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变法(主要人物 意义)

本文由用户“chasingwil”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26 14:47: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维新变法(主要人物 意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维新变法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康有为(1858年-1927年),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某某,即"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康有为的一生,当时与后世皆褒贬不一,颂之者称他是改革家,贬之者称其为保皇党。进一步来看,康有为试图结合儒家思想传统和西方立宪主义的努力虽然成为一幕“悲剧性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方法,移植和借鉴国外的法学经验,并兼顾该国国情的思路,却被后来的学者所继承。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曾经启迪和影响了后来的宪法理论,但是,其中却存在许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关于进行变法的重要主张,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改变当时清朝政府现状的理论思想,眼光之长远,至今为我们所沿用,因此纵观我国近现代史学家给予梁启超较高的评价。

谭嗣同、康某某、林某某、杨某某、杨某某、刘光第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是指戊戌政变时,经贻谷参奏,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某某、林某某、杨某某、杨某某、刘光第六人都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戊戌六君子是报效祖国,忠于皇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是民族之先驱,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这是他们的一次尝试。但是事实证明了此路不通,坚定了孙中山先生要用革和谐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再者他们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也有很大意义,促使更多人投身于救国救民。戊戌六君子为了中华民族的掘起与富强,此举实为富国图强中国近代之始祖,应大力宏扬。他们勇气可嘉,精神可贵,是值得赞扬的。

意义:

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1、从政治上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

3、从思想上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4、在推动历史进程方面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维新变法(主要人物 意义)》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