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时空坐标】
/
【课程标准及历史素养】
课程标准
历史素养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时空观念:掌握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历史解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自身独特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具有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了解其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的有益启迪和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的有益启发。
史料史某某:精选史料,阅读分析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精选佛教的传入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史料实证的水平;认识中华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
唯物史观:坚持文化自信,,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家国情怀:认识儒家思想认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中华文化曾起着重要作用。理解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应当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多元起源
①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②因素: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时期
背景
表现
地位或影响
春秋战国(奠基)
社会出现大变革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汉时期(大一统)
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
从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隋唐时期(受到挑战)
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时期(理学)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明清时期传承与转折(“反叛”)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君主专制加强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3.近代新发展
(1)背景: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表现
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以人为本(人生观)
(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民本思想(政治观)
(1)起源: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
(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强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
(3)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4)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新思想改变了旧习俗,出现了废止缠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
(5)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还逐渐影响了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复习(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