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XX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的通知

本文由用户“我的晨光升起”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9-26 12:23:12 举报文档

以下为《关于印发《XX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的通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_*办公室

关于印发《XX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的通知

豫安委办〔2018〕79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省政府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中央驻豫和省属企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XX省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豫政办〔2018〕68号),确保全省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省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编制了《XX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现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并宣贯执行。

附件:《XX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

2018年11月13日

XX省企业安全生产

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

**_*办公室

2018年11月12日

目 录

一、 适用范围

二、 编制依据

三、 总体目标

四、 规范性引用文件

五、 术语定义

六、 体系架构

构建原则

八、 体系文件

九、 构建流程

十、 风险管控

十一、隐患治理

十二、过程管控

十三、信息平台建设

十四、文档管理

十五、运行效果

十六、持续改进

附件1:双重预防机制工作程序

附件2:常用风险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性

附件3:安全风险清单示例

附件:4:车间隐患排查清单记录表

附件5:一般隐患登记及整改审批表

附件6:重大隐患登记及整改销号审批表

附件7:企业事故隐患汇总表

附件8:风险评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比较

附件9:设施设备清单样式

附件10:作业活动清单样式

附件11:风险点登记台账样式

附件12:作业活动工作危害分析表样式

附件13:设施设备安全检查表样式

附件14:风险矩阵法(LS)评价准则

附件15: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评价准则

附件16:设施设备风险评价表样式

附件17:作业活动风险评价表样式

附件18:风险分级管控清单样式

附件19:企业重大风险公告栏样式

附件20:企业风险空间分布图样式

附件21:企业作业活动风险示意图样式

附件22:车间较大风险公告栏样式

附件23:岗位风险明白卡

附件24:常用的风险辨识方法

附件25: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

一、适用范围

本导则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安全生产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先进适用经验方法,结合XX省实际编制。

本导则适用于XX省行政区域内各行业(领域)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以下简称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制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细则、工作指导手册时应遵循本导则规定。其他单位可参照执行。

二、编制依据

本《导则》主要依据《安全生产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XX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73号)、《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实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意见》、《XX省深化安全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等相关要求编制。

三、总体目标

在全省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确保风险有效控制、隐患及时消除,最大限度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实现企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法治化、常态化、标准化、清单化和信息化;实现企业本质安全提升、政府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生产安全环境普遍改善,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从根本上取得事故防范工作的主动权。

四、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引用文件必不可少。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导则。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导则。

主要的引用文件如下:

GB/T 23694-2013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27921-201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GB/T 2353-2009 风险管理原则和实施指南

GB/T 33000-2016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 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

GB 18218-20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6441-1986 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DB41/T 1646-2018 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DB41/T 1645-2018 区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AQ 8001-2007 安全评价通则

五、术语和定义

(一)风险

发生危险事件和危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的组合。

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二)风险点

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设备和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三)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

可单独或共同引发事故(事件)的内在要素、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包括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隐患。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它是事故发生的本质根源。如电能、光能、动能、势能、辐射能、运动的汽车、人员高危作业、吊装物、可燃或有毒有害气体、压力容器等;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是导致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人的失误、物的故障、不良环境、管理缺陷等。

(四)可接受风险

根据法律义务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或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五)重大风险

风险值超过准则规定标准的风险类型。

(六)类别风险

同一行业(区域)共性风险的集合。通常表现为行业(区域或场所或部位)与事故类型的组合。

(七)点位风险

在某以地理坐标上类别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八)风险准则

风险评价(评估)的依据或原则

(九)风险辨识(危险源辨识)

发现、确认和描述风险的存在、空间分布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十)风险分析

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理解风险性质,确定风险等级的过程。

(十一)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预判,以确定风险等级大小,分析论证现有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充分性,以及是否可接受或可容许的过程。风险评价的过程也是风险分级的过程。

(十二)风险分级

企业根据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风险可接受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划分风险等级。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对应标示。

(十三)风险评估

对风险的总体认识,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分级、风险评价和管控措施有效性判定的全过程。

(十四)剩余风险

原有风险应对之后任然存在的风险。包括尚未识别的风险。

(十五)风险集成

将多个风险综合为一个风险,以便更全面的把握总体风险。

(十六)风险管控

处理风险的措施和过程。是风险控制和隐患治理的总称。

(十七)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风险的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从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和管控责任。

(十八)风险管控措施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采取的管控方法和措施。通常包括:工程技术措施、行政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十九)风险信息

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二十)风险清单

企业各类风险信息的汇总集合。主要包括:作业场所清单、设施设备清单、作业活动清单、安全责任清单等。

(二十一)风险矩阵

通过确定后果与可能性的范围来排列显示风险的工具。

(二十二)风险描述

对风险所做的结构化的表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危险源、事件、原因和后果

(二十三)隐患

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二十四)隐患排查

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二十五)隐患清单

企业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要求,以条理化的形式对相关管理活动的内容进行细化、量化,一条条清晰明细的罗列出管理内容或控制要点的所有不符合项,简单、方便、快捷地反映出动态化的管理痕迹,并能追溯整个管理过程的来龙去脉,更能体现安全生产管理的透明度、开放度和清晰度。

(二十六)隐患治理

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二十七)隐患信息

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隐患信息公告、隐患信息报送、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验收复核、摘牌销案、建立台账、闭环管理等全过程记录信息的总称。

(二十八)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双重预防体系是构筑防范安全事故的前后两道防火墙。通过这一系统性的风险管理工程,把每一个风险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把每一个隐患都治理在形成之初,把每一起事故都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一道防火墙是管风险。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杜绝和减少事故隐患;第XX防火墙是治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认真排查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

(二十九)双重预防体系评审

通过获取客观证据,确定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双重预防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而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分析研究的全过程。

六、体系架构

双重预防体系工作文件包括导则、细则和工作指导手册三个层级。

(一)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

规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用标准要求、总体目标和工作程序等。

(二)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细则

规定本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任务,具体目标,对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分类分级、隐患治理、信息报告、复核验收、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等工作程序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本行业(领域)常用的风险辨识及风险评价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措施和隐患治理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三)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指导手册

学习借鉴本行业(领域)、本区域同类型试点单位的经验做法,制定本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法、实施步骤,明确风险点划分、隐患点排查、风险隐患的辨识排查、分级分类准则、确定风险管控措施和隐患治理措施等具体规定,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

七、构建原则

(一)组织有力,制度保障

企业是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成立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的领导小组,设置专职或兼职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并明确:

1、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2、各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双重预防工作;

3、分管安全负责人组织日常监督检查,负责双重预防工作的跟踪考核;

4、各分厂、各科室(部门)、区队(车间)、班组、岗位人员的双重预防工作职责。

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至少应包括以下制度:

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

2、双重预防体系教育培训制度;

3、双重预防体系运行管理考核制度包括奖惩制度。

(二)全员参与,分级负责

企业从基层作业人员到最高管理者,都应参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及隐患治理;根据风险等级高低及隐患治理难易程度,确定落实管控治理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

(三)注重实际,自主建设

企业应依据本导则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配套制度,强化全员参与、人人有责、全过程贯穿、全区域覆盖、全方位管理,建设双重预防体系,确保实效性和实用性。原则上应自主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技术力量不足者可专家辅导协助建设。小微企业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创建工作,应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大风险隐患的管控治理,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少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层级,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体系融合,协调统一?

企业应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在标准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重点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工作。通过全面辨识风险,夯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基础;通过标准化体系规范运行,促进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通过风险管控消除隐患;通过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改进风险管控内容和方法,降低或消除事故发生风险。

(五)诚信管理,差异执法

地方政府应把建立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纳入生产经营单位社会诚信管理政.和府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根据诚信级别实施差异执法,对拒不制定双重预防体系管理制度,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降低单位及其有关负责人安全生产诚信等级或者列入失信者名单,通报有关部门并定期向社会公告,实施联合惩戒。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常态化开展专项执法,对消极应付、工作落后的通报批评、责令整改,确保双重预防工作取得成效。

八、体系文件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应具备以下体系文件:

(一)建立各类风险清单、管控责任清单和风险数据库;

(二)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三)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措施;

(四)设置重大风险公告栏和警示标志;

(五)制作岗位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和岗位风险明白卡;

(六)绘制企业安全风险四色空间分布图;

(七)绘制企业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

(八)建立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和管理制度;

(九)建立隐患排查清单、岗位责任清单和隐患数据库;

(十)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

(十一)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与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对接。

九、构建流程

双重预防体系构建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人员培训,确认风险点、划分风险单元、风险(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编制风险隐患清单、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和隐患排查治理措施、确定风险管控层级、治理事故隐患、实现闭环管理、持续改进提升等(工作流程详见附录A)。

(一)机构职责

1、机构设置

(1)企业应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专门或合署成立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业务工作机构,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机构的主要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均为领导机构的成员;工作机构一般由企业内部专设的安全管理部门牵头,其他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企业应以正式文件形式明确规定机构和每个成员的工作职责。

(2)安全管理部门应牵头培训企业内部中层各部门、各单位、各分厂、车间(区队)主要负责人,使其熟练掌握双重预防体系的业务知识。企业中层管理负责人应当分专业、分层次、分岗位、分工种对本单位、本部门全体员工进行多种多样的培训考核,组织全员开展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并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3)原则上企业应自主完成本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但在自身技术力量或人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可聘请专家协助开展。

2、制度建设

(1)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开展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法及工具等,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明确管控层级、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等。

(2)企业应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程序、方法和工具,明确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频次及治理验收要求等。

(3)企业应将双重预防体系纳入安全绩效考核指标,并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履职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考核。

3、明确责任

(1)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全面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并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各分管负责人负责各自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

(3)各级管理人员负责负责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双预防体系建设和运行。

4、全员参与

企业应为全员参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创造条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组织员工参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工作。

5、经费保障

企业应保障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经费投入,按照有关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建立使用台账。

(二)教育培训

1、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1)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与能力。

(2)每年对安全管理技术人员至少组织一次风险管理、辨识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知识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岗位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职责的知识与能力。

2、从业人员

(1)开展职工全员安全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双重预防的基本知识、年度和专项辨识评估结果、与本岗位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通过培训使从业人员熟悉有关法规、标准和制度的要求,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和技能。

(2)企业应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投入生产使用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确保其具备相应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常识,提高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能力。

3、外来人员

企业应对进入企业从事服务和作业活动的相关方以及检查、参观、学习等外来人员进行风险宣讲告知,并保存记录。宣讲告知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安全规定、作业安全要求、作业活动可能接触到的风险、应急知识等。

十、风险辨识管控

(一)风险辨识

1、资料收集

开展风险辨识(危险源辨识)前应准备以下基础资料:

(1)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章、规程;

(2)安全管理方面,如: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责任制、应急预案、各类作业票证等。

(3)原辅材料、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废物的理化特性;

(4)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图、工艺布置图、疏散逃生图、等相关图纸;

(5)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水文地质、气象条件、相邻单位);

(6)、详细的工艺、装置设备说明书和流程图;

(7)相关工艺、设施的安全分析(评估、评价)报告;

(8)所有设施设备清单及其布置;

(9)设备试运行方案、操作规程、维修措施及应急预案;

(10)设备运行、检修、试验措施及故障记录;

(11)本企业及同行业事故案例;

(12)相关风险管理资料。

2、确定划分风险点(风险单元)的基本原则

风险点主要分为静态风险点和动态风险点。

(1)设备、设施、部位、区域、场所等静态风险点的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点、线、面结合,根据生产经营场所(单位),生产系统、重点岗位(作业地点)、关键设备、操作规程等划分风险点;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

(2)操作及作业活动等动态风险点的划分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以及紧急状态下的操作及作业活动。如:动火、高某某、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3、确定风险等级判定准则

企业应结合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提供

事故后的影响



风险矩阵法

风险等级

设备管理及人员管理

半定量

不能

提供

提供

提供



作业活动风险评估法

风险等级

作业活动

半定量

提供

提供

提供

提供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风险等级

作业活动

半定量

不能

提供

提供

提供



人员可靠性分析方法

人员失误

人员行为

定量

提供

提供

不能

不能



危险度评价法

风险等级

装置单元和设备

定量

不能

不能

不能

提供



道***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毒性及系统整体风险等级

化工类工艺过程

定量

不能

不能

提供

提供



ICI 公司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法

火灾爆炸、毒性及系统整体风险等级

化工类工艺过程

定量

不能

不能

提供

提供



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火灾爆炸、毒性及系统整体风险等级

化工类工艺过程

定量

不能

不能

提供

提供



事故后果模拟分析方法

事故后果

区域及设施

定量

不能

提供

提供

提供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该文档为免费文档,内容和预览一致,预览是什么样的内容就是什么样的。

以上为《关于印发《XX省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隐患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的通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