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XX省、高考、模拟新教材分课汇编(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XX省2020、2021年高考、模拟新教材分课汇编( 中外历史纲要)
试题精选自2020、2021年XX省高考真题、各地区及名校模拟历史试题,按2017年版课标(2020年修订)顺序分解而成,欢迎各位历史同行交流使用
分解、整理:田某某
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真题再现】
2021年题组
1.(2021·山东高考·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考点】春秋战国时某某的百家争鸣
【解析】题干材料大意是:儒家学派注重礼乐,认为全国各地用相同的乐则会上下达到和谐,社会秩序稳定,可见儒家认为乐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墨家学派则认为乐与君子同听,就会荒废君子的听狱和治理国事,而与贱人同听,就会荒废贱人所作的事情,可见墨家是认为有乐是不利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反映了儒墨两家的政治立场不同,故选B项;儒家和墨家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道,所以主要是关于政治方面的,而不是文化取向方面的,排除A项;儒家和墨家对乐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传统的治国之策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学术的观点,排除C项;西周时礼乐是用来规范社会等级秩序的,而不是个人生活态度,排除D项。
【答案】B
2020年题组
1.(2020·山东高考·1)战国时某某,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考点】春秋战国时某某的百家争鸣
【解析】根据材料“无礼义,则上下乱”“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可知此时孟子和韩非子所说的“义”是君臣之间做事情的原则,实质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故选D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孟子“养浩然正气”强调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与“无礼义,则上下乱”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某某的礼为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与材料所述时间“战国时某某”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模拟荟萃】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XX高三上学期期末·1)荀子提出:“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认为:“民乏财用,不亡何某某?”上述材料体现了( )
A.国家应以民生为重 B.统治者关心民众疾苦
C.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D.治国理政要取信于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民乏财用,不亡何某某”均强调为政者对民众掠夺过度会致使国危,反映主张国家应重视民生,故选A项;据材料“穷其下”“民乏财用”指夺民财而非不关心民众疾苦,排除B项;为政以德侧重于强调执政者的个人德行与修养,排除C项;勿夺民财不是取信于民,排除D项。
2.(2021·**_*·2)秦国商鞅变法曾某某《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同时又规定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些规定( )
A.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 B.保障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C.有利于法家思想的传播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通过《分户令》将宗法制大家庭转变为个体小家庭,通过“什伍制度”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这就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故选A项;秦军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军功爵制度的推行,排除B项;材料强调削弱了分封贵族的势力,与法家思想的传播无关,排除C项;小农经济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非政策推动的结果,排除D项。
3.(2021·**_*·2)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反映了当时( )
A.私人教育的盛行 B.人才培养的标准
C.社会人伦的秩序 D.新兴阶级的愿望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知孔子认为“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这些都有助于处理好社会关系,故选C项;材料中的“恭、宽、信、敏、惠”这五德是为人际关系服务,与私人教育无关,排除A项;孔子认为五德是“仁”的重要表现,材料也未提及此与人才培养的标准有关,排除B项;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代表奴隶主阶层的利益,排除D项。
4.(2021·**_*·1)战国时某某,大商人白某某在年岁丰收时收进谷物,出售丝漆等物;在收获蚕茧时收进帛絮等物,而出售粮食。即所谓:“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白某某“取予以时”的做法( )
A.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经济十分重视 B.否定了以农为本的儒家经济思想
C.客观上调节了市场商品供求关系 D.打破了商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大商人白某某“在年岁丰收时收进谷物,出售丝漆等物”、“在收获蚕茧时收进帛絮等物,而出售粮食”据此可知,这种做法可以调节市场上的商品供求关系,故选C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大商人白某某的做法,没有涉及政府对此行为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述及大商人白某某“取予以时”的做法,即根据不同时间来采取不同做法,并没有否定“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某某大量“私商”的出现打破了商周时某某所实行的“工商食官”政策,而题干内容仅是述及战国时某某大商人白某某的做法,排除D项。
5.(2020·山东XX二模·1)图1为商鞅变法时县及其以下组织的结构示意图。这表明商鞅变法( )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瓦解了宗法制度
C.加强了地方统治 D.扩大了统治范围
【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时,通过“令民什伍”等,建立起“县—乡—亭—邮—里—什—伍”的严密系统的地方组织结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C项;商鞅变法建立起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体系严密,管理有效,不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制度瓦解,排除B项;商鞅变法严格基层管理,并不能扩大其统治范围,排除D项。
6.(2020·山东高三第一次仿真联考·1)表1是春秋战国时某某道、儒、法部分思想家对“天道”与“人道”的相关认识。由此可见( )
表1
派别
认识
道家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儒家
《孟子·离娄》“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
法家
《韩非子·心度》“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家思想家们还提出“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等立法原则
A.天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
C.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D.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对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循天道、因民情、随时变、量可能、务明易”可知春秋战国时某某道、儒、法部分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强调“人道”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故选B项;根据材料“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人道更侧重人的主观能动性 ,并非“天道”,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诸子思想在天人关系上具有某学相同点,但并非“具有同源异流”特征,排除C项;根据材料“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仁心)者,人之道也”可知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统一,并非“对立”,排除D项。
7.(2020·山东XX二模·1)《公羊传·昭公五年》载:“秦某某,夷也。”《史记》载:“秦灵公作吴阳某某,祭黄帝;作下ud,祭炎帝。”考古发现,战国时某某的山.中国(白狄族建立)国王墓及其陪葬墓“随葬的铜器或陶器……基本组合与三晋墓葬相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某某( )
A.华夏文化逐渐被认同 B.商鞅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C.祖先崇拜成为共同习俗 D.金属器皿已经逐渐普及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灵公祭黄帝、炎帝,山.中国国王墓及其陪葬墓与三晋墓葬相同,这说明少数民族认同华夏文化,故选A项;商鞅变法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山.中国国王墓葬体现鲜明的中原文化,而不是祖先崇拜,排除C项;秦灵公祭黄帝、炎帝信息不涉及金属器皿,山.中国国王墓葬也不能得出“金属器皿已经逐渐普及”的结论,排除D项。
8.(2020·山东XX二模·2)客卿是战国时某某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表1是当时秦国重用的客卿及其事迹简表。
时某某
客卿
主要事迹
秦孝公时某某
卫国人商鞅
两度推行改革,厉行法治,使秦国日渐富强
秦惠文王某某
魏国人张某某
提倡“连横”,诱使各国与秦某某,瓦解六国联盟
秦昭王某某
魏国人范某某
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王嬴政时某某
楚国人李斯
献离间计策,分化六国,帮助秦国逐一消灭六国
表1
该表反映出当时的秦国( )
A.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推进改革 B.重视引进人才促进了统一大业
C.通过笼络人才削弱其他国家 D.以重用外来人才打击本国贵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众多被秦国所重用客卿的主要事迹,大都涉及秦国的富强和统一六国的计谋,据此可知,这反映出秦国比较重视引进外来人才,以促进其统一六国的大业,故选B项;表格中所列诸多客卿的主要事迹,不仅涉及秦国的改革,还有统一六国的计谋,排除A项;秦国大量重用客卿,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统一六国的宏达志向,而不仅仅是削弱其他国家,排除C项;通过题干表格中所列举的诸多客卿的事迹可知,其活动内容与打击本国贵族无关,排除D项。
9.(2020·山东XX一模·1)春秋时某某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上述思想( )
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 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 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
【答案】B
【解析】“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两者都认为劳动能生善心,能使奸邪之念不起,即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故选B项;颜元的身份是教育家,并非统治阶级的代表,排除A项;敬姜与颜元都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两者认识相似,排除C项;敬姜与颜元论述的是劳动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与重农抑商观念无关,排除D项。
10.(2020·山东XX高三5月统一质量检测·1)桃应曰:“舜为天子,皋陶某某(法官),瞽瞍(舜父)杀人,则如之何?”孟某某:“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孟子倾向于( )
A.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 B.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主张治国应当施以法治 D.不遵守法治而顾全人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可知孟子认为舜应该做到公孝两全:一方面,作为天子,只能发令让司法官去逮捕作为罪犯的瞽瞍;另一方面,抛弃天子之位,便作为儿子,锭而走险,冒死救出父亲,隐居海滨,奉养父亲,其主张治国应当施以仁政,故选A项;“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反映封建社会“礼”、“刑”等上层建筑的阶级性,它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镇压人民群众的工具,与材料中强调“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不符,排除B项;韩非主张治国应当施以法治,与“孟子”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舜……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乐而忘天下”可知孟子认为舜应该做到公孝两全,遵守法治并顾全人伦,排除D项。
11.(2020·山东XX一模·2)“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材料观点与此一致,故选C项;儒家孔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道家主张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法家主张统治者要建立强权,实行严刑峻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2.(2020·山东XX一模·1)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荆(楚)国有余于某某,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表明墨子( )
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
C.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D.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
【答案】A
【解析】墨子是说: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损失不足的人民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叫明智的行为。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叫做仁爱。明白道理却不向楚王进谏,不能叫做忠诚。诤谏却没有达到目的,不能叫做坚强。你崇尚仁义不愿意帮我杀死一个人却愿意帮楚国攻打宋国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与材料中“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相符,故选A项;墨家是当时影响很大的派别,与材料中阻止“公输盘助楚攻宋”不符,排除B项;百家争鸣,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不等于孔子的仁义思想,排除C项;“不足于民,杀所不足”是民而非仅仅是“国士阶层”,排除D项。
13.(2020·贵州“阳光校园·空中黔课”3月线上阶段检测·1)白狄鲜虞氏所建的山.中国处于赵、燕、魏某某。在**_*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_**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 )
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体现了山.中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战国时某某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山.中国”是少数民族白狄鲜虞氏所建,再结合题干“在**_*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_**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等内容可知,华夏文化中“忠、孝、仁、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已经被山.中国所接受,这体现出山.中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虽然“在**_*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但是不能据此扩大推论为山.中国的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题干中所涉及的“忠、孝、仁、义、礼、信”、“得贤”、“得民”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属于礼乐制度范畴,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表明*_**“忠、孝、仁、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这不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D项。
14.(2020·山东XX高三期末·1)战国时某某,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
A.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为打击旧贵族特权,树立法律权威,商鞅提出统一刑罚主张,特别指明“以前立过功,后来犯罪,不能减轻刑罚”,故选C项;以统一刑罚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排除A项;修正“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强调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而不是加强对百姓的控制,排除D项。
15.(2020·山东XX高三期末·1)周族的先祖曾任夏的长官,又曾为商的方某某。周建国后,夏、商二族又成为周的诸侯。商灭夏后,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这反映了( )
A.政治体制不成熟导致王朝更迭 B.长期战乱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C.分封制确立强化了周王朝统治 D.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夏商二族融合,周灭商后,夏商周三族进一步融合,于西周末期形成了华夏族”,可知华夏族的形成在于夏商周民族融合基础上形成,从而说明华夏族中民族构成多元化,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三族融合构XX夏族,而非强调夏商周三朝的政权更替,排除A项;依所学,长期战乱不利于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激化民族矛盾,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B项;依所学,分封制存在的前提条件在于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到了西周末期,诸侯强大威胁周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
16.(2020·山东XX高三期末·1)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统治秩序 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
C.借助权术治国 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答案】A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了荀子的一些关于“礼”的主张:隆礼尊贤而王(崇尚礼义、尊重贤人就能称王)、重法爱民而霸(注重法治、爱护人民就能称霸诸侯)、好利多诈而危(贪图财富、喜好欺诈就会危险),并且在结尾处做一总结——“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说明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规范统治者的统治秩序,故选A项;“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意思是称王天下的君主一定住在天下的中心地区,这是对“礼”的一种总结,而不是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荀子主张“礼法并施”,韩非子主张在治国时“法、术、势”的结合,排除C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荀子主张用“礼”来规范统治秩序,而不是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排除D项。
17.(2020·XXXX区一模·5)历史画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也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图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是( )
石某某《孔子圣迹图·子路问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分布更为广泛,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可得局部统一。第二小问途径,根据材料一“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战争;会盟;改革;和平交往。
(2)根据材料二“清初,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等人外,还对辽太祖、金某某、元太祖等进行祭祀”可得强调清朝统治正统性与合法性,以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实现了政治认同;根据材料二“ 他还专程前往XX瞻拜孔庙,重用李某某等儒臣。乾隆帝更是提出‘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可得秉承儒家思想,奉行“崇儒重道”,用儒家思想文化治世,构建了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根据材料二“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可得入关后,满族实现了汉化,树立了华夏一家的民族意识,强化了各民族一家的民族认同;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清朝前期为实现国家认同所做努力的影响可得这些努力巩固了清朝专制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构建了一个各民族认同的国家体系。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解析版)--XX省、高考、模拟新教材分课汇编(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