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攻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
做事的能力 ,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0,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 (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 ,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白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8. 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成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政党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杈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治理是以}终沃刃蛭勘辏怨彩挛裎韵蟮淖酆闲缘恼涡卸?/p>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的有效地参与公共lz策过程 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问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杈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子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l良捌涠酝持稳XXXXX囊螅屑苹⒂胁街璧亟姓翁逑档恼鹘谡喂叵担怨毯屯晟普瓮持蔚墓獭?/p>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 ,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 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问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 ,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二、简答题
1、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哟哪些?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 ,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杈力政治观。(4)人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儒,法,道,墨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 0礼治0和“德治0 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 ,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 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 政治权力具有那些特性?
答: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特性:(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常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
5、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答:(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河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杈上。
6、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答:(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完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闸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 ,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7、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政府是立法、行政和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总称。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1)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其赖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所规定的,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2 )公共性。国家本质上是一种阶级的统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往往不得不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而政府就是实现这种表面上公共性的基本形式;(3)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性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 )有机组织性。尽管现代政府都形成了严格的职能分 工和权力划分,但是就政府机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言,则构成了严密的有机整体。(5 )特定的职能规定性。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
8、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充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1)人民主杈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 “最后权力0,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白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
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白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法制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 ,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杈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10、政府组织机构的特性
答:1.阶级性 2,实体性,了 严密组织性 4 特定的职能性、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议行合一原则.
(1)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2)分权制衡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原则(3)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11、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利体系的民主化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0的社会载体;(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2、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什么?
答:(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4)工具性功能(5 )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13、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答:(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 ,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14、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有哪几种?
答对任何一个政治体系来说,要取得生存就必须取得合法性。大致来说,实现政治合法性存在如下几种途径:(1)建立政治共识。(2)宪政建设(3)提高政治体系的效率
15、善治的精神是什么?
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亡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学者们对善治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每个学者的概括又不尽一致。但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1)契约观念。第一,自愿。第二,一致同意。第三,责任性。第四,公开性或者说透明性。2)效率精神
1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它对效率的强调则不局限于管理效率,同时还关注制度本身的效率。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管理效率、第二,制度效率。第三,回应性。
17、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昔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问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8、政治参与的作用是什么?
答:(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 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 实现社会公平 ,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9、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是什么?
答:(1) 普遍选举原则,普遍选举是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
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2) 平等选举原则,平等选举是指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 ,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政治特权。(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原则(4)秘密投票原则 ,秘密投票是指选举时投票人不在选票上署名,填写的选票不向他人公开,并亲自将选票投入票箱。
20、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 ,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 人 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 ,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 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21、社会监督的途径和方式
答:(1)公民监督,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人”对“社会公仆0的直接监督。(2)社会团体监督,这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对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社会团体通过选举、请愿、对话、示威、舆论宣传等形式,构成了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监督。(3)舆论监督,这是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 ,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22、政治文化的功能(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2 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
23、保守主义的基本思想要素有哪些?
答:(1)传统观(2)实用主义(了)人性论(4)社会有机论(5)等级观念(6)权威观念(7)财产观念
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答:(1)全球化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2 )全球化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4)全球化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双重影
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主体 ,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 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3)政治改革以和平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
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限度。
26、政治制度化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
答:(1)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是整合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团体的重要阶段。它要求:(a)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b)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2)政治管理的制度化,政治管理是将已经转化为政治决策的政治要求和利益实施和贯彻的过程。政治管理的制度化要求:(a)政府职能结构的合理化;(6)行政执行的程序化;(C)反馈监督机制的制度化。
27、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2)自由原则(3) 平等原则(4)宽容和理性精神。
28、宽容和理性精神体现在政治上包含那些内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17、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答:(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 ,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 “正统”,而把其他特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 “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到服”的“自然状态0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0 的地方 ,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