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互联网 ”家校共育的研究总报告

本文由用户“ikk8p9bu”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2-23 17:01:1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小学“互联网 ”家校共育的研究总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课题是2016年立项的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从立项开始,我们认真做好开题及中期评估工作,整个研究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实现家校共育的策略、途径,利用“智慧校园”系统评价小学生的综合素,形成了共生经验、共同话语,创造了和谐融通的家校新关系,对发挥家校共育合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和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家校这两个同时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中学校起着主导作用。目前,我们每个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都在寻求如何把子女培养成才的途径。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专业机构,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所以学校教师有责任主动地做好家长工作,与家长建立密切的家校合作关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学生的任务。”“应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制度,指导家长正确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一要求体现了现代化的大教育观,确定了家校共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空间意识增强,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引起了家校共育方式的深刻变革。网络技术的普及,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家访、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等形式上了,E-mail、校讯通、QQ、微信沟通等成为家校沟通的新载体,成为当今学校工作的主流。近年来,解放街小学大力建设学校网站、家长QQ群、微信群等网络平台,使传统意义上的单点家校沟通,变成了多点交织的网状结构,信息量大,沟通速度快。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速,XX区学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比例越来越高。大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时在家中只有爷爷奶奶代为监护。父母迫于工作时间的压力也无法了解到孩子的实际状况,缺乏与老师直接交流的机会,导致家校协同教育的困难。针对现状,教师们迫切地意识到:家校共育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只有充分地与家庭教育相融合,才能形成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最大合力。我们确立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就是想通过此课题研究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育儿交流、相互沟通,使学生教师主动地以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向家长宣传、介绍科学教育的知识、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党和国家关于合作育人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其中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这就是向全社会号召关心和保护青少年的成长,提倡把家长和其它有识之士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从而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这无疑对学生良好品德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2.家校合作育人符合先进的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因此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只有获得家长的广泛支持,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同时,家庭教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通过营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家庭环境,运用科学的育人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在儿童时代就养成良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3.先进信息化平台在家校教育中作用突出。

(1)能弥补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不足。由于基于网络的信息传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信息一输入系统,家校双方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同时,所谓互动,就表示信息的输送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行为,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将信息输送给教师,以提出意见建议或者寻求帮助。当然,在家校教育中,教师与家长之间有了更多一对一的交流机会,这样双方探讨的就是某个特定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具个性化,更有针对性。因此,一套完备的个性化家校沟通系统是对传统家校沟通方式的重要弥补,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共同发展。

(2)有利于发挥家校教育合力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与家庭的共同作用。科学搭建家校网络沟通平台,不但能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让学校与家庭均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而且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家长还能按照教师的指导,适时调整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教育的伟大力量,让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有效延伸,做好学校教育的坚强后盾。另外,教师也能根据家长与学生的反馈,使学生的很多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因此,健全通畅的个性化家校教育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校教育合力的作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互联网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提高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家校合作中的多元沟通,创和.新发展家校共育的策略和多样化的途径。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效果。

4. 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从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策略的研究。

2.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途径的研究。

3.互联网环境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

4.互联网环境下运用教学资源提高自主学习效率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调查研究法:本研究在研究的初期,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家长上网率、家长的信息化水平、家长对网上家校互动的支持程度、家长与教师的交往情况。在研究的中、后期工作中,也运用到了这种方法。

2.教育文献研究法:检索与课题相关的近年来国内外的各种原始文献及学校的相关档案,了解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研究已做的工作。

3.教育行动研究法:新型合作方式能否较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边实践边进行了研究。

4.教育个案研究法:在本研究中,为了对基于网络的家校合作对学生影响进行更深入详尽的说明,在研究对象中选取部分学生作为个案进行跟踪,从而深入地了解了这一研究过程中学生在不良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5教育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实践经验,认识家校共育过程的规律性, 为已有的教育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总结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确定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搜集相关文献,制定研究方案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对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愿望以及教师对家校协同教育的认识、愿望和能力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实施家校共育的基础与现有条件。

2.实施阶段(2016年5月——2017年12月):对研究人员进行分工,组织家校网络共育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测评;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按课题管理规范、收集、整理实验档案和过程资料;召开课题组会议,认真进行研究邀请专家和顾问到校指导,使课题研究水平在研究过程中得以不断提高;看方案中是否存在缺陷,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形成了开题报告、阶段性研究报告,撰写、发表了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

3.全面总结阶段(2018年1月——2018年4月):综合2年的研究资料,认真分析研究成效,形成研究成果,在本校推广成果,并建议教育部门在较大范围内推广,撰写研究报告,结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转变观念,撬动家校共育

1.组织家校共育理论培训,为家长、教师提升理念。

⑴家长培训。学校定期开展家校共育理论讲座,指导家长科学育儿。通过讲座把“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源头活水”这一观念植入每位家长的心中。

⑵教师培训。学校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家校共育相关理论,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其对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激发教师主动探索“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策略及有效途径,提升教师在家校共育方面的专业素养。

2.建立网上“家校共育讲堂”。

学校建立网上“家校共育讲堂”,引领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把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系统性地呈现给家长。为学生家校共育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努力为家校共育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有效引导家校共育健康发展。

3.建立表彰奖励机制。

每学年组织评选一批家校共育模范家庭,进行表彰。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引领全体家长更好地投入到家校共育中来。

(二)拓展路径,开辟家校共育新渠道

1.发挥家校共育委员会辐射作用。

以班级为单位,在学年初组建新一届家校共育委员会。由班主任组织对家校共育工作有激情、言行富含正能量、涵养相对较高的家长,组成班级家校共育委员会成员。班主任担任常务主任,副主任由家长代表和配班教师担任。

学校由校长牵头成立相应的家校共育委员会,并指导家校共育委员会的家长成员深入了解家校共育新理念,通过这些家长给其他家长传递正确信息,使每位家长都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主动参与家校共育,形成家校合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家校共育委员会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召开座谈会,就“学生发展、教育管理”进行反馈交流,共同探讨管理思路、教育措施和发展策略。

2.借助微信、QQ平台、校讯通、智慧校园实施家校共育。

教师通过“班级家校共育(微信、QQ群、校讯通、智慧校园”)密切和家长的沟通。及时与家长分享学生活动的精彩瞬间,有效引导家长们积极参与家校共育。鼓励家长随时随地通过班级群了解学生实时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共同分享家校共育心得。学生通过“班级家校共育(微信、QQ、校讯通、智慧校园)群”可以展示作业(如:拼音练某某、口算练习;英语朗读练习等都可以通过微信传音进行展示),还可以交流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学习心得。

3.利用《家校共育日志》完善家校共育

为了使家校共育工作更具实效性,使家长们优秀的育儿经验得以互相借鉴,班级建立《家校共育日志》。《家校共育日志》在每位学生家长手中停留两天,家长分享其他家长育儿经验,在对自己教育子女方面有启发的日志后面用红笔画一个五角星,以示鼓励。同时,将自己育儿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的解决方法,最想对孩子、老师甚至学校说的话等,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再带回学校,由老师收阅并作相应的简单答复,之后传递到下一位家长手中。

《家校共育日志》是对网络平台的补充,能更好地积淀好的家校共育经验,并促进家校共育完善。

4.家访,形成家校共育统一战线。

教师在每学期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生活状况。及时调整学校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统一战线 。

5.召开家长会,解决家校共育难题。

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家长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反馈信息,讨论解决家校共育难题。

(三)良性互动,见证家校共育成果

1.开展“家长走进管理、走进课堂、走进活动、走进餐厅”等系列开放日活动,为家长体验学校教育搭平.建台,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认可、信任。

2.“家长老师”进课堂。班主任请有专长的家长,进课堂,进行心理健康、保健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讲座。丰富学校教育的元素,又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

3.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各类大型活动,如“六一”文艺会演,学生才艺展示,让家长参与节目的编排,欣赏精彩的表演,见证孩子快乐成长的点滴。

4.让家长和老师共同见证孩子成长的难忘时刻。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礼”仪式上,让学生打开家长赠的入学礼物——家长给孩子的信。信中洋溢着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真情,流露着子女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们听家长读得激情洋溢,哭着拥抱自己的家长,从而体验到了父(母)爱真情,知道了感恩。

5.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成长瞬间。如三年级 2 班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创作“珍爱生命,遵守交通规则”相关宣传作品的互动环节,让家长亲历了孩子成长进步点滴,感受了为人父母的幸福,更体验到了“与孩子在一起”的珍贵。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构建了“互联网+”家校共育工作的行动策略

如何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家校合作中的效能?如何凭借新媒体技术建立家校间的良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在各方的合作与努力下,学校形成了一系列推进“互联网+”家校共育工作的行动策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互联网+”家校共育组织基础。

2016年,学校正式参与“智慧校园”系统“学生个人成长门户网站”平台建设,充分借助“专家资源”、“校际资源”等“外力”形成工作保障机制。把“学生个人成长空间”进行“前台”操作和“后台”管理并进实施,实现交互作用。为此我们把具体工作进行分解管理:“前台”主要由学生和家长自我管理,即时记载,一般包括“课程学业”、“主题活动”、“收获园地”和“阅读记录”等维度的内容。“后台”请相关职能处室和教师明确合作管理,各尽其职,呈现学生成长完整的“数据链”。

2.优化工作管理流程,助推“互联网+”家校共育稳步推进。

有了组织管理网络,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学校如何围绕“学生个人成长空间”的建设目标开展工作。学校和家庭通过“学生个人成长空间”这一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发现并且满足儿童的生长需要,而且还可以借助一些教育举措,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追求。由此,我们由点及面,形成了信息化环境下“家校互动”的实践形态模型。此外,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学校先后调整了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资金预算和社会实践资源开发等工作,校内各职能处室在管理层面进行整合,由呈点状无序状态转变为以点带面、整体有序地开展工作,提高学校管理的内涵品质,创新了“四维度八系列”、“互联网+”家校共育工作机制:在学校管理层面有“校务会议通情制”、“典型激励研讨制”;在教师工作层面有“主题议事培训制”、“节点引爆交流制”;在学生操作层面有“调研访谈跟进制”、“学生问题干预制”,在家校合作层面有“家校互动共育制”、“家庭幸福跟踪制”。我们还在八个系列机制中设计了实施流程。例如,学校在对各年级落实“成长门户”建设过程中适时调控,召开研讨会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学校还特别设计了一份“问题反馈单”,指导、引领项目推进。这份“反馈单”给校长统整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提供了信息,为公司完善平台升级提供便利,更为新加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这些机制确保了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了信息化平台发挥“自我欣赏”、“平台交流”、“前后对比”和“自我释放”育人新效能。如今,家长可以借由信息化平台表达自己的心声,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他们的各种改进建议也可能会被学校采纳,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出力。

3.分析学生成长数据,落实“互联网+”家校共育教育目标。

学校依托“学生个人成长门户网站”,改变过去“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借力信息化手段,深入研究每个学生的习性。在“家校互动”基础以及学生电子成长档案中搜集的各种数据,包括“身心健康、学业水平、个性技能和成长体验”四个维度,通过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得出学生需要加强的领域,从而为学生提供指向明确的教育服务。

其中,“身心健康”板块的数据呈现在一根纵轴线上,显示学生在身体成长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在这根数轴上,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身高、体重、视力的发展变化。数据显示,学生进入中年段后,他们的视力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结合学校的各项常规检g颐且馐兜窖巳昙逗螅孀抛饕的讯群妥饕盗康脑黾樱ㄔ谑樾瓷系氖奔湓嚼丛蕉啵樾聪肮卟涣迹谎谛5幕疃奔溆兴跎伲庑┮蛩毓餐斐裳恿XXXXX鸾コ氏窒陆登魇啤U攵陨鲜銮榭觯U倏昙蹲榛嵋椋冀淌XXXXX厥友纳硖宸⒄梗菏紫龋幼饕档纳杓粕辖懈慕黄浯危忧垦郾=〔俚谋曜蓟傅迹繁Q拿恳淮窝郾=〔倌芄蛔龅窖ㄎ蛔既罚辉俅危忧垦郾=〔偈倍蔚难膊椋恳桓鲅寄芄蝗险孀龊醚郾=〔佟>桓鲅诘闹氐阊瞘椭傅迹诙鲅谑恿觳槭保昙堆氖恿XXXXX陆迪窒蟮玫搅擞行XXXXX刂疲⑶一褂泻米那魇啤?/p>

除了群体性的问题之外,教师还善于从学生的数据中发现具有个性化的问题。例如,三年级的小张同学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比较好动。她各门学科成绩都不太理想,处于班级中下游位置。从她课程学业的雷达图谱中,我们发现她较少参与识记类课程,而较多参与动手类课程。家长对于该生的学习现状不是很满意,希望她能花更多的精力在考试学科的学习中,而不是去参加“乱七八糟”的兴趣小组。于是,我们多次约谈家长,达成共识,希望能先让该生从动手类课程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自信,从而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家长也欣然同意,并签订了个性化指导家校合作意向书。拓展课中,教师加强对何同学的个别辅导,不仅让她学会动手制作各种模型,而且还让她通过各种探究活动,了解模型制作中的科学原理,使她渐渐爱上了学习,爱上了探究。与此同时,家长在个性化指导任务中,和孩子一起上网搜寻制作模型的科学原理及其操作方法,并协同孩子一起制作科普小报,让她在班级中有了更多展示与交流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个性化家校合作指导,小张同学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改变,不再是谈学习“变色”,而是能够积极面对学习中的问题和变化。

经过一个阶段学生个性化指导实践,我们在学生“补短板、扬特长”方面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为了把这些零散的实践经验集聚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工作的机制,我们召开了家长教育论坛。在论坛中,教师和家长分别对“个性化指导”对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指导前后学生的变化。同时,我们又对“个性化指导”的干预指标进行研讨,教师针对干预指标项中的每一点进行专业解释,家长对于家庭干预项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进行了分析。经历过“个性化指导”的家长,他们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开始认同教育是家校合作的过程。由此,家校之间形成平等的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二)探索了“互联网+”家校共育多样化的途径

1.利用班级QQ群实施家校共育。

在班级QQ群里,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通过聊天,可以迅速复习和梳理当天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可以及时弥补自己薄弱的学习环节,或统一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交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状况。教师还将学生近期品德个性、学校表现、考试成绩等反馈给家长,家长可以根据教师的意见进行回复,教师与家长就可以交流互动,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对症下药,使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学生将绘画作品、摄影作品、旅游见闻、学习习作、社会实践活动等上传,与班级同学分享。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把自己的个性特长、成长经历、心得体会等展示出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利用移动“校讯通”实施家校共育。

教师通过校讯通平台发布当天的班级通知、日常评语、作业布置、测试成绩等。还可以把学生在校的精彩瞬间拍照上传,建班级相册。家长通过翼校通和老师随时沟通,了解学生日常表现,还可用校讯通平台视频讲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补习课程。由于校讯通有电脑和手机两个终端,克服了有些家庭没有电脑的弊端,家长和学生用手机就能实现与老师及时、高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长的主人翁意识。此外,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为家长带来更加全面和直接的感受与体验,有利于他们多层次地了解、熟悉学校的教育价值趋向,掌握学生的成长动向。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利用各种节日期间,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亲子活动。例如,家园同乐联欢会、学生才艺展示秀等,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演出节目,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表现力。又如亲子阅读活动和绘本表演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各种角色,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某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参考文献:

[1]何某某,骆丹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家校共育的实践研究——***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04):41-43.

[2]刘某某.网络时代探索微课创新家校共育新模式的研究[j].理论界,2016,14(01):135-137.

[3]何某某.家校共育视野下阅读活动的教师角色定位[j].XX市教科院学报,2016,23(02):64-66.

[3]田某某.儿童成长反馈表的校本实践及其家校共育价值[j]学理论,2013,6(12):225-227.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小学“互联网 ”家校共育的研究总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