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两个发扬”论的理论目标与意义

本文由用户“liudong22210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5 23:58:4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毛泽东“两个发扬”论的理论目标与意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红色基因的定义和内涵红色基因是指坚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以及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等。这些特质是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首先,红色基因体现了坚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在革命斗争中,红色基因代表了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毅力。革命者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伟大的,不怕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他们对共产主义的理想充满信心,坚定地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红色基因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深处,使他们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信念的纯洁。

其次,红色基因体现了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革命者们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忠诚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付出一切。他们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始终为实现党的使命而努力奋斗。红色基因使他们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时刻以全局的利益为重,毫不动摇地支持党的决策和领导。

第三,红色基因体现了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革命者们具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他们在革命斗争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时,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敢于冲锋陷阵。他们在战争和建设中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红色基因使他们具备了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困难和逆境中坚持下去,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最后,红色基因还体现了忘我付出的光明心态。革命者们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时,始终以大局为重,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牢记自己的使命,不图私利,不畏艰辛,甘愿为党和人民付出一切。红色基因使他们具备了高尚的忘我精神,能够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总之,红色基因是中国革命者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特质,包括坚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以及忘我付出的光明心态。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发扬”论的背景和意义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发扬”论具有深远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这一理论是在1936年,经过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整合后提出的。当时,延安文艺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确立目标和引领方向。毛泽东通过提出“两个发扬”论,实现了革命文艺红色基因的历史性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通过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整合,为延安文艺确立了目标和方向。在苏区时期,革命文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红色基因,但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的创造性和革命性发扬光大,并结合左翼文艺的进步性和人民性进行创新。这种整合不仅丰富了延安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也为延安文艺确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

其次,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实现了革命文艺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转化。红色基因是指坚强的精神品质和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以及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等。***的红色基因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延安文艺的红色基因得以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同时,毛泽东还将红色基因与时代性、阶级性、党性和国性相结合,实现了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不仅符合时代的需求,也具有深刻的阶级意识和党性要求。

最后,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提出“两个发扬”论,毛泽东为延安文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这一范式和体系不仅能够指导延安文艺的创作和发展,也对后来的“三个法宝”理论、国民文化方针和党的文艺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还为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撑,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

三、“两个发扬”论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

3.1 历史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综合

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将历史性和时代性进行了辩证综合,既重视传承和发扬革命文艺的历史基因,又注重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使文艺创作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

历史性体现在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整合中。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创作成果。毛泽东通过对这些文艺作品和艺术家的整合,传承了他们的红色基因,使其成为延安文艺的重要资源和创作素材。

时代性体现在对延安文艺的确立目标和引领方向中。毛泽东提出要“发扬苏区文艺的优点,同时发扬延安文艺的优点”,这就要求延安文艺要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紧密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反映社会矛盾和斗争,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3.2 阶级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综合

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将阶级性和民族性进行了辩证综合,既强调文艺要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又要关注民族的特点和情感。

阶级性体现在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投入中。毛泽东要求文艺家要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保持绝对忠诚,把个人的命运与革命的命运紧密相连,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民族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发扬中。毛泽东强调文艺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精神支持。

3.3 党性和国性(或中国性)的辩证综合

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将党性和国性(或中国性)进行了辩证综合,既强调文艺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关注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命运。

党性体现在对党和党的领导的绝对忠诚和对党性原则的坚持中。毛泽东要求文艺家要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权,服从党的指导,遵循党的政策,为党的事业服务,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

国性(或中国性)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的反映中。毛泽东要求文艺要关注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反映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3.4 构建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构建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对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理论范式体现在对文艺创作的目标和方向的确立和引领中。毛泽东通过“两个发扬”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明确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和任务,为延安文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话语体系体现在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的提出和总结中。毛泽东通过“两个发扬”论总结了革命文艺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的文艺创作原则和方法,为延安文艺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四、“两个发扬”论的理论目标和意义

4.1 为“三个法宝”理论提供中介和桥梁

毛泽东在1939年提出了“三个法宝”理论,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则成为了这一理论的中介和桥梁。

通过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整合,毛泽东为即将创造并正在创造的延安文艺确立了目标和方向。他将革命文艺的红色基因传承、转化和发展,使之与“三个法宝”理论相结合。毛泽东强调了文艺工作者要关注人民,关注农民、工人和革命战士,用艺术形式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人民的士气,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通过“两个发扬”论的理论支撑,延安文艺成功地实现了对“三个法宝”理论的传达和推动。文艺作品通过揭示人民的痛苦和斗争,宣传革命的正义,激发人们的斗志,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

4.2 为国民文化方针和党的文艺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在4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代表的“国民文化方针”和以《在*_**上的讲话》为代表的“党的文艺政策”。这些理论和政策的提出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则为这些理论和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毛泽东通过“两个发扬”论,强调了革命文艺应该与国民文化相结合,既要承袭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体现革命的精神。他强调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需求,传达党的主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在*_**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六项基本职责,包括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党的工作服务”、“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人民的幸福服务”、“为社会主义的道路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服务”。这些职责的提出,为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4.3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整合,为延安文艺确立了目标和方向,实现了革命文艺红色基因的传承、转化和发展。这一论述不仅为延安文艺的创作提供了指导,也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

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成为了从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到1942年延安文艺《讲话》的中介和桥梁,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和话语体系。通过对历史性和时代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党性和国性(或中国性)的辩证综合,毛泽东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生成性、动态平衡性和张力关系的理论框架,为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理论目标和实践意义。通过对苏区文艺和左翼文艺的整合,为延安文艺确立了目标和方向;为“三个法宝”理论的传达和推动提供了中介和桥梁;为国民文化方针和党的文艺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论述不仅对延安文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同时,毛泽东的“两个发扬”论构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生成性、动态平衡性和张力关系的理论框架,对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上为《毛泽东“两个发扬”论的理论目标与意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