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

本文由用户“pw00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4 22:59:2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特点: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

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认识论维度到实践论维度的转向,这一转变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变革之一。在认识论维度主导的时期,哲学家们主要关注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探讨认识的本质、来源和限制等问题。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实践的重视,实践论维度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

1. 认识论维度的主导地位

在认识论维度的主导地位下,哲学家们致力于研究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探索人类对于现实世界的把握和理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思想流派包括康德的唯理主义和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康德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主体的认识能力来构建客体的认识内容。黑格尔则主张通过理性的辩证思维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实践论维度的兴起与发展

实践论维度逐渐兴起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践论的兴起源于对认识论的批判和对实践的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论维度的重要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论的基本方向一致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社会历史的推进的基本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实践是对客观世界进行直接接触和改造的过程,通过实践的反复实践和总结,人们能够逐渐认识到客观规律和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础。

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与认识是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则是实践的指导和反映。实践和认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动力,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与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在实践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西方现代哲学往往将实践与认识对立起来,认为实践是认识的障碍,只注重理性思考和抽象概念的形成。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接触和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观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文学的观念论、创作论和功能论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践观强调文艺创作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反映和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人民服务。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实践观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使得文学的观念论、创作论和功能论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论强调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给自足性,而实践观认为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实践观还对文学创作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文学创作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此外,实践观还对文学功能论产生了重大影响,认为文学要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起到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的差异

1. 实践与认识的对立观点

在西方现代哲学中,实践与认识往往被对立起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观点,强调了思维和意识的重要性,将认识置于主导地位。而康德则认为,认识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这种对立观点导致了西方现代哲学中对实践的忽视和削弱,将实践仅仅看作是认识的附属品。

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标准。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是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观点。它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动力,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实践是人类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对西方现代哲学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它打破了认识与实践的对立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还能够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变革

1. 实践观对文艺理论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对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实践观强调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在文艺理论中,实践观提出了创作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文艺作品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实践观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西方观念论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根本性的区别。

2. 文学的观念论的变革

实践观对文学的观念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观念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追求美的表现和情感体验。然而,实践观认为文学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必须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这使得文学不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

3. 文学创作论的变革

实践观对文学创作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文学创作理论强调个人创作的主观经验和个性表达。然而,实践观认为文学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创作要具有阶级性和政治性,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种变革使得文学创作不再是个人的自我表达,而是社会需求的反映和服务。

4. 文学功能论的变革

实践观对文学功能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的文学功能论主要关注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然而,实践观认为文学的功能不仅限于个人的感受和享受,还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变革使得文学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审美享受,而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指导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的观念论、创作论和功能论到实践观的转变,使得文艺理论更加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更加关注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变革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文艺作品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五、结论: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变革

1. 实践的思想对哲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性

实践的思想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它突破了以往认识论的束缚,强调了实践在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不仅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也是人类创造和改造社会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重视与这一潮流是一致的,它认识到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独特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强调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认识到实践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二元对立观点,提出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远影响

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的观念论、创作论和功能论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文学的观念论方面,实践观突破了以往对文学的理性主义观念和形式主义观念的束缚,强调了文学作品与社会实践的紧密关联。在文学的创作论方面,实践观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在文学的功能论方面,实践观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作品应当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综上所述,实践的思想在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这一潮流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但又与西方现代哲学把实践与认识对立起来不同,而是把两者结合形成一种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实践观。这种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文学的观念论、创作论和功能论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践的思想对哲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独特价值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实践和认识的二元对立观点,提出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深远影响表现在文学的观念论、创作论和功能论的变革上,使文学作品更加紧密地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愿。

以上为《实践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变革》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