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材活动探究阅读材料(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材活动探究阅读材料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探究”提示](教材第8页)
1.议一议,我们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全貌吗?
2.我国古代把银河叫做天河、银汉等,民间还流传着牛郎、织女每年七夕在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白居易有诗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夏秋之交的黄昏,银河最为明显。观察银河,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
答案:1. 无论我们位于地球上的哪个地点,都只能观察到银河系的一部分。
具体来讲,由于银河系的半径约为5万光年,太阳距离银某某26万光年,人类肉眼在天空中看见的恒星,绝大部分属于银河系;来自银河系这条带状弧上的光,基本都是源自银河平面上肉眼不能分辨的恒星和其他天体累积的光亮。
2.在夜空中,牛郎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的两边。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将无生命的星空赋予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借用自然景观,通过诗人的咏叹,抒发了钟情男女的哀怨与离恨。
[“活动”点拨](教材第10页)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在真空中,光速约3x10千米/秒,所以1光年约等于9.4607x102千米。
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多少光年?折合多少千米?
2.日地平均距离约 1.5 亿千米。算一算,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多少时间?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多少倍?
答案: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137亿光年(不考虑宇宙膨胀),1光年约为9.4605x1012千米,可观测宇宙的半径可折合为1.296 088 5x1023 千米。
2.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20秒。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8.640 59x1014倍。
[“活动”点拨](教材第 16页)。
1.(1)地球上拥有可供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这些条件被科学家称为“金锁链条件”。试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备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2)除地球外,太阳系中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哪个?简要阐述判断理由。
(3)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而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演化。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试对你的答案作出解释。
2.选择一种你擅长的方式,比如写一篇短文,绘制一幅示意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答案:
/
(2)火星(开放性答案)。可以从火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自转周期及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和地球进行对比,以证明自己的推测。
(3)假如太阳的光照条件变得极不稳定,将会导致地球上的整体自然环境也变得极不稳定。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生物形成的初期,会导致生物进化的中断;若这种情况发生在现在或将来,自然环境的突变会导致地球上生物的大量灭绝,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提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地球位于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按照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地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探究”提示](教材第17页)
19世纪40年代,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布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10~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动,随时间的变化,其纬度分布也具有规律性:每当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开始时,最先出现的黑子总是在距离太阳赤道较远处(平均纬度为35°),然后向低纬度方向移动,最终黑子出现的位置逐渐靠近太阳赤道。
英国天文学家爱德华·蒙某某(1851-1928)以日面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年份)为横坐标,绘制出太阳黑子分布图。他据此发现,在一个太阳黑子周某某,黑子出现过的区域所组成的图案就像蝴蝶的两只翅膀;如果把一系列太阳黑子周期的图案绘制在一起,就构成了一连串翩翩起舞的“蝴蝶”影像。
/
1.扼要了解本节课文中对太阳黑子的相关介绍;议一议,在图1-11中,你可以获取太阳黑子的哪些信息?
答案:(1)时间分布: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周期约为11年。
(2)空间分布:太阳黑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日面南北纬30°内,且南北大致对称。
(3)动态分布:在一个周某某,太阳黑子约从南北纬35°开始,逐渐向太阳赤道位置集中。
[“活动”点拨](教材第19页)
1.读下表,完成相关任务。
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
/
(1)根据表格数据,绘制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统计图,据此归纳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2)地球表面可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天文气候带。议一议,它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无相关性?说明你的理由。
2. 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即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常数为8.24焦/(平方厘米.分)。计算: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在将地球看作一个标准球体的条件下,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
提示:1焦=1瓦·秒,1度=1千瓦·时。将地球面向太阳的半球的表面积换算成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积,就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大圆的面积。
答案:1.(1)见下图。
/
(2)有相关性。理由: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没有考虑地面的大气状况,但即使考虑不同纬度地区上空大气状况的差异,其与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还是有很大的相关性。实际上,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表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是逐渐减少的,人们从而划分出热带、温带和寒带等不同的天文气候带,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相似。
2.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太阳常数x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大圆面积×1小时=8.24×3.14×(6.371x108)2×60焦≈1.7503×1014千瓦·时(度)
[“活动”点拨](教材第22页)
/
答案:2.经纬同学对“太阳常数”的数值是否为“常数”的质疑值得肯定。的确,由于太阳活动的影响,导致太阳辐射强度有微小的变动,从而使得太阳常数的数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很小,太阳活动所释放的能量相较太阳辐射的能量小很多,且太阳活动也并非频繁发生,所以,太阳常数还是相对稳定的,是相对稳定的“常数”。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1、 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答: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2、我们将煮熟的 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 白、蛋黄三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 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
答: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间)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3、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属同一概念吗?为什么?
答:不是同一概念。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监测到的纵波对即将到来的横波进行预警。地震预报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预报。目前,科学界还做不到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报。
第二章第一节 流水地貌
教材41页探究
位于四川南充嘉陵江边的青居镇,镇的南北各建有一个码头,北边的叫上码头,南边的叫下码头。青居人家到曲水赶场、走亲戚,去时从上码头乘船是顺水,回来 乘船在下码头上岸也是顺水,形成了可能是我国河道里唯一的“来也顺水,去也顺 水”的奇特航程。旧时,纤夫早上从下码头出发,傍晚投宿上码头,依然住进头天 晚上的客栈,素有“行船走一天,步行一袋烟”之说。/
1. 嘉陵江在这一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形状呢?
2. 想一想,流水能塑造出哪些地表形态?试举例说明。
答案:1.嘉陵江在这一段形成这种特殊的河流形态,主要是受地形的制约。当然,河流流经此处时,对两岸的地貌形态也起着塑造作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
2.流水侵蚀地貌,如峡谷、瀑布等;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
教材44页活动
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它是世界最大的峡谷,长 504.6 千米,高峰与谷底相对高差达 6 009 米,江面最狭处仅 35 米。峡谷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两岸森林郁郁葱葱。
1. 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2. 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
3. 许多河流峡谷的景观甚为雄奇,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查找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这些大峡谷的景观特点
答案:1.雅鲁藏布大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陡峭。
2.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00万年来的快速抬升有关。同时,由于该地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流速快,侵蚀(下蚀、侧蚀)作用强。总体上看,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壳上升和流水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可查找怒江大峡谷、长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澜沧江梅里大峡谷等著名峡谷的资料。
教材46页活动
本活动宜作为课外作业布置,以研究小组的形式开展。进行课堂讨论时,可采用视频、照片等形式反映实验过程,呈现实验现象。
一、实验用品
可升降水槽(如图 2-12 所示,A 面不光滑),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长嘴水壶,直尺,量角器等。
二、实验步骤
1. 在 A 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 α 调至 20°。在斜面 A 顶端用长嘴水壶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直至 B面形成较明显的扇状堆积体为止。记录倒水的起止时间。
2. 加快在斜面 A 顶端倒水的速度,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 1。
3. 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 α 调至 25°,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 1。
三、实验记录与分析
/
四、实验结果应用
1. 根据实验现象,完成相关任务。
(1)说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描述各自的地貌特点。
(2)讨论:在实验中,两次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验结果在现实中
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1)侵蚀地貌为冲沟(呈V字形),堆积地貌为冲积扇(呈扇形)
(2)实验过程中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加快倒水速度,代表增加降水强度;将倾角调大,代表增加地表坡度,可观察到降水强度不同、坡度不同的情况下,降水形成的水流对地表沟谷的侵蚀强弱状况。从现实意义来看,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的坡地,流量大,水流急,侵蚀加剧,易某某深切谷地,塑造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因此,在这些地区要加强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减缓水流速度,减少侵蚀作用对地表的破坏。
教材49页活动
2015 年 11 月 13 日,浙江丽水发生特
大型滑坡。经调查,此次滑坡是在地形陡
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
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造成了重大损失。读
图 2-15,完成相关任务。
1. 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
生哪些重大危害?
2. 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
特征?在滑坡多发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
防范措施?
答案:1.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发生在乡村的滑坡会摧毁农田、房舍,伤亡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发生在城镇的滑坡则常常会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毁坏各种基础设施,浩成生产牛活停电、停水等;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会摧毁矿山设施、毁坏厂房,泊使矿山停工停产,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结构面软弱,地形陡峻,降水多且强度大等自然环境特征。我们可针对滑坡多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措施如:
(1)减轻或消除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恢复和保护坡地植被等。
(2)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体、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
(3)减少或禁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4)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高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教材50页活动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在我国一些山区,因频繁的
地质构造活动、陡峻的地形地貌、
短时强降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
等因素,泥石流灾害威胁突出。2010 年 8 月 7 日,受强暴雨的影响,甘肃舟曲县城北面三眼峪和罗家峪暴发特大泥石流,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政府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对灾区泥石流沟进行了综合治理。
(1)简述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扼要说明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广的原因。
(2)目前,根治泥石流的难度极大,泥石流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议一议,为
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2. 水对地表的侵蚀始于坡面,降水在坡面上汇流,冲刷地表,形成各种侵蚀沟。
降水在斜坡上汇集成线状水流,将地表侵蚀成不规则的细沟;随着侵蚀力度的加大,部分细沟逐渐下切加深,沟边出现明显的沟缘,沟头形成小陡坎,再进一步下切侵蚀便可形成冲沟。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冲沟普遍发育,并且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千米或数十千米,深度达数十米至百余米。读图 2-18,完成相关任务。
/
(1)描述我国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2)黄土高原的这种地貌特征,可能造成哪些自然灾害?
(3)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
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等。讨论这些环境整治与生态重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3. 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1968 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读图2-19,完成相关任务。
/
(1)图中有两个废弃的曲某某,试在图中标记出来,并说明理由。
(2)推测上游曲某某发生裁弯取直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3)从图中,你还可以获取哪些有关河道演变的信息?
答案:
1.(1)泥石流能够毁坏房屋,造成人员伤亡;会危害公路、铁路和河道安全,造成交通中断;还能危害农作物,淤埋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等。我国泥石流灾害分布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碎屑物质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大,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等。
(2)人类面对泥石流灾害的侵扰时,防灾减灾措施主要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见下图)。我们可运用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提高对泥石流灾害的预警预报、实时动态监测和灾后重建的能力。此外,还可采取建立滑坡和泥石流观测点,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措施。
2.(1)特点: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并具有疏松性、直立性的特点。形成原因: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类活动强度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易某某“沟壑纵横,地表破碎”的特征,黄土颁、 、昴为其基本的地貌形态。
(2)在这样的地貌特征下,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黄土高原采取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和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减轻其水土流失的程度,减少其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从而使黄河“变清”。
3.(1)依据图中的树龄等值线范围(0~12年、10~20年)、陡坎(原河岸)等信息,可标注出上、下游两个废弃的曲某某。
(2)依据上游河段曲某某中树龄的范围是10~20年,可推测裁弯取直时间应在20年前(只有河道出露水面变成陆地后,树木才能生长,该处最大的树木年龄为20年,故可推断出裁弯取直时间应在20年前)。
(3)图中可获取的信息还有河流两侧流水作用的差异,冲积平原的形成受河岸两侧地形的影响和上、下游河流弯曲度的差异等。
第二章第二节 风成地貌
/
答案:1.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沙黄土、黄土黏黄土,颗粒逐渐减小。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的沙尘,遇到太行山、秦岭,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风力作用的影响,会出现风蚀地貌(戈壁、风蚀蘑菇等)和风积地貌(沙丘)。
/
答案:1.盆地边缘雪山上的积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沙石在盆地边缘堆积;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风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粗大砾石覆盖后形成戈壁难。
2.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
/
答案:1.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在野外,可以找出沙丘缓坡,据此判断当地的盛行风向。
2.灌丛植物可以阻挡风沙,随着风速减缓,将沙粒固定在其根部,形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
/
/
答案:(1)风沙作用于路基时,会产生路基风蚀。路基本身又是风沙前进的障碍物,可以导致风速降低,在线路上形成旋涡,致使沙粒无法前进,在路基附近堆积,掩埋铁道线路。
(2)石方格沙某某使原本较为平缓的沙面增加了微地形起伏,加大了地面的粗糙程度,削减了近地面风力,近地面的输沙量会相应减少。高立式沙某某是以阻沙栅栏的形式设置的沙某某,可以有效阻止地表流沙,减少风沙影响的空间范围。
/
答案:(1)豫东地区大面积的沙地和沙丘是河流带来的泥沙裸露于某某,遇风力吹扬后,在附近沉积而形成的。
(2)固沙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因地制宜,种植经济林;严禁毁林开荒等。
第二章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冰川地貌
P62-63活动题
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2.在上述世界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
【解析】
1.“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2.地表景观:石林、峰林、天生桥、钙华坝、钙华湖等。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课本65页活动题 海岸地貌
(1)指出图中的海蚀、谁积地貌,描理它们的形态特点。
(2)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3)水下沙某某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海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某某,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答案:(1)海蚀崖属于海蚀地貌,其为高出海平面的陡崖。海滩、沙某某、离岸堤都属于海积地貌。沙某某指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课本67页
3.结合所知识,完成相关任务。
(1)将全班分为内蒙古高原组、黄土高原组、云贵高原组四个小组,各小组根据所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讨论高原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选出代表在班级汇报。
(2)若对长江流域进行流水地貌考察,在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分别可观察到些地貌类型?说出判断理由。
答案:(1)青藏高原上冰川地貌较为常见,内蒙古高原上风成地貌较为常见,黄土高原上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云贵高原上喀斯特地貌较为常见。
(2)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流速急,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例如Ⅴ形峡谷。长江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地区地势起伏趋缓,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流水堆积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沙洲、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材活动探究阅读材料(全)》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