须,引入各种增韧机制(增加裂纹的扩散阻力及裂纹断裂过程消耗的能量),可提高陶瓷的韧性。
十三、简述氮化硅陶瓷的烧结方法及其特点。
氮化硅陶瓷中,Si-N是高强度共价键,难以烧结。氮化硅陶瓷有两种烧结方法:1、反应烧结:
硅粉、氮化硅粉混合→预成型→预氮化(1200℃)→二次氮化(1350-1450℃)→反应烧结氮化硅陶瓷。
Si3N4形成时伴随21.7%的体积膨胀,获得无收缩烧结氮化硅。
2、热压烧结:
粉末状Si3N4、烧结助剂MgO(1wt%)等,在石墨坩埚中,通过感应加热、单向加压烧结(1650-1850℃,15-30MPa,1-4h)。
MgO的作用:与SiO2膜作用生成熔融硅酸镁,使氮化硅高度致密化。
热压烧结氮化硅只能制备形状简单的(如圆柱形)实体坯件,其制品须经过机械加工才能达到要求的形状和尺寸。
十四、玻璃纤维为何具有高强度?试讨论影响玻璃纤维强度的因素。
玻璃的理论强度很高(2000-12000MPa),但是由于微裂纹的存在,产生应力集中,发生破坏,从而降低了玻璃的强度。玻璃纤维经高温成型时减少了玻璃溶液的不均一性,使得裂纹产生的机会减少;同时,玻璃纤维的横截面较小,微裂纹存在的几率也减少,导致玻璃纤维强度较高。
影响玻璃纤维强度的因素:
1、化学组成:不同的玻璃纤维(不同系统),强度有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含碱量越高(K2O、PbO),玻璃纤维的强度越低。
2、玻璃纤维的直径和长度:随着玻璃纤维的直径和长度的减小,微裂纹的数量和尺寸相应地减小,从而提高了玻璃纤维的强度。
3、存放时间:玻璃纤维存放一定时间后,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对玻璃纤维的侵蚀,导致强度下降。
4、施加负荷时间: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着施加负荷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当环境湿度较高时更加明显。原因:吸附在微裂纹中的水分,在外力作用下,加速微裂纹的扩展,从而导致强度降低。
十五、简述玻璃纤维制造过程中浸润剂的作用。简述浸润剂的种类及其特点。
浸润剂的作用:使玻璃纤维黏合集束;增加润滑、防止磨损;消除静电、防止玻璃纤维原丝粘结;保证拉丝和纺织工序的顺利进行。
浸润剂的类型:
1、纺织型浸润剂:主要成分:石蜡、凡士林、硬酯酸、变压器油、固色剂、表面活性剂、水。能满足纺织加工的需要,但严重地阻碍树脂对玻璃布的浸润,影响树脂与玻璃纤维的粘结。含有石蜡乳剂的玻璃纤维及其制品使用时,要经过脱蜡处理。
2、增强型浸润剂:主要成分:成某某(水溶性树脂和树脂乳液)、偶联剂、润滑剂、润湿剂、抗静电剂等。这类浸润剂对玻璃钢的性能影响不大,浸胶(浸润树脂)前不需要清除。这种浸润剂在纺织时易使玻璃纤维起毛,一般用于生产无捻粗纱、无捻粗纱织物及短切纤维、短切纤维毡。
十六、简述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的制造工艺。
聚丙烯腈纤维的组成:丙烯腈(约96%)、丙烯酸甲酯(约3%)、亚甲基丁某某(约1%-1.5%)。碳纤维的制造工艺分为三步:
1、稳定化处理:氧化性气氛中、200-300℃。
预氧化过程的目的:使链状聚丙烯腈分子发生交联、环化、氧化、脱氢等化学反应,形成耐热的梯形结构,以承受更高的碳化温度、提高碳化收率、改善力学性能。稳定化处理过程中先驱丝一直保持牵伸状态。2、预氧丝的碳化处理:在高纯惰性气氛和一定张力下,将预氧丝加热至1000-1500℃发生热分解,以除去非碳原子(N、H、O等),形成乱层石墨结构,生成碳含量约95wt%的碳纤维。
3、碳纤维的石墨化处理:在高纯氩气保护下,快速升温至2000-3000℃,碳纤维中残留的非碳原子进一步脱除,乱层石墨结构转化为类似石墨的结晶状态。对纤维继续施加牵伸力,使石墨晶体的六角层平面平行于纤维轴取向。
十七、举例说明碳纤维的应用。
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
航空、航天工业:主承力结构材料(机体、舱门、主翼、尾翼);次承力构件(C f/环氧树脂:起落架、发动机舱、整流罩);防热材料(火箭喷嘴、鼻锥(C f/C))。
交通运输:汽车传动轴、构架,制造快艇、巡逻艇。
运动器材:钓鱼竿、高尔夫球杆、网球拍、滑雪板、赛艇(C f/环氧树脂)。
例:碳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军事领域(C f/Al复合材料:直升机、导弹、坦克、鱼雷)、人造卫星、天线等方面的应用;轴承和高速旋转电机电刷方面的应用(C f/Cu、C f/Ag、碳纤维/青铜等复合材料);蓄电池极板的应用(C f/Al复合材料)。
例: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氧化硅,航空、航天工业的候选材料,制作侦察卫星上支撑摄像机的平台。碳/碳复合材料:用作发动机叶片、防热板、火箭喷管喉衬以及导弹、航天飞机上的其它零部件三、氧化铝纤维和SiC纤维的密度分别为3.3g/cm3和2.6g/cm3,若对这两种纤维进行拉伸试验,在拉伸试验中直到纤维失效时的变形为弹性变形,平均拉伸强度和失效应变氧化铝纤维为1500MPa和0.4%,SiC纤维为2300MPa和1.0%。计算这两种纤维的比模量和比强度。
解答:比模量GPa/(g/cm3):氧化铝纤维113.6;碳化硅纤维88.5。
比强度MPa/(g/cm3):氧化铝纤维454.5;碳化硅纤维884.6。
四、直径7μm、长度2mm的碳纤维单向增强聚碳酸脂基体,纤维的拉伸强度和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强度分别为2.5GPa和12.5GPa。计算(1)临界纤维长度l c和(2)长度方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
解答:(1)l c=0.7mm;(2)843MPa。
五、采用XD TM法制备TiC/Al,为什么需要采用(1)一定粒度的Ti、Al和碳粉;(2)按一定量比例进行混合后,压制成预制体;(3)加热至一定反应温度?采用XD TM法可以制备出Al4C3/Ti或TiC/Al4C3/Al吗?为什么?
解答:从Ti、Al、C的互相反应热力学去考虑。
六、已知含20vol%SiC p/A1在350℃和应力为50MPa时的蠕变速率为1.5?10-7S-1,该材料的蠕变应力指数n 为15。计算在350℃,当应力增加到60MPa时该材料的蠕变速率。
解答:2.3?10-6S-1。
七、根据下图,讨论为什么在相同体积含量下,SiC晶须增强MMC强度(抗拉与屈服强度)均高于颗粒增强MMC,而这两者的弹性模量相差不大。
解答:从混合定律及晶须与颗粒的强度与模量考虑。
八、已知1400℃时Al 2O 3的氧扩散渗透率为3?10-10g/cm·s ,密度为1.9g/cm 3,厚度为20cm 的C/C 涂覆Al 2C 3后在1400℃、100小时后的氧化失重率为1%,计算此时Al 2O 3涂层至少应需的厚度为多少?(式
/R KM x h ρ=??中,当C/C 中碳氧化为CO ,K=0.75)
解答:R 为C/C 复合材料的氧化速率,单位:%/h ;K 为常数,当C/C 复合材料中碳氧化生成CO ,K=0.75;ρ为C/C 复合材料的体密度,单位为g/cm 3;x 为C/C 复合材料构件截面厚度的1/2,单位为cm ;h 为涂层厚度,单位为cm ;M 为涂层的氧扩散渗透率,单位为g/cm·s 。 4.26μm 。
九、试述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
基体和增强材料(增强体或功能体)的性能;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成型技术;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与基体的结合状态(物理的和化学的)及由此产生的复合效应。
十、复合材料的界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界面相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能与增强材料和基体的均不相同,对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界面具有一定的厚度(约几个纳米到几个微米),厚度不均匀。
材料特性在界面是不连续的,这种不连续性可能是陡变的,也可能是渐变的。材料特性包括元素的浓度、原子的配位、晶体结构、密度、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等。
十一、什么是浸润?如何描述浸润程度的大小?试讨论影响润湿角大小的因素。
浸润:固-气界面被固-液界面置换的过程,用于描述液体在固体表面
上自动铺展的程度。
固体表面的润湿程度可以用液体分子对其表面的作用力大小来表征,具体来说就是接触角。
Young 公式讨论了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条件:
cos lv sv sl γθγγ?=-
降低液-固表面能和液-气表面能或者增大固-气表面能有助于润湿。
θ=0?(γlv =γsv -γsl ),完全浸润;0?0),部分浸润;θ>90?(γsv
以上为《陶瓷基练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