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说课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说课设计
我的设计理念是以核心概念为统摄,基于时代思潮与个人互动视角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地位、教学逻辑、内容主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流程等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说说教材地位:本课是高一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的内容,它上承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屡屡失败,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在本单元中是一个伟大的开端,在整个近代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次说说教学逻辑,本课的标题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有三个子目,分别是: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国民革命,很显然国民革命是不能涵盖在这个主题之下的,那么寻找一个什么样的核心概念将其加以统摄呢?通过研读课标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觉得非“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词莫属。因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国民革命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波高潮,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再进一步来看,五四运动推动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大联合,开启了社会革命的潮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俄为师,带有鲜明的共产革命的特征,而国民革命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斗争,它同时也是一场工农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它也具有社会革命的特征,为共产革命准备了全新基础和核心力量。这三者共同推动了革命形态的转型。
基于以上教学逻辑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内容主旨: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由政治革命向社会革命、由共和革命向共产革命的转型之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勃兴的图景。而这一时期主流思想急速转变、内外潮流紧密互动、革命形态根本转型则是这一图景的突出特征。
基于内容主旨和核心素养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唯物史观:能运用整体联系的方法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置于近代中国革命形态转型这一主题下加以认识。时空观念:能够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置于“一战”和十月革命的时空背景下加以审视。史料实证:能够从不同类型的五四运动史料中汲取证据,并知晓其不同的证据价值。历史解释:能从思想、社会等不同的视角来解释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家国情怀:认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感悟早期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革命初心。
为了贯彻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分别是:
多棱镜下的五四,也就是分别从短时段中时段和长时段来看五四运动的影响。
历史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这个主要是基于时代潮流与个人互动之间的一个选择。
3、国民革命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从社会运动的视角来透视国民革命。
那么首先来看第一个环节,五四运动是由一场广场事件而兴起的,这里面选择了两则史料,其中一则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领袖许德珩的《五四回忆》,另一则是《京报》的报道,这里面都有丰富的细节,是想借由这样的史料让学生触摸到五四广场事件的脉络。那么五四运动是何以发展成社会运动的呢?通过这组史料意在说明五四事件之所以发展成社会运动,它跟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的广泛联合是有密切联系的,特别是工人和商人的声援,使得这场运动的声势日渐浩大,最终取得了初步胜利。那么五四运动的长久影响是什么?那就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全新的性质,那就是此后社会革命将成为一个重要潮流。这里选取了三位五四青年思想上的震撼,有师哲丁玲和巴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五四以后他们都将社会改造和社会革命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追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命的确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军事斗争,但同时它也有工农大众的广泛参与,这里我选择了两张农会和工人纠察队的图片,以及唐生智高度赞扬工农群众力量的材料,这三则材料说明国民革命是一场深刻的广泛的社会运动,工农大众的参与为后来中国革命积蓄了力量。
教学流程结束以后,我给本课作了小结:五四运动促进了社会各阶层联合,社会革命呼声日高,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倡导共产革命,国民革命中中共革命的全新基础和核心力量已经应运而生,并将在以后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壮大。这一切都昭示了中国革命出现了根本性转型。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我采用的是思维导图式的板书 ,这种板书简单明了,条理清晰,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说课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