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都是“粗心”惹得祸 ——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都是“粗心”惹得祸
——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研究
镇海区中心学校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最最“心痛”的一件事就是学生在做作业或是考试时,因为“粗心”而失分。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总之,明明会做的题目,就是因为“粗心大意”,而把题目给做错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粗心大意”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认为:粗心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指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考虑不周到,疏忽了题中的个别细节,造成不必要的失误,从而发挥不出自己原有的水平,它是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粗心”似乎就是学生的“通病”,而且患病的范围广,频率高。他们常因为自己不该失掉的分数而气得捶胸顿足。其中不乏那些数学尖子生。由此看来学好数学光靠一颗聪明的脑袋是不够的,还得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因此教导学生正确对待作业中出现的粗心,对孩子们踢开这颗“绊脚石”很有帮助,还能做到有的放矢的进行自我检查、引起重视,从而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学生常见的“粗心”分析
数字上的失误
以下几种情况较为典型,如:把13.52当成13.25,把16.3+4.6当成6.3+4.6之类。
显而易见的是,这些粗心最终的原因在于做题目时过于仓促,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将题目从头到尾地看仔细,他们只是一味地想早点完成作业而因此不顾一切对与错,只是盲目地为了交差。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种失误也经常出现在那些平时成绩拔尖而且又是同学们公认的“数学天才”身上。为什么这些班中的数学特长生们会在这些题中失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那些“特殊性”所带来的。遗憾的是这些孩子正因为“好”就想炫耀自己的能力,拼命的在及短的时间内完成数学作业,哪知聪明反被聪明误,“天才”变成了“蠢材”,连数字都看错还想做对题?所以我们常以为粗心只会光顾个别基础差的学生的想法是不科学的,它不会因为基础知识的扎实而消失,他是每一个人都可能犯的毛病。所以千万不能忽视身边的这些小错误。
2、偶然性的失误
如:上下行数字看错、忘了点上小数点、数错小数点等等。之所以称之为偶然性,
是因为这类错误出现的情况不多,很个别。它和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时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常常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每一次活动之后(如春、秋游,运动会之类的),孩子们的作业质量就会明显下降。如果一个孩子在做题的同时又注意其他的事情,那么他在这一刻粗心的可能性最大。我曾观察过一个学习成绩中上的孩子,那天他在课间做未完成的课堂作业。与此同时,一些他周围的同学都已经在玩“拍手”的游戏了,他对此也很感兴趣,其实早就已经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只不过迫于老师的威力(我说了作业做完的同学才可以下课 ),为了“交差”,他采用了“一心两用”的方法:当他做题时听到那边的同学一阵喝彩,就急忙抬起头看个究竟,如果没什么精彩就继续写作业。就这样边看边做。等他作业上交后,我马上对其进行批改,结果不出我所料,五道题竟错了3道,而且是最后3道,其中一题只完成了一半(后来他回忆说那时正好在“欣赏”同学的游戏,看了后忘了刚刚题目还没全部完成),还有一道,把上下行的数据相互颠倒,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因为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结果原本正确的答案却抄错了,多让人痛心!计算到最后一步就是验算,但是有大部分的孩子没有这种习惯。所以我常提醒他们,并以身作则来进行潜移默化,效果挺好的,许多学生从中受益非浅。总之要想让人永不出错很难,甚至不可能,但是我们不该放弃,争取将这些让人惋惜的过失降到最低。因此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长期保证计算正确的最好方法。
总之,学生的“粗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它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量克服“粗心”的毛病。我相信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是不能攻克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都是“粗心”惹得祸 ——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