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与世界视野论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1940-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且动荡的时期,全球局势在这段时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历史性的背景下,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发展变迁,并通过塑造民族形式来表达自己。本论文旨在重新考察1940-80年代当代文学的发展变迁及其塑造民族形式的基本方式,以及通过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来理解当代文学的自我表述实践方式。
在重新界定基本概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当代文学和文学性的含义。当代文学不仅仅是指1940-80年代这段时间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自我表述实践方式,通过文学性来塑造民族形式。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它既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相关,又与文学作品的形式、语言和风格有关。
民族形式在塑造当代文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表达民族特征和文化个性的方式。民族形式的基本方式可以通过对历史时期的变化进行探讨来理解。在冷战格局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它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三世界国家主体性塑造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进一步的变革,不同时期的民族形式建构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
通过重新考察1940-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变迁及其民族形式的基本方式,我们可以将这段时间划分为五个时段:全国化、苏联化、中国化、第三世界化和西方化。每个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民族形式建构方式,从主导性的文学规范和文学创作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时段的民族形式建构具有各自的特点。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重新认识当代文学并思考21世纪中国文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立足当代性视野重构文学史图景的尝试,我们打破了一些既有的思维定式和研究框架,呈现了当代文学如何在历史性与实践性的辩证关系中塑造文化主体性的具体方式。同时,从历史借鉴和参照的角度来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思考21世纪中国文学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综上所述,本论文旨在重新考察1940-80年代当代文学的发展变迁及其塑造民族形式的基本方式,并通过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来理解当代文学的自我表述实践方式。通过对冷战格局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第三世界国家主体性塑造和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时段的民族形式建构具有各自的特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或可为思考21世纪中国文学问题提供历史借鉴和参照。二、当代文学的定义与文学性的重新考察
A. 对当代文学的重新界定
当代文学是指在20世纪40-80年代这一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实践。在重新界定当代文学的概念时,需要考虑其在历史性的世界局势中的发展变迁和塑造民族形式的基本方式。
首先,当代文学是当代中国的一种自我表述实践方式,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思想表达的方式。当代文学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展现了作家对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其次,当代文学与历史性的世界局势密切相关。在20世纪40-80年代,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第三世界国家主体性塑造以及改革开放等时期的变化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重新界定当代文学的概念需要考虑这些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B. 文学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塑造民族形式中的作用
文学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在重新考察文学性的概念时,需要关注它在塑造民族形式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文学性是当代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当代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表达,传递了作家对现实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它通过艺术手法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基本方式可以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回归,也可以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还可以是对全球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反思和抵制。这些不同的方式都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在历史性与实践性的辩证关系中塑造文化主体性的具体方式。
这种立足当代性视野重构文学史图景的尝试,打破了一些既有的思维定式和研究框架,呈现出当代文学如何在历史性与实践性的辩证关系中塑造文化主体性的具体方式。这对于思考21世纪中国文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和参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深入思考当代中国文学如何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塑造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如何面对文化认同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独立性和创新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当代文学的民族形式建构与世界视野论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