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美学散步》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美学散步》读后感
如何定义美,怎样才算美?美的对象、美的内容、美的形式是什么?众人口中美是浮在表面的、虚无的、蛊惑人心的,但从《美学散步》中我发现了美的多样性,美也可以是儒雅的、本质的、深入人心的。从这篇文章中,宗白华先生以散步的形式,将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将他美学思想融入进他的美学研究中。
《美学散步》是宗某某先生倾尽一生的著作,这本书撇弃了系统的理论骨架,而是慢条斯理的为你讲述美学思想,仿佛一位老先生在娓娓道来一首诗般,层层递进为你描绘他所理解的美学世界。跟随着宗某某先生的步伐,穿过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在深处浅入的探讨中获得新的体悟,用切实的引证充分全面的帮助你了解其本质内涵。
生活处处皆有美,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捕捉到美好事物的眼睛和敏感细腻的内心。宗某某先生之所以能写出如此美的文章也是因为能够敏锐洞察他人内心。
宗白华说:“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但“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又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就是说,在中国美学者看来,“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没有美的心灵,就不能照亮世界万物的本真之美。所以说,美在人的心中。
美在人的心中,就是我们常引用的奥古斯特·罗丹说的“世界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世界中的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善于发现美的“眼”是由你的“心”指使的。在苏轼的《赤壁赋》中,面对山间风月,客想到的是英雄难永、个体渺小、理想难寻,于是悲情顿生,哀叹不已;而苏子则发现江流滔滔不绝,月亮盈亏不变,江山无尽,风月长存,“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声色俱美,他从无尽的自然万物中发现了美而自得其乐。这便是不同的心灵决定了你的眼能发现什么。“在艺术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
宗先生认为“美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所以,审美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情感的教育。
境界
《美学散步》中提出的“境界论”,可作为这部秘籍的内功心法。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宗白华先生指出人生有五层不同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又补充到介乎后二者中间,还有一层艺术境界,它能“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那如何达到这层艺术境界呢?既然我们称境界论为心法,核心就是要修心。
宗白华先生在《美向何处寻》中指出,要想发现美、进入艺术境界,首先需要“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也强调:“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这就是西方美学家提出的“心理距离说”。举个例子,据说当年军队组织观看《白毛女》时,有士兵开枪射击扮演黄世仁的演员。这就是因为这位士兵没有在心理上拉开距离,把艺术作品中的黄世仁和现世中压迫人民的地主混在了一起。我们不能苛责这位士兵,但是若想进入艺术境界,必须能够在心理上和万事万物保持一段距离,正如俗语所讲:“距离产生美”。
保持心理距离之后呢?之后就是要让感情“经过一番洗涤,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宗白华先生激赏《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因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的玄远之美、简淡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之美、人格之美,又能将这二者结合,澄怀味象,游心太玄,任情自然。这正是上文内功心法的具体实践。然而《世说新语》不仅记载了名士风流,还记载了名士的“俭啬”、“忿狷”、“惑溺”,如果我们认可《世说新语》是一部艺术作品,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如何澄怀味象,如何一往情深呢?我们还能用上述的心法作鉴赏吗?
宗白华先生的这本美学秘籍能帮我们很好地认知唯美的、浪漫的艺术作品,从而让人进入一种纯粹的、玄妙的艺术境界。但是生活是复杂的,艺术也是复杂的,纵使有秘籍为我们踏进美学领域引路,还需要自己的修行。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美学散步》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