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3-3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反思

本文由用户“瓶瓶座丫头”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5-04 08:26:3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人教版选修3-3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反思

?一堂课好似一场电影,课堂也需要学生的情感、思维的体验。如何从问题情境、物理实验、探究活动和思维提升这几个方面设计出一节好课,理清一根主线,踏准节拍带动学生的思维共鸣,需要教师不断去探求。在设计《分子的热运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深有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扩散现象的认识很到位。如果直接提问,会显得呆板沉闷。在课题引入上,我采用古诗欣赏,带入情境,引出扩散现象。既活跃气氛,又增添了人文色彩。在介绍布朗运动实验时,采用历史重现法:请一名学生上来扮演布朗,观察现象,告诉大家,激发兴趣,再切换到大屏幕,集体观看。边讲故事边实验。在课题收尾处,我引用了“PM2.5”这一热门话题,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放手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实验,引发思维冲突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生来具有好奇心,但并不天生喜欢思考,除非体验到解决某一问题的愉悦感,才会喜欢思考。我原先准备自己演示在冷、热水中滴品红这个实验,后来采用学生设计、学生演示、学生汇报结果这种方式,发现学生完成得很好。在布朗运动实验中,请一名学生观察现象并告诉大家,一组学生上来点点、连线,学生完成得也很好。这说明学生很乐意参与到其中来,思维打开了,所以后来也能提出很多高质量的问题。

三、组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呈现认识的多样性和思维的个性

本节课重点是通过对布朗运动的研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比如放大法、转换法等,并能解决“PM2.5细颗粒”等一些实际问题。我采用了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等新理念。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观察力很强,能发现不少实验现象,提出很多新问题。

四、通过问题链层层递进引发思考,使学生思维达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在分析布朗运动中,我引用英语中三个关键词“What”“Why”“How”,解决小颗粒“做什么运动”、“为什么做这样的运动”、“激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小颗粒“做什么运动”这个问题上,回顾怎样描述一个运动,从位移入手,寻找位置变化,描点找位置,层层推进,更深刻理解连出的折线不是轨迹,但可以说明是无规则运动。

五、图表式的板书设计清晰新颖,更能体现知识点间的脉络关系

   2.分子的热运动

物理方法:转换法、放大法等

以上这些做法都是在同组教师甚至相关专家的指点下,在一次次磨课中不断完善的。我深切的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我是汲取了全组人的智慧去完成终端显示!

当然,本节课在难点的化解上,我做的还不到位。如布朗运动原因分析,如何与“水”联系起来,有老师采用“对已经干涸的颜料载玻片和加入水后进行观察比较”,把注意力从“小颗粒”引到“水分子”上来,这样很自然。在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中,不要急于做评价。我对学生的评价有些简单:如“好”、“很好”等,应该评论某人的努力和表现。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收获很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站得更高,想的更深,努力做到学科思考与学生思考的统一。”

宜城教育资源网doc.001pp.com免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教学反思设计教案学案说课稿11.3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力和引力同时存在,每个分子受到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大小及方向随分子间距离大小而改变。其中分子间距离在10-10m的数量级有一个平衡位置(r0),此位置,斥力与引力的合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大于r0引力显著,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斥力显著。分子间距离接近10-9m时,分子间作用力将微小到可忽略的程度。(六)作业:完成课本练习三(P76)(2)、(3)、(4)题。教学建议完成本节课内容,以教师与学生相互讨论对话方式进行为宜,在其中应完成几个必要的演示实验。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人们根据已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避免一节课自始至终采用教师单独讲授的方式。 宜城教育资源网doc.001pp.com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人教版选修3-3 第七章 分子动理论 分子的热运动教学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