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散文)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

本文由用户“greentao”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24 11:13:14 举报文档

以下为《(小说散文)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

——小说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的概括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一个人?)

答题模式:xx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然后具体分析。

(2)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或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答题模式:xx的性格特点+文中体现

2、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周围人物(作用:衬托、对比)环境描写 他人评价

特殊:点面结合 抑扬 漫画式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物性格,使形象血肉丰满

3、人物的作用:

主要人物的作用:①对情节的推进作用②对文章主题的作用(反映.....社会现实和寄

托.....情感)③对社会的作用(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给人们带

来的某种启示。)

次要人物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

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

多是群体人物)④揭示小说主题

物象的作用: 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成为小说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我”的作用:1.衬托主要人物2.充当线索贯穿全文3.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4.突出主题。5.是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

4、心理描写的手法:

直接手法:①直接描写,一般有“我想”或“某某想”之类的标志词。或者作者直接叙述(适合第三人称的写作角度)。

②内心独白: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心理,指人物的反思、自言自语。

③通过描写梦境、幻觉。

④心理分析

间接手法:①环境侧面烘托。②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③他人评价。

二、情节

1、情节梳理题

①根据结构来梳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②根据场面来梳理: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③根据线索来梳理: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

答题模板: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2、情节手法题

(1)情节叙述人称(一、二、三)和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情节叙述顺序:

顺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去掉不影响故事整体的完整性)

补叙: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平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情节结构手法:

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

对比:情节上:突出矛盾,使情节波澜起伏,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人物上:突出人物心理和性格,揭示主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情节构思的方法:巧合法 误会法 反转法

★情节叙述技巧:历史与现实交织、大量环境描写、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书信体、大量对话、故事新编

★小说叙事特点:叙述人称和视角、叙述顺序、情节结构手法、情节构思的方法、特殊技巧、叙述语言、叙述节奏、叙述腔调

(4)答题步骤:

①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是叙述手法,还是结构手法。

②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①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②结合文本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具体分析,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3、情节作用题:

(1)答题模式:内容+结构十效果(或者直接记忆五从法:对人物、对情节、对环境、对主题、对读者)

(2)结构:

开头: 倒叙式: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引起下文式;往往起到铺垫作用

写景式: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 伏笔铺垫式: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照应式: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使小说结构紧凑

出人意料式(欧·亨利):①使情节陡生波澜,让读者感到意外,引人思考、

回味。②与前面的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结尾: 喜剧结局: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凸显出的美好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悲剧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补叙式:呼应上文情节,解释悬念。

卒章显志式:解释悬念,揭示主题。

注意:各部分与题目的照应。

(3)内容:写了什么,对表现人物、主题的作用

①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

②主题: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

(4)效果: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三、环境题

(一)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

(1)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了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答题模式: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社会环境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答题模式:

(1)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2)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触发.....思想(情感)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环境描写的手法:

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一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3.修辞手法

四、语言:

1、赏析句子:①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②抓句子的位置(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③抓句中的手法。

答题模式:手法+内容+效果

(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2、解释句子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语境义,需结合主旨)

3、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方面:地域特色、时代特色

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华丽

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五、题目题:

【常见设问方式1】

(1)小说的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认识。

(2)小说为什么拟题为xx?(标题含义+作用)

(3)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xx?请陈述你的看法。

【方法点拨】

探究小说标题作用的5个思考角度

思考角度 具体方向

与环境 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交待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与情节 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是否是小说的中心情节,全文围绕它展开。

与人物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

与主题 是否运用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某意义;是否揭示主题;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与读者 是否给读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常见设问方式2】小说标题的含义、意蕴。

【方法点拨】有些题目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语境义,需结合主旨)

六、探究题

(一)、探究人物形象

【常见设问方式】

(1)xxx的成长历程,代表着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有人认为xxx不是现实中的人,你认为呢?

(3)xxx的性格给你怎样的启示?

(4)小说主人公是谁?

【方法点拨】

人物形象类探究题“五角度”

第一 情节角度。

第二 人物自身角度。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

第三 主题角度。人物对主题所起的作用。

第四 环境角度。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 真实角度。即人物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二)、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

【常见设问方式】

(1)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3)读完作品后,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方法点拨】

“三‘从’、一‘联’、一‘掌握’”解答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探究题

1.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

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一“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一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

(三)、特殊问题探究。如“冰山理论”“零度写作”“小说某些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等。需结合题干的提示,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以及文体特征(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读者)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梳理

——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关于散文

1.散文的定义: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2.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2)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3)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4)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

3.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形散;①文的选材广泛。它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也可以描述社会现实、风土人情等。

②在结构上,散文没有严格的结构模式,比较灵活。结构、格局都是依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来安排的。

③散文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常常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内容综合起来

④语言表达灵活自由。长短句式、表达手法、语言风格多变等。

神聚:①线索明确,围绕中心事物展开,

②中心思想(主旨)集中

二、散文题型归纳

(一)梳理行文思路

答题格式:形式一:文章以“……”线索,先写……,再写……,最后写……,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线索类型:时间、空间、物件、情感认识变化过程、逻辑(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等))

形式二:文章按总分总(总分、分总)的结构,中间串写了“……”、“……”几件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例:【季羡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①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接着写“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雾景。③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④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二)行文构思

散文构思思考角度:

(1)人称

(2)行文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3)线索设计:单一线索、明暗线索。

(4)详略安排:详略、主次。

(5)特殊结构:回环复沓、形散神聚、点面结合。

(6)整体布局:总分模式、层层深入、一波三折、虚实结合、蒙太奇法。

(7)局部构思:伏笔(铺垫)、照应、过渡、详略、悬念、抑扬、衔接、对比(反衬)。

例:【2021青岛一模《城子的生命力》】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

(1)选择材料方面: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城子的现状与历史,也联想到《地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散而神聚。

(2)组织材料方面:①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 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3)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三)线索作用分析

设问方式:(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

解题技巧:“四看”定线索:看标题、看时空词语、看散文描写的“物”、看议论抒情。

答题角度: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答题格式:①本文的线索是“……”;②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并具体分析;③表达了“……”的思想感情。

(四)句段作用分析

设问方式:文章第××段写了××内容,这样安排有何用意?××段是否可以删除?

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格式:①结构上(与题目、上下文的关系);②内容上(写什么内容、情感、主旨)。

开篇

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内容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渲染某种氛围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②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



结尾

①篇末点题,卒章显志。②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③照应前文,结构严谨。④发人深思,意蕴深远。



插入段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②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反复出现的句子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在表达上,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例:【《寻访万年稻源》】本文写考古学家的检验和试验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具体描写检验和试验的过程,能突出考古学家严谨的学术态度。②揭示了人类种植谷物的历史与出土文物的关联,印证了先民的勤劳以及所创造的文明。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与标题“寻访”相呼应。

(五)物象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

主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说来,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



次要物象作用

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例:【肖复兴《那一排钻天杨》】“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是时代的见证者,见证了小冯的成长和时代的发展变化。②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以“小冯”为代表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祖国的飞速发展。③饱含着作者对小冯的进取精神和祖国发展的热情赞颂。

(六)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主要作用有:

①贯穿全文线索。②交代文章内容或表明写作对象或关联主要事件。③暗示情感或奠定情感基调。④表明文章主旨。⑤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

答题格式:①概括标题内容;②结构上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是否设置了悬念;③是否揭示了文章主旨。

例:【《庐山听雾》】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①设置了悬念。雾本来是看的,可庐山的雾却可以“听”,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描述了作者去庐山听雾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③文章以“庐山听雾”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庐山和聪明绵柔的九江人的赞美之情。

(七)散文内容要点概括

1.主旨概括题

答题格式为:①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或描述了……,塑造了……形象);

②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愿望)。

2.特定信息筛选概括题

“特定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答题格式: ①认真审题,找出关键词;②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条作答。

例:【2019年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①“胡同人家”是北京城市文化的保存者。在胡同建筑的一砖一石中,凝结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②只有走进胡同人家,你才能深切感受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理解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和北京市民的平和、亲切。③蕴含在四合院和胡同中的人生境界,也在彰显着北京这座古城与时俱进的活力。

(八)形象特点概括分析

答题格式:①概括人物性格特点;②根据课文内容分析。

例:【2019天津卷《萨丽瓦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答案:①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九)标题的意蕴

标题的内涵:

①是“文某某”,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②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③有比喻义;④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

答题格式:①标题的字面含义;②标题的深层含义(包括比喻义、象征义、主旨等)。?

例:【李某某《与世隔绝》】如何理解题目“与世隔绝”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①“与世隔绝”指冬牧场交通、通讯不便,落后于现代文明;②加玛走后,牧场的夜晚变得漫长、宁静、寂寞,似乎与世隔绝。③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紧密,并未隔绝。

(十)理解或赏析散文重要语句

1.理解句子含义

答题格式:①句子表层含义;②句子深层含义观点情感。

2.赏析句子

答题格式:①表现手法;②表达效果效果;③句子内涵;④思想情感

例:【《杨家大院》】结合全文,赏析文末画横线的句子“杨家大院幽幽地立在那里,像一个遗落的梦”。

①运用比拟和比喻的手法,②写出杨家大院现在的衰败、幽寂和冷落孤独,仿佛被遗弃在人们的生活之外,原先的热闹、繁华和强盛如同梦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

(十三)文体特点类

散文文体特点:形散神聚。

答题格式:①形散: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②神聚:线索、主旨。

例1:【《老屋后的槐花树》】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

形散:①本文写树、写人、写生活,取材广泛自由;②写现实、写回忆、写梦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思路灵活,结构自由;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 多种表达方式; 神聚:②主题明确集中,抒发怀念之情;②以槐花树为线索,围绕主题将相关的人、事串连起来。

例2:【《舌尖上的大千世界》】这篇散文在选材和结构上都颇具特色,请作分析说明。

选材上,取材面很广,既有与“峨眉雪芽”相关的植物学、地理知识,又融入了古诗、传说、轶事、游记等丰富的材料。②结构上,紧紧围绕“峨眉雪芽”这一主要描述对象,由物及理(或:由浅入深,以小见大),既开合自如,又严谨有序。

选材特点:真实、典型、自由、多角度、以小见大

组材特点:1、组材技巧: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线索、顺序

2、结构模式:总分、对比、并列、层进

3、行文思路:由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浅到深、由实到虚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小说散文)高二语文知识点梳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