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百家争鸣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及荀子的“礼治”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儒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
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二)教授新课:百家争鸣
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
概念: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阶级地位得到提高,受到重用。
讲述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
2.生平:春秋后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德治国,推崇西周的制度。
运用材料讲解的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分析,总结。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社会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十、板书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百家争鸣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