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提纲知识点复习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课化石
一、填空:
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苔藓化石好、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某某)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
1、什么是化石?
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化石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经过亿万某某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 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一、填空:
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某某(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某某)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某某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4、约2000万某某前,出现了(中新马),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万某某前,出现了(上新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现代马出现在(300万某某前)。
(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进化)来的。
二、简某某:
1、什么是生物的进化?
答:生物从古到今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科学家把生物的这种变化趋势叫进化。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第三课时 谁能生存下来
一、填空:
1、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自然发展的规律。
2、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在书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适者生存——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距今1.3亿年前,地球上有称霸一时的动物叫(恐龙),它们繁殖很快的主要条件是(当时地球上气候温暖,动植物丰富,很适合他们的生存)。
二、简某某题:
1、按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学说,讨论现在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
答:颈长的长颈鹿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存活,颈短的长颈鹿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容易死亡。由于自然环境的选择作用,一代代选择,颈部变得更长的长颈鹿更容易存活,导致现在的长颈鹿的颈部这样长。
2、说说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答:因为恐龙不能适应气候环境变化和地质变化。
一是气候变冷(草食性恐龙饥寒交迫死去,肉食性恐龙自然随之死去)
二是地壳活动频繁(地震、火山喷发、大洪水)等因素导致
三是宇宙中的新星爆炸,恐龙又一次大量死亡;
四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爆炸,恐龙灭绝。
第四课时 月球上有什么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
2、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其中最大的环形山的直径达(235千米).观察发现,环形山的形状很像火山口和陨星坑。
3、月球表面高低起伏,较高的地方是(高原),较暗的地方是(广阔的平原)。
4、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的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的最低温度可降到(-183℃),因此月球上没有(生命)的存在。
5、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
6、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测定月球的年龄约有(50亿)年,比地球古老。
二、简某某:
1、你认为月球上众多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答:可能是由小天体碰撞和火山爆炸形成的。
2、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所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将它举起,这是什么原因?
答:月球表面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的1/6。
3、月球上有像地球上的风雨雷电吗?
答:没有。因为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是大气和水循环运动的结果,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所以不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月球上有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吗?
答:没有。因为月球上不具备生物生存需要的空气和水等条件。
月球上有什么?
答:月球上有高原、有广阔的平原、有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第五课时 观察月球
一、填空:
1、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规律:
⑴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东向西)运动。但明亮部分的形状(没有)什么变化。
⑵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自西向东)移动。同时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月相变化与月球的运动规律:
⑴、月球(明亮和黑暗两部分的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29.5天。
⑵、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大约需要(27.3)个地球日,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圈大约需要(27.3)个地球日。
⑶、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3、各时间段月相名称:
农历上半月时:农历初一初二,地球上看不到月亮叫(新月或朔月)。初三初四,月牙缺口(向东),圆弧(向西),是为(蛾眉月)。 初七初八明暗各半的月亮是为(上弦月)。 到了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为满月(或望月)。
进入农历下半月时,月亮出现的时间会每天变(晚),并且逐渐出现(缺口),缺口(向西)。在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二十七、二十八时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称(残月)。
4、月球明亮部分的变化规律:
上半月在傍晚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西),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增多)。直至(满月)。
下半月在清晨时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自西向东)移动,月亮的明亮部分(向东),随着日期的变化明亮部分逐渐(变少)。直至(朔月)。
5、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与月相的变化都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
第六课时 月相的成因
一、填空: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3、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4、当月球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新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初一)。
5、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之间时,我们看到的月相是(满月),发生的时间是(农历十五或十六)。
二、问答;
1、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的太阳光。月球不停地绕地球公转,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不断变化,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也随着变化,这就是月相变化。
第七课 登上月球
一、填空
1、(1609年)加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着月球后,人类就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
2、(1961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吧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人类便闯入太空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
3、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向月球发射了(21枚)探测装置。
4、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某某(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5、从1969年到1972年,美国共进行了(5次)“阿波罗”飞行,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对月球表面进行了广泛考察。
6、我国已经启动了一个以(“嫦娥”)探月计划为起点的庆大的月球探测计划。
7、(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10年10月1日18时)“嫦娥二号”顺利发射,(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8、2013年6月11日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有聂某某、张某某、王亚平三名宇航员同时升空,任务时间15天。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二、问答:
宇航员登月球前要做哪些准备? 答:乘着宇宙飞船,带上氧气、水、食品(特制的)、穿上既散热又保暖、能防辐射的宇航服,配备通信,科学考察所需要的各类仪器等。
第八课 太阳
一、填空:
1、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直径是地球的109倍(约139万千米),体积为(141亿亿)立方千米,约是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2、光的传播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20秒。
3、太阳是个会发光发热的(大火球),全部由(气体)构成。其中主要为(氢气)和(氧气).太阳表面温度大约有摄氏(5500)度,中心温度高达摄氏(1500万)度。
4、为了保护眼睛,在观察太阳之前,要准备观察用的(器材),注意不要直接用肉眼(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球)。
5、(太阳黑子)、(日珥)、(太阳风)、(耀斑)等通称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上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很大。
二、简某某:
1、什么是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怎样产生的?
答:在太阳表面,常常会出现一些黑色的斑点,人们叫它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巨大的漩涡气流产生的,由于气流的温度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所以看起来是黑的。
2、什么是日珥?日珥有什么特点?
答:日珥是一种极为壮观美丽的气柱喷射现象。有的日珥向巨大的喷泉,有的像拱桥和怪石。
3、什么是“日冕”?
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被月球遮住了外围形成的美丽光芒叫做“日冕”。
第九课 太阳与动植物
一、1、太阳提供了生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生存。植物通过阳光获取能量进行光合作用,获得养料得以生存,动物主要靠吃植物或其它动物来获取能量维持生命,由此可见一切生物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
2、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都是依靠太阳来完成,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温度会降低,那么植物就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3、地球上有日照长短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动物的生活、生长发育、迁徙、洄游、休眠等各种生命活动。
4、生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大多数动物依靠植物得以生存,植物依靠阳光获取能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如果没有了太阳,地球上就不会具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简某某
1、在植物的一生中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太阳的能量主要有二种形式:光(光照)和热(温度),适宜的温度使种子发芽长叶,温度的高低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促使根吸收水份,同时植物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休眠。光照使植物不断进行光合作用,自制生长所需的养料和氧气。
2、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答:植物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就不能自己制造养料,并且不能产生氧气,那么植物会不断消耗氧气,直到氧气用完为此,最后植物只能走向灭绝。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温度将会降低,那么植物将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3、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又有哪些影响?
答:因为地球上有日照长短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动物的生活和生长发育、迁徙、洄游、休眠等各种生命活动。如:鸟、兽、虫、鱼等的繁殖,以及鸟、鱼的迁徙、回游活动都受到日照长短的影响。
4、有人说,因为有太阳,地球上才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对。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光照,没有光照植物无法生长,草食动物找不到食物无法生存,肉食动物没有草食动物作食物也无法生存,人类也不可能存在,因此,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也就不可能存在。
第十课 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
一、填表:
1、太阳照射温度的变化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与太阳有关系的物质变化主要有三种:岩石风化、水的循环、风的形成。
2、归纳太阳与地球上众多物质变化现象的关系,把这种关系表示在方框里。
太阳
二、简某某:
1、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列举岩石的风化、水的循环、风的形成等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答:1、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岩石就不会发生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没有岩石的物理变化,就很难进行岩石的化学风化,没有岩石的化学风化就很难转化为生长植物的土壤。
2、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就没有自然界水的蒸发,没有水的蒸发就没有水的循环,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降水的发生……。
3、没有太阳就没有热量,没有热量空气就不会受热膨胀,空气不受热膨胀就不会比周围的空气轻,各个地方的空气都一样重,空气就不会流动,空气不流动就不会形成风。
第十一课 太阳与人类
一、填空:
1、太阳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地球传递能量,这些能量以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方式,或者以风能、水能、生物能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
2、人们直接对太阳能应用的是太阳的光和热,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
3、大多数能源的能量都是太阳能通过(能量转换)而来,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能量是由于远古时期的生物储存了太阳能形成的,风能、水能是太阳的光和热促进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与水的循环而形成。
4、太阳对人类的各种影响是以(能量转换)的形式实现的。
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除了(核能)以外,其它各种形式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
二、问答:
1、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答:人们平常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与太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而形成的各种能源正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地球上的风能、水能、生物能以及部分潮汐能都来源于太阳,及时地球上正在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也都是来源于远古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太阳辐射产生的光能和热能,这所有的正被人利用的各种能源其实都来源于太阳,正是人类拥有并利用了这些能源,所以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活动和发展。
2、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答:如果没有太阳,植物不会生长,动物也无法生存,人类将无法获得食物,没有太阳的光和热促进水的循环与空气的流动,人类将没有水和风发电,无法使用电器……总之离开太阳人类将无法生存。
3、把太阳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关系用箭头及适当的文字说明表示出来。(见课本)
第十二课 太阳能热水器
一、填空:
1、在生产生活中,很多方面都直接利用了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太阳灶做饭)、(太阳能电池)、(白天看书)、晾晒衣物)、阳光下进行生产生活等等。
2、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有(集热器)、(不锈钢蓄热保温水箱)、(定热热水箱)、(水位自控装置)、(热水自动供应装置)、(上下循环管)等几部分组成。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集热器)、(保温水箱)、(支架)三部分组成。
3、热水器中的水热得快主要与(选择的材料)、(颜色)和(摆放的方向)有关。要想热水器中的水热得快就应考虑选择(导热性能好)的金属作材料、材料的颜色以(黑色)为主、热水器的摆放以(正对太阳)为佳。另外还可以考虑集热管的(受热面积)要尽可能大。
二、问答:
1、太阳能与水能、风能等其他能量相比,具有哪些优点?
答: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既是一次性能源又是再生能源,它资源丰富,即可以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2、说说太阳能热水器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答:太阳能热水器将吸收的太阳光线转换成热能,利用冷水的比重大,热水的比重小的特点,在热水器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是整个水的温度逐渐升高,达到一定的温度。
第十三课 太阳系
一、填空:
①、八大行星有关数据
序号
行星名称
直径 (千米)
距太阳 (百万千米)
自转周期(小时)
自转方向
公转周期(天)
1
水星
4878
58
1407.6
自西向东
88
2
金星
12104
108
5832
自东向西
224
3
地球
12756
150
24
自西向东
365
4
火星
6794
228
24.6
自西向东
687
5
木星
142800
778
9.9
自西向东
4332
6
土星
120540
1427
10.67
自西向东
10759
7
天王星
51200
2870
15.6
自西向东
30685
8
海王星
49500
4497
18.4
自西向东
60190
②、人们把以太阳为中心,包括环绕太阳运动的八颗行星、卫星、矮行星、慧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太阳系。
③、水星:距离太阳最近,体积最小,温度最高,没有卫星。
④、金星:第二近行星,自转最慢,一圈需243天,自转方向特殊:自东向西转,没有卫星,夜空中除月亮外最亮的星星。金星上的大气密度是地球大气的100倍。
⑤、地球:距离太阳第三近行星,绕太阳一周约需365天,自转一圈需24小时,有一颗卫星—月亮。
⑥、火星:直径只有地球半径大,体积只有地球的15%,公转周期约两年一圈,自转一圈为24.6小时,有两颗卫星,白天最高达28℃,夜间则降至-132℃。
⑦、木星:体积最大,相当于1300个地球那么大,卫星最多,有63个,自转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终;宇宙的空间无边无际;宇宙的物质无穷无尽。
2、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探测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答:随着探测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观测到的宇宙空间俞深远,观察到的宇宙物质更多。例如:古时候,人们只能用肉眼看宇宙,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16世纪,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当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有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到100亿光年的星体。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哈勃空间望远镜装上了航天飞机,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第二十课 整理我们的科学课学习
填空
1、我们是按照从(家庭)(学校)(家乡和祖国)(地球和宇宙)的顺序使科学课的学习不断深化和扩展。
2、科学课的知识可分为三大类,即(地球和宇宙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
3、科学课中,我们学习过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和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4、我对科学探索的认识是要(观察和发现)(大胆质疑)(认真实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得出科学结论)。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湖北教育出版社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提纲知识点复习提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