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心理初探之宗教——读《宗教经验种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心理初探之宗教
——读《宗教经验种种》
能动2003 ***8036 金某某
《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本心理学书籍,用作者的话说是实用主义的宗教神秘主义心理学。如果按照精神判断(论对错)来讲,亲宗教和反宗教双方会带着屁股吵个不停。我想还是抛开对错,保持空杯心态,跟着作者看看其心理学存在判断(论有无)的解释。算是姑妄听之吧。 作者和韦伯想讨论的方面不同。韦伯讨论的是宗教精神随着时间传递后对着民族的影响。作者想研究的并不是代代相传的教条化经验。而是用心理学溯源的方法,想找的是开创宗教者的原创经验。这些经验为一大堆暗示的情感和模仿的行为树立模范。只能在宗教对其而言不是沉闷的习惯而是像猛烈热火的人身上找到。就拿韦伯所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载体新教教派中的贵格会来举例子。不可否认,贵格会的创始人有着过人的力量,这种也被贵格会教徒所继承,但这个人的日记表明他神经失调——有着幻视、幻听、和呓语。 这就带来了本书第一个前提,宗教经验是普通经验的错乱。与其说是神秘经验,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消化不良。某种情绪在偏激化下压倒了另一种情绪。这也就解释了儒教一直没有拜神的做法,因为儒教一直讲究的是四平八稳的“度”。就算王阳明之类通过吐纳领悟了神秘经验,在“礼”的制约下也没有得到传承。但是藉由神秘经验带来的超强行动力足以帮他开宗立派。这股超强行动力来自某种强迫症。在强迫症的驱使下,想法很容易立刻变成信仰与行动;当获得一个新观念时,除非宣扬了这个观念,或是以某种方式将它“发泄”出来,否则就无法安宁。一般人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会对自己说:“对这件事,我该怎么思考呢?”但如果是一个“怪人”,他就会说:“对这件事,我应该做什么呢?” “许多人都希望做好事,但只有很少人愿意费力去做促使好事完成,更少人会愿意牺牲任何事来支持好事。“总有人应该做这件事,可是为什么要我做?”软弱的人不断回应的话语。“总有人应该做这件事,所以为什么不让我来做?”这是诚挚为人服务,并急切地面对危险人物的人的呐喊。这两句话之间,隔着好几个世纪的道德进化。”出自安妮贝赞特的自传。就像行动力和强迫症的关系那样,作者认为其实不存在所谓独特的宗教情感。宗教的爱只是人类将其自身爱的情绪导向一个宗教对象的结果;宗教的恐惧是面对例外如神圣的报应这样的想法时,所引发的一般对交易的惧怕,也就是人类的一种平常的战栗;宗教的敬畏感是当我们在黄昏的森林中或是山中的峡谷时,所有相同的生理悸动,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会想到自身与超自然界的关系。同样的,其他种种情怀也会在宗教人士的生活中发挥作用。 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这些精神失调者会在世间大行其道呢?因为检验宗教方法,经验主义者的标准是整体效能(比如佛陀反对溯源的那个中箭的人的例子),任何宗教都很难分清动机是来自上帝还是撒旦,只能由结果论证,比如新教徒做的那样——由财富与恩宠互为验证。 接着,佛陀讲了这样一个譬喻:“就像有人身中毒箭,极感痛苦,他的亲人眷属深怀怜爱,赶紧为他寻找箭医,治疗箭伤。然而,这个中箭者却认为:不能急着拔箭疗毒,我应该首先弄清:要请的箭医姓甚名谁?高矮胖瘦如何?肤色是黑是白抑或不黑不白?出身于何等种姓家庭?是婆罗门、刹利还是贱种?其籍贯属东还是在南、在西、在北?那把射我的弓是用桑木、柘木抑或牛角制成的?弓弦是牛筋还是鹿筋抑或丝制?弓的颜色是黑是白?是赤是黄?箭杆是竹制还是木制?箭羽是雕鹫翎还是鹤羽、鸡毛?箭头的形状像矛还是像刀?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年前比起来天差地别。 每个人生活的可能性都有高点与低点的限制。如果头部被洪水淹没,洪水的绝对高度就不太重要;当我们达到自己的最高限度,并生活于能量的最高核心时,我们就可以说自己得救了,而不用管别人的核心比自己高某某。一个卑微的人的得救对他而言总是伟大的得救,而且是一个最伟大的事实。谁知道这些精神贫乏的泛泛之辈如果从来没有领受这些卑微的恩宠,他们的生活会糟糕到什么程度呢?最后这段话分享给大家,这个道理其实很对。我是见过很多婆罗门去嘲笑鄙视用得到APP知识付费的人。然而每个人的标尺不同,你觉得粗鄙的道理对他人可能是新世界的路标。又何必总是说:“何不食肉糜”呢?哪个人不是从读通俗小说开启阅读之路。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心理初探之宗教——读《宗教经验种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