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本文由用户“kcsjtx”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11 07:24:4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干预生活”:

1953年11月8日苏某某《真理报》的一篇题为《进一步提高苏某某戏剧的水平》的社论提出的口号。最早出现于苏某某解冻文学,“干预生活”的倡导者认为:作家不能也难以无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文艺报》1956年第3期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对苏某某三部“干预生活”的讨论文章《勇敢地揭露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肯定了奥维奇金《区里的日常生活》、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以及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勇敢干预生活的精神”。这标志着“干预生活”概念正式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并得到中国作协领导人的认可。对“干预生活”的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术论争。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在文革中,这一方针受到严重破坏。这一时期出现了“干预生活”、突破爱情或政治禁区的作品,如《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桥梁工地上》《草木篇》《红豆》等等。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当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