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初三记叙文补习

本文由用户“yue_liangzt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6-27 06:05:38 举报文档

以下为《5.2初三记叙文补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考纲要求

备考指津



1.能理清记叙的要素、人称和记叙顺序。

记叙文阅读是必考内容,一般设4~5道题。阅读材料往往是出自名家之手的赞美人性美、人情美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设题越来越重视考生的主观感受和阅读体验。考查方式以主观题为主,主要考查内容概括、人物形象、词句品味、表达技巧、拓展延伸等。考生备考应以叙事散文阅读为主,兼顾小说、写景散文的阅读。记叙文阅读应按以下四步进行:辨别体裁——梳理思路,整体感知——聚焦人事物景,分析特征——关注细节,赏析词句——体会词句作用。



2.能正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把握记叙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记叙的详略。





4.体会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5.理解记叙与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相结合的写作特点,并分析它们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及作者感情的作用。





6.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谈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一、记叙文的要素、顺序、人称、线索

【方法归纳】 1.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层次井然,文气贯通。

(2)倒叙: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插入情节,补充交代。

3.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强亲切感和真实感。但在小说中,“我”不一定是作者。

(2)第二人称:便于直接与读者交流。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3)第三人称:不受限制,写起来自由开阔。

4.记叙的线索

(1)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2)以空间转移为线索。

(3)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

(4)以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例1】 (青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的心

1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2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很好。我像被拣回的珍贵的珠宝一般被她小心地守护着。

3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4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5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6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7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8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像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吧!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9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10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12那是多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吧!

(选文略有改动)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把记叙的六要素补充完整。

时间:春天

地点:溪边

人物:“我”、母亲

起因:“我”想吃螃蟹

经过:?

结果:?

【解析】 该题考查概括记叙文六要素中的事件的经过、结果。所谓“经过”,即故事的来龙去脉,做了什么,怎样做的,它出现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需概括得出。所谓“结果”,即故事的结局,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倒叙的话在开头)。

【参考答案】 母亲找螃蟹 母亲放螃蟹

创新拓展

(1)选文采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 选文按“我”从大病中醒来,想吃螃蟹,母亲找螃蟹、捉螃蟹、放螃蟹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参考答案】 顺叙。这样按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地记叙,显得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楚。

(2)作者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作用?

【解析】 该题考查记叙的人称。本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参考答案】 本文中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3)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线索可以是物品、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感情变化等。本文先写“我”的母亲疼爱儿子之心,后写那只母蟹的护子之心,全文用“母亲的心”贯串起来。

【参考答案】 母亲的心。

二、把握人物形象、归纳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方法归纳】 (一)把握人物形象

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必须掌握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能分析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此外,还必须了解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分类

定义

作用



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容貌、服饰等外形进行描写。

交代人物的身份年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人物的思想品格。有时还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



语言描写

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和语气、声调进行描写。





动作描写

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





心理描写

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心理变化进行描写。





(二)归纳文章内容

1.归纳文意的方法:

(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4)在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思想。(5)抓住段落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加以综合归纳。

2.概括记叙性作品的内容的常用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体会思想感情

对文中作者情感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找准表明作者观点和态度的中心句;(3)抓住文章关键的议论句、抒情句;(4)体会文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例2】 (2014**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

②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只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③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以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④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⑤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后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⑥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霸道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⑦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 该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此题应紧扣“人物”“事件”加以概括。通读全文,可发现答题区间为第②至⑦段,把这几段的段意概括出来,然后提取其关键词串联起来即可。

【参考答案】 作者回忆了母亲不责怪将热水瓶打碎的“我”、母亲阻止“我”报复曾给予她伤害的看守麦田的人、母亲给乞讨的老人半碗饺子、母亲责怪“我”多算老人一毛钱、母亲教育“我”坦然面对自己丑陋的相貌、母亲尊敬识字人支持“我”读书等事情。

(2)第②③④⑤段的几件事作者记忆深刻,根据事件内容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不少于三点)

【解析】 该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由题目可知,答题区间为②③④⑤段,即通过分析这四个段落中母亲的言行,提炼出母亲的性格特点。第②段中“我”打碎了家里唯一的热水壶,“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说明母亲的仁慈。第③段写母亲阻止“我”报复曾给予她伤害的看守麦田的人,表现出了她的宽厚、豁达。第④段写母亲给乞讨的老人半碗饺子,说明她富有同情心。第⑤段写母亲责怪“我”多算老人一毛钱,说明她不占别人的小便宜以及对“我”品德上的严格要求。

【参考答案】 仁慈又严厉、宽厚豁达、有同情心、不占小便宜等。

创新拓展

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 选文没有议论、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渗透在自己对母亲的叙述之中。故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对母亲优秀品质的提炼概括来审视作者对母亲爱的情思。

【参考答案】 寓情于事,寓情于某某,在平淡的语言中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热爱与赞美。

三、品味语言

【方法归纳】 1.结合特定语境去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示代词的含义。

4.理解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句、议论句)。

5.注意有些句子的言外之意。

6.有些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分析其语言表达的特点。

分类

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设问

突出强调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应从语言特色、表现内容、表达情感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怒从黄河来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某某,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XX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某某,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掉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XX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21日24版)

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修辞手法)

(2)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词语锤炼)

【解析】 该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而且明确指出了赏析的角度。第(1)句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答题时要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如本句喻某某“雪的天堂”;排比的作用是为了强调,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如本句三个“那么”。第(2)句明显是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答题时联系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体会这些词写出了物怎样的特点,或写出了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示例: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芦花的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通过“裹挟”“奔腾”“冲向”“发泄”“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出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河水的赞美之情。

创新拓展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

【解析】 加点部分“被风刮跑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应从夸张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妙用夸张,突出了风之凶猛,生动地描绘出船上人的胆战心惊。

(2)简析“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一句中“盯”字的妙处。

【解析】 该题考查动词“盯”的妙处,应紧扣动词刻画人物时的“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来作答。

【参考答案】 “盯”是集中目光看,用在此句中,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这位朋友想从“我”的脸色中寻找出一种遗憾时的目不转睛的神情。

四、表达技巧

【方法归纳】

/

/

开头段: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奠定基调、铺垫伏笔。







中间段: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结尾段: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或上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

开头段: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尾段: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







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议论抒情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



/

小中见大:从熟知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让我们领悟到……的深刻道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美好的精神品质)。





对比:巧用对比,把……和……进行对比,突出鲜明地表现出……





象征:运用象征,赋予……的精神、品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巧合:巧妙运用了巧合,使故事情节既在读者的意料之外,又在生活的情理之中,很好地塑造了人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露出了喜色”来描写母亲的神态,这种变化表露了母亲怎样的情感?

错误解答:写出了母亲等待女孩回家的疲劳和终于见到女儿的兴奋。

错因诊断:解答中对词语的理解基本正确,但只回答了词语在句中的作用,没有上升到文章主题的高度。

正确答案: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担忧和见女儿回来后的欣喜,突出了母亲爱女情深。

4.第⑥段为什么要独立成段?

错误解答: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错因诊断:解答过于简单,表达不完整。应从内容、结构两方面理解。“女孩愣住了”是听了老婆婆的话以后的表现,“愣住”表现出了女孩内心的震动,而单独成段,就有了突出和强调这种震动的作用。

正确答案:突出了女孩内心产生的强烈震撼,起强调作用。

5.请结合你自身的经历,谈谈对选文第⑨段的理解。

错误解答:确实如此,我们总会惦记同学对自己的友好,却容易忽略父母对自己的爱。

错因诊断:解答只是停留在对文段的理解上,而缺少自身的体验。

正确答案:我们在生活中受到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却并不注重体会这种恩情,也不加以珍惜,反倒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收到别人的一份小礼物而感动不已。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感激别人的时候也要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慈母情深》听课评析
  2. 致命危机-自杀干预
  3. 传承红色经典 弘扬良好家风 电子版
  4. 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5. 母亲节班会教学设计
  6. 红色家书致妻子的一封信
  7. 《可爱的中国》
  8. 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
  9. 一家四口,四人患癌,他们决定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奇迹就此发生XXXXXXXXXX
  10. 【英语二轮复习】阅读理解专题(记叙文)
  11. 清明主题班会123
  12. 母亲梁晓声阅读答案
  13. 《粽子里的乡愁》阅读练习及答案
  14.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
  15. 《朱德和母亲》教案
  16. 怀念母亲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1)
  17. 教学反思:《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的保留篇目。在这篇简洁朴素
  18. 她改变了我范文

以上为《5.2初三记叙文补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