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漆昌贵 谭某某 潘某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
2、理解孟子“浩然之气”的基本内涵,并从中鉴立身处世的策略。
学习重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
一、导语设计
《孟子》一书充满了一种凛然正气,这种正气对人们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就好像春风化雨一样。那么,相隔两千余年,再次捧读《孟子》,他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修养有着哪些启示呢?
显示学习流程图。(检查预习→通晓文意→具体研习→深入探究→吟咏背诵→课堂小结)
二、预 习 检 查
自主学习第一则,完成下面题目:
1、 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1)敢问夫子恶乎长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至大至刚 (4)以直养而无害
(5)非义袭而取之也 (6)行有不慊于心
(7)以其外之也 (8)必有事焉 ,而勿正
(9)无若宋人然 (10)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11)今日病矣 (12)其子趋而往视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某某!
(3)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某某。
(4) 以其外之也
三、通晓文意
1、课前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自译,标注出疑难点。
2、学生分组提出通译中遇到的疑难点,由老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3、重点语句翻译。
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四、具体研习《孟子·公孙某某上》
1、齐读本章最后一段,思考:何谓“浩然之气”?(用原文回答)
学生用原文回答后教师解析,多媒体补充朱熹《四书集注》的内容并加以解说。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朱熹《四书集注》)
“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朱熹《四书集注》)
周某某先生: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孟子谈了两个特点:第一,“至大至刚”,“塞于天地”。即最伟大、最刚强,可以充满于天地之间。这是从“浩然之气”的形态上说的。第二,“配义与道”。即要用义和道去配合它。这是从“浩然之气”的性质上说的。所谓“义”,即正义。《孟子·离娄上》云:“义,人之正路也。”所谓道,既事物的规律和符合规律的方法。孟子虽未直接解释什么是“道”,但从其谈到“道”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道就是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新浪博客 姚某某《孟子“养气”说浅议》)
2、提升:浩,从水,气,无形。为什么以“浩然”来某某“气(人格或美德)”?
教师提示:浩,从水,字典义:水大,引申为大和多;然,……的样子;气,天地之正气,即孟子所云“义与道”。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因为河流无私地涌流,给予灌溉和生活之便,似德;所到之处民众得以生存,似仁;水流奔腾而下,遵循着自己的路线,似义;水有深浅变化,似智;波涛奔涌而激荡高山峡谷,似勇;水也柔弱细微,润物无声,似察;水也能接纳污浊的东西,并且加以净化,似善化;还有水万折必东,似意,等等。可见水的形象蕴涵着德、仁、义、智、勇以及坚定的意志等美好的品德,所以至圣孟子愿意以水比德。
3、“浩然之气”的定义对我们人格的修养有什么启发?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和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引申:“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明·杨某某)
这是明代文人杨某某遭奸相严嵩杀害前留下的一副联,后被李大钊改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赠与朋友。但我还是更喜欢前者,“辣”代表着勇敢和坚决,代表着一种凛然正气。
4、告子与孟子的养气有什么不同?
明确:孟子强调的是要真诚不欺以养良心,养浩然之气;对事不欺骗别人,对内不欺骗自己的良心,浩然之气是从良心道义不断的培养茁壮而随之壮大的。而告子认为道义是别人对我所作外在的评价,道义是别人给的虚名,只有气的强弱与情绪的感受对我而言才是真实的东西,不管内在良心如何呼唤,只要我的心态能够不受影响,过得愉快就好。而孟子认为道义内在于心,人不能欺骗良心,自我欺骗良心的谴责,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不是像告子一样把心一横,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就可以混过了事。所以说告子以义为外,而孟子是以义为内在。
5、宋人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养气应注意什么?
明确:养气不能急于求成,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6、小结并板书: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无害,配义与道,助长害之。
五、学完第一则,完成下面习题。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长 (1)敢问夫子恶乎长( )
(2)予助苗某某( )
正 (1)而勿正,心勿忘( )
(2)以顺为正者( )
(3)立天下之正位( )
2、解释下面古今异义词。
(1)无是,馁也(古某某: 今义: )
(2)今日病矣 (古某某: 今义: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古某某: 今义: )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古某某: 今义: )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漆昌贵 谭某某 潘某某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感受崇高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2.正确认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学习重点:
把握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
学习难点: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一、检查预习
自主学习第二、三则,完成下面题目。
1、名句默写:
⑴曰:“我知言, 。”
⑵ , , :此之谓大丈夫。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 ,
, , 。
⑷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2、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安居而天下熄
(3)是焉得大丈夫乎? (4)往送之门
(5)往之女家 (6)得志与民由之
(7)威武不能屈 (8)此之谓大丈夫
(9)舜发于畎亩之中 (10)行拂乱其所为
(11)人恒过
3、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研习《孟子·滕文公下》
1、指名朗读本章。
2、本章关键词是什么?论题是什么?
明确:大丈夫;何谓大丈夫。
3、讨论: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点拨:有浩然之气的人,坚持道义就像XX一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本章开篇提到非常厉害的两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公孙某某和张某某,他们称得上“大丈夫”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提示:
“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谀苟某某,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朱熹《四书集注》)何叔京曰:“战国之时,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好巧之徒得志横行,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何足道哉?”(朱熹《四书集注》)
5、小结并板书: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公孙某某、张某某之流)
大丈夫之道: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乃丈夫中之大者)
启发:君子养大丈夫之气,非濡染妾妇之气。
三、研习《孟子·告子下》
1、多媒体播放配乐诵读,学生听读思考。
2、思考:孟子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管某某、孙某某、百里奚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都来自社会底层,都经过艰苦磨练,成就一番大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讨论:忧患则生,安乐则死,孟子在本章中大写特写成就大业的贤人经历的诸多磨难,有何用意?
明确:强调欲成就大业必先经历磨难的洗礼。
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以上文某某,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某某:“言困穷拂郁,能坚人之志,而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朱熹《四书集注》)
4、孟子的这个观点对我们这些正在为学的学子有何启发?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多媒体显示并解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治学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高.上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胸存大志→孜孜以求→功到事成)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当代作家 路遥)
教师解说: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出自北宋晏殊的《鹊踏枝》(又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某某,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某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高.上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原为念远怀人之作,王国维却将其化为人生之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高.上楼,望尽天涯路”一句意为:一夜秋风,吹尽了树叶,独自登高.上楼,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此处是指:一个人治学,首先要高瞻远瞩,立志高远。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出自北宋风流词人柳三变的《凤栖梧》(又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原也是怀人之作,意指深情专注于意中人,为了她,骨瘦形销,衣带渐宽,绝不反悔。而我们呢,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学’消得人憔悴”。即要覃思苦虑,孜孜以求,犹如热恋中的情人热切地、不惜一切地追求着所思。这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对于痴情者固然需要,对“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更是不可缺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出自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百千人群中只寻找一那个,却总是踪影皆无。正在没有什么希望之时。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还未归去,正在那里等待!这里是指,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一朝顿悟,发前人未发之秘,辟前人未辟之境,犹如在灯如海、人如潮的灯节之夜,千追百寻终于找到了朝思暮想的心上人一样。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汗水赢来的掌声,是有心血浇灌出来的鲜花。
概括起来,用通俗的话讲,这三种境界就是:立下大志,不懈努力,终获成功。而关键在于第二境界,这不纯粹是意志的磨练,还是一种人生的考验。
引用路瑶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5、小结并板书:
有浩然之气者如何面对磨难:
担大任成大业必先经历大磨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练习
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有不慊于心 B.往送之门戒之曰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以直养而无害
2.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B.富贵不能淫
C. 威武不能屈 D.安居而天下熄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B.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C.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猛将必发于某某 B.征于色,发于声
C.春心莫共花某某 D.六军不发无奈何
5.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6.指出词类活用类型
(1)以其外之也
(2)必先苦其心志
(3)丈夫之冠也
7.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1)助之长者,揠苗某某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漆昌贵 谭某某 潘某某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深入探究“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感受崇高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
把握大丈夫学说的基本内涵。
学习难点:
感受崇高人格,提升精神境界。
一、深入探究
1、人格塑造六境界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儒家经典《孟子》中这段话专门讨论人格修养的不同境界:
第一层是“善”的境界:“可欲之谓善”是说人在行动中只追求“可欲”的,也就是可以满足人的合理欲望,这就达到善的境界了,但是这仅仅是人格修养的初级阶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第二层是“信”的境界:“有诸己之谓信”,意思是说人在行动中处处都以自己本性中所固有的仁义等原则做指导,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而决不背离它,这就达到了信的境界。
第三层境界是“美”的境界:“充实之谓美”,意思是说人能够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自己的容貌和行为上去,能够把内心的善在言行中表现出来,这就是美的境界了。值得注意的是,美并不是人格之美的最高境界,在它之上还有大、圣、神三层更高的境界。
第四层是“大”的境界:“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意思是人的道德人格不仅表现于某某,而且能光照四方,感召他人,因此他超越了美,达到了“大”的境界。
第五层是“圣”的境界:“大而化之之谓圣”,是说人能够以道德人格的光辉化育天下,感召万物,这就达到了圣的境界。
第六层是“神”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反而是神秘莫测的境界,所以是“圣而不可知之”的,一般人难以把握的境界。
透过这六层境界,我们可以明白,对于人格之美来说,美的境界远不是最高的,还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也因此可以了解,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中,“美”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大”就是内涵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在孟子看来,人格之美的修养过程就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人自我要求,自我塑造的过程,没有人强迫你必须如此,而是你内心深处寻求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2、人格修养之大(“至大至刚”)
①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上》)
“从其大体为大人。”(《孟子·告子上》)
解说: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老子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认为,这种单纯的心,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圣经》也叫人们得向天真的儿童学习,惟有像儿童拥有纯洁的心灵,才有资格进入天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②老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评析:老子主张人的修为要内敛清静,韬光养晦,不锋芒毕露,XX充盈的如果能以细小视之,富裕却以不足居之,再加上若屈、若拙,自会受用无穷。
③苏轼之“大勇”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④林则徐(大和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当年左宗堂被派戊守某地,途中路过林则徐(已经被免职)的家,林送左一副对联以示勉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后自己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下这幅对联以自励:上联谆谆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砥砺自己,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解释:“枨也欲,焉得刚?”时说“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家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我想林则徐的意思和论语这条更近,是儒家的,是做人为官的一种操守,和释、道讲“无欲”不是一回事。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中国过去有句俗话,叫做“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⑤叶某某(大义) 囚歌(叶某某)
为人进出的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而舍之者,不耘苗某某;助之长者,揠苗某某,——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敢问夫子恶乎长 长:擅长
B、必有事焉,而勿正 正:预期
C、则塞于天地之间 塞:充满
D、今日病矣 病:生病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直养而无害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C、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其子趋而往视之
D、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克己复礼为仁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告诉公孙某某,所谓浩然正气,是最伟大、最刚劲的,如果用正义去培养而不伤害它的话,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B、从文中可看出,孟子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一蹴而就。
C、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自己也并不清楚,所以当公孙某某问起时,他回答说:“难言也。”
D、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说明了养成“浩然之气”不能急于求成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