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专题二教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2年春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网上教学教案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3.掌握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分析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起的指导作用,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
2.怎样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与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
(三)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2.带领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二、针对的学生主要思想困惑
1.马克思主义是代表谁的立场、为谁服务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吗?
3.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
三、所要针对的错误思潮、模糊认识
1.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马克思主义“无用论”
四、教学难点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3.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五、课时:3课时
教案正文
通过第一专题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大致脉络。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是什么?它是代表谁的立场、为谁服务的理论?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指南?马克思主义没有随着时间而消逝,而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开始专题二的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论断,我们可以尝试从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中寻找答案,因为特征是事物自身所独有的,是该事物内部各要素属性的整体呈现,也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根本性的标志。通过对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了解,进而将这些特征进行对比,我们就能进一步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内涵。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参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
案例1:【如何理解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案例点评: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在人类历史上萌芽已久,比如15世纪的捷克胡斯革命运动、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等,都流传着财产公有、人人劳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这样的思想。无论是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设想的太阳城、还是欧文曾建立过的新和谐公社。他们的思想虽不乏天才的火花,但仍旧逃脱不了空想的窠臼,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没有发现资本主义的运作规律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也没有确立变革历史的主体,没有找到改变现实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在于它不是随意的主观臆测,它始终从生产力这个最根本、最重要的客观标准出发进行历史的判断,始终依靠的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理解剖”,始终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伟力。
人民性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无产阶级这样的先进阶级,才能领导全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无产阶级也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反对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既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
案例2:【全过程人民民主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材料1: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材料2:新华社2021年3月8日报道,施行三十多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将在本次全国人代会上作出修改。其中一大亮点,是拟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
材料3:2021年11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时强调,要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案例点评: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和彰显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重要途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完整的制度链条,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的全部要素,涵盖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过程的一切领域。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让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当代中国的重要体现。
(三)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形态。
案例3:【脱贫攻坚精神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案例点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性强调主体基于实际需要、投入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艰苦奋斗、真抓实干中实现既定目标。脱贫攻坚精神源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强调“尽锐出战”“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都体现着鲜明的实践属性。“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又生动诠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四)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致韦尔纳·桑某某》(1895年3月11日)
“马氏的学说,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马氏时代,实在是一个最大的发见。我们现在固然不可拿这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或者就那样整个拿来,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也却不可抹煞他那时代的价值,和那特别的发见。”
——李大钊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1938年《论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只有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并成功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八个明确”的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从13个方面分领域总结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并重点概括了其中的原创性理念和思想。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总体来讲,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其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集中地体现为革命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何时正都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同时要牢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的,是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资本论》1872年第二版跋
“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列宁1894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历史进程。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我们不仅生活在当代中国,也生活在当代世界;中国不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用更加宏大开阔的视野来观察社会。对我们来说,这种宏阔视野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帮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它能够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事物和现象,从而具有极为广大的视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用这样的胸怀、站位和视野来观察当代世界,我们就能超出自身狭隘的眼界,看到世界多种多样的联系,把握当今世界整体上的真实,为自己确立合理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当今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要把握和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学会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则。习近平指出:“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扑朔迷离的复杂现象中把握住问题的实质,从众多支流中找到主流,从局部的变幻中把握住总体和大局。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能看到众多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势,又能从中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紧紧抓住问题的症结,掌握事物矛盾斗争转化的根本所在。要善于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从国家间纷纭的说辞中看到国家间的利益博弈,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坚持正确的义利原则,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和社会发展,不仅要看到现状,更要看到未来;不仅要把握变化脉络,更要观察演化趋势。只有眼光超前、先行一步,才能在世界变化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运动、变化、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的深邃目光。用这样的目光来观察当今世界,就会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尽收眼底,从中发现其运行和演化的趋势和方向。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世界情势,我们必须冷静观察、保持定力,不为流言所惑、不为现象所迷,同时又要积极参与、精心谋划,始终以处理好中国问题为立足点,坚定走我们自己的道路。
案例4:【**_*和世纪疫情交织之际团结合作的平台】
材料1:俄新社报道称,包括来自五大洲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内,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了**_*,使其成为自疫情暴发以来规模最大的各国领导人线下聚会。俄新社等媒体评论认为,**_*不仅是体育盛事,更是重要的国际盛会。如约而至的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和贵宾,向世界传递出“更团结”和“一起向未来”的强烈信号。
材料2:2022年2月16日,国际奥委会和**_*发布“**_*是至今为止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该消息引起全世界热议。国际奥委会电视和营销服务首席执行官兼常务董事蒂莫·卢姆表示,**_*是数字媒体平台观看人数最多的冬奥会。此前,奥林匹克转播***称,**_*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已吸引超20亿人关注。在美国,有超过1亿的观众观看了**_*。《华盛顿邮报》称,**_*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观看次数最多的视频节目之一。**_*收视率不仅在欧美一些冬奥强国成倍增长,也得到了不具冬季项目优势的国家关注。比如澳大利亚有约40%的人口收看了**_*。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
“我们要善于从历史长周期比较分析中进行思考,又要善于从细微处洞察事物的变化,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动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强大。尽管出现了很多逆流、险滩,但经济全球化方向从未改变、也不会改变。”
——习近平《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
案例点评:当今时代,人类交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和广泛,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和紧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既有交流、合作与互鉴,也有矛盾、冲突和对抗。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观察、分析当今世界发展特别是全球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来思考人类的未来与前途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始终以团结合作的理念凝聚世界各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诸如,面对这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世纪疫情,中国政府兑现承诺向世界提供新冠疫苗,与不同国家一道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指出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广大青年要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专题一、二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特征?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延伸阅读:
列宁《卡尔·马克思》,选自《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2009年版。(提供电子版)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选自《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2009年版。(提供电子版)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提供电子版)
陈某某 黄某某 吴某某《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专题二教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1)》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