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五上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2课,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是基本常识,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径,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探索,猜想光是怎样传播的,并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第三部分——研讨,学生通过观察,解释“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的道理,简单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听到屏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他本人。列举出光和声音的传播都有哪些特点,并加以比较。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光有了简单初步的了解。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不够严谨,考虑问题不周全,因此,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去寻找证明自己假设的依据是本课的一大难题。本节课通过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科学思维: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探究实践: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亲自实验,用示意图表达出来。
态度责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过程:
1.新课聚焦
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人说话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这是为什么?
教师点拨:声音传播的方向不仅是四面八方的,而且能绕过遮挡物,被人的耳朵感知。
我们看不见幕后的人,说明光无法绕过遮挡物,无法被眼睛感知。这也是通常说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来引发学生思考,光和声音的传播到底有哪些不同。
2.科学探索
二、探索:光的传播
[材料准备:手电筒、卡纸]
(一)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索
1.思考:我们经常看到照射到物体上的情景,但却看不到光是怎么照射到物体上的。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到底是怎样的方式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呢?
2.讨论: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一下,说一说你能怎样的方法来证明?
3.出示: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手电筒、4张卡纸),你觉得可以怎样用这些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4.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后,交流汇报方案。
5.提示:
(1)课件出示完善后的实验过程:
第一步:在3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上分别打一个小孔(已经打好);
第二步:两端折边分别固定卡纸,并直立在桌子上;
第三步:每张卡纸之间间隔约15厘米,保持所有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第四步: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直立一张卡纸作为纸屏;
第五步:拉上窗帘,关闭灯光,保证室内处于昏暗环境。
/
(2)课件出示相关实验注意点:
①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②实验需做2~3 次,直到能清晰地看到纸屏上的光斑为止。
6.探究: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并在记录纸上画一画光的传播路径。
8.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二)横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D.看见太阳光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淡化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首先,从听到幕后人说话声,却看不见幕后人的经验出发,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推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然后,通过设计光直接穿过小孔和移动一张卡纸两个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改变来探究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接着,通过研讨交流,达成共识,确认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最后,通过列举事例,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的依据,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解释”的过程,不仅认识了光是怎样传播的,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