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

本文由用户“Lucky_F”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3-03 09:08:09 举报文档

以下为《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化工生产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储经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经营带储存设施企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指南。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8218-20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30000.18-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 第18部分:急性毒性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60 石油化工设计防火规范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1]95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名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12号)

《关于加强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管三[2017]1号)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安监总管三[2017]121号)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风险

特指安全风险,即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

3.2

风险点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和场所,以及在设施、部位和场所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3

区域

企业内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作业场所和公用工程或车间、工段等所处的相对独立、界限清晰的范围。

3.4

区域固有风险?

区域固有风险为区域的基本风险水平,由火灾危险性类别、化学品急性毒性危害类别、危险工艺和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工艺压力、工艺温度、重大危险源等级、区域及企业人数和周边环境等指标综合计算表征。

3.5

区域控制风险?

在考虑区域内风险点落实相应控制措施的情况下,实施风险评估确定的区域风险水平。?

3.6

区域风险?

区域风险是区域内风险点存在风险的集合,通过区***构成的风险矩阵计算表征。?

3.7

区域风险等级?

区域风险等级从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

评估程序

风险分区分级的评估程序主要包括:?

1)将企业划分为若干区域;?

2)评估每个分区区域固有风险等级;?

3)评估每个分区区域控制风险等级;?

4)评估确定区域风险等级;

5)校正确认区域风险等级。

企业每年至少开展1次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评估工作。在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和管理体系等发生变化和企业发生事故时,应当重新开展安全风险分区分级评估工作。

区域划分原则

区域划分应覆盖***。

区域划分应有利于风险评估,遵循范围清晰、功能独立、易于管理的原则,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宜按照生产装置、储存设施、作业场所和公用工程,或者按照车间、工段等划分区域。

以下情况必须独立分区:

1)独立建构筑物,如厂房、仓库、民用建筑等;

2)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装置及设施,当装置及设施之间有切断阀时,以切断阀作为分隔界划分为独立的区域;

3)用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储罐区以罐区防火堤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区域。

6 区域固有风险确定 ?

企业根据区域内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S值,计算风险R值,确定区域固有风险等级。可能性L值取值准则见表6-1,S值取值准则见表6-2,区域固有风险等级确定见表6-3。? 表6-1 区域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取值准则

序号

项目

取值标准

Ln

L







1

2

3

4







1

区域内火灾危险性类别

丙类(不含丙类)以下

丙类

乙类

甲类

L1





2

化学品急性毒性危害类别

类别4、类别5

类别3

类别2

类别1

L2





3

危险工艺和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1)不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且不涉及危险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

(2)精细化工反应工艺安全风险已经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3)国内首次采用的化工工艺已经安全可靠性论证。

(4)除上述外的其他工艺。

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但不涉及危险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

不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但涉及危险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

(1)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且涉及危险工艺或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格氏反应)。

(2)精细化工反应工艺安全风险未经反应安全风险评估。

(3)国内首次采用的化工工艺未经安全可靠性论证。

L3





4

工艺压力(p)

p≤0.1MPa

0.1MPa<p<1.6MPa

1.6MPa≤p<10.0MPa

p≥10.0Mpa

L4





5

工艺温度(t)

t≤20℃

20℃<t<150℃

150℃≤t<450℃

t≥450℃

L5





6

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

/

/

存在《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中规定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L6





注1:企业涉及的化学品急性毒性危害类别参照《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第18部分:急性毒性》(GB 30000.18-2013)和《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实施指南(试行)》(安监总厅管三〔2015〕80号)。

注2:工艺压力和工艺温度项取值仅限于化工工艺,涉及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工工艺过程。

注3:区域内涉及多个取值时,Ln(n=1,2,3,4,5)取最大值。无此项目时,Ln不取值。

注4:按照实际取值项目数计算L值,L =(L1+L2+……+Ln)/n。L级差为1,当L大于1且小于等于2时,L取2,以此类推。

表6-2 区域内发生事故的严重性(S)取值准则

序号

项目

取值标准

Sn

S







1

2

3

4







1

评估区域与周边相邻的不符合防火间距要求的其他区域(包括周边企业)现场人数之和

0-2人

3-9人

10-29人

30人及以上

S1





2

评估区域与周边相邻其他区域(包括周边企业)现场人数的最大值

0-2人

3-9人

10-29人

30人及以上

S2





3

所在企业任一装置设施类区域最大现场人数

0-2人

3-9人

10-29人

30人及以上

S3





4

评估区域重大危险源等级

非重大危险源

三、四级

二级

一级

S4





5

企业边界外500米范围内

无或有1个低密度人员场所

有居住类高密度场所或公众聚集类高密度场所

有1个高敏感场所、重要防护目标或特殊高密度场所

有2个及以上高敏感场所、重要防护目标或特殊高密度场所

S5





注1:第1、2、3项取值仅适用于装置设施类区域,不适用于办公区域。

注2:装置设施类区域人数,是指在区域内从事操作、巡检的最多人数合计。

注3:低密度人员场所(人数2 套)或设备

重大国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50万元以上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万元以上

1 套装置停工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企业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万元以下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工

形象没有受损





表B.3 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安全风险等级

对应本标准中安全风险评估分级

应采取的管控级别

实施管控措施



20-25

A/1级

极其危险

重大风险

公司(厂)级、车间(部室)级、班组、岗位管控

立即补充管控措施,以期降低风险级别,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15-16

B/2级

高度危险

较大风险

公司(厂)级、车间(部室)级、班组、岗位管控

立即或近期补充管控措施,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9-12

C/3级

显著危险

一般风险

车间(部室)级、班组、岗位管控

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1-8

D/4级

轻度危险

低风险

班组、岗位管控

有条件、有经费时完善管控措施





表B.4 风险矩阵表

5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极其危险

极其危险





4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极其危险





3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显著危险

高度危险





2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显著危险





1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轻度危险







1

2

3

4

5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简称LEC)。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B.5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值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后果确定风险程度R=L·S=MES

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分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风险程度的分级见表B.12。

表B.12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安全风险等级

对应本标准中安全风险评估分级

应采取的管控级别

实施管控措施



>180

A/1级

极其危险

重大风险

公司(厂)级、车间(部室)级、班组、岗位管控

立即补充管控措施,以期降低风险级别,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91~180

B/2级

高度危险

较大风险

公司(厂)级、车间(部室)级、班组、岗位管控

立即或近期补充管控措施,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51~90

C/3级

显著危险

一般风险

车间(部室)级、班组、岗位管控

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50

D/4级

轻度危险

低风险

班组、岗位管控

有条件、有经费时完善管控措施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