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心理分析》

本文由用户“wish4star”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3-07 15:35:43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一:拿破仑——被自信惯坏了的孩子

拿破仑是法国人的骄傲,也是法国历史的悲哀。他一生大小征战百余次,大多攻无不破,战无不胜。他曾说:"在我的字典当中是没有'不'字的。"可拿破仑一生的悲剧就在于此。

自信使拿破仑不断挑战命运

拿破仑从小就好强善斗。小孩子时,他时常揍比他大一岁的哥哥约瑟夫,却先到母亲那里去告状,使约瑟夫再受母亲的一顿训斥。由于拿破仑的好斗勇猛,他父亲在他10岁时将他送到军官学校学习。拿破仑初到军校时,备受歧视,他没有别的办法对待他们,只有与他们打架。他虽身才矮小,势单力薄,却从不屈服,最后打出了同学们对他的敬畏。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积极投入这场革命。1793年,面对王某某分子的疯狂反扑,拿破仑被派往参加围攻土伦的战役。在这当中,他巧用炮兵,身先士卒,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勇气。拿破仑由此不断受到提拔,并一再创造军事上的辉煌。他曾先后出征意大利和埃及,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战绩。拿破仑在早年生活中,相信自己胜过信上帝。在短短的五年内,他由一个默默无闻的炮兵上尉跃升为一个率领十数万大军的将领,靠的全是自己的战功,而不是任何人的提携。

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解散了共和国的督政府,把权力交给自己为首的三位临时执政。拿破仑对国内加强中央集权,修订法律,控制与论,扩充军备,并坚厉打击王某某分子和雅各实派;对外征战不断,扩张领土。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各国的王室。他们视法国大革命为洪水猛兽。1800年英、俄、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但拿破仑亲率两万兵马,出奇不意地翻越了法国与意大利交界的羊肠小道,一举击溃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驻军。同时,拿破仑又向沙皇保罗一世献殷勤,使他退出了反法同盟。奥地利的战败与沙俄的退出,使英国陷入孤立,最后不得不于1802年3月25日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承认拿破仑在欧洲占领的疆土。这一系列胜利使拿破仑在国内的声望升到了极点,他被推举为法XX共和国终身执政。

自信使拿破仑梦想统治世界

但拿破仑的梦想是成为法国的始皇,结果法国元老院又于1804年5月18日正式授于拿破仑"上承天佑共和国法律制定的法国人的皇帝"称号,并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盛典。当教皇庇护七世拿起皇冠准备戴在拿破仑头上时,他突然接过皇冠自己戴在头上,这一举动震惊了人。拿破仑胆敢在加冤时自戴皇冠,打破君权神授的传说。他到底什么时候知足?对这一点他自己也不清楚。用他的话来讲:"我不知道有什么极限,""只响往一个世界帝国,世界要求我来统治它。"

拿破仑的野心膨胀使他不满足于登上法国皇帝的宝座,他还不大肆瓜分欧洲领土,把自己的兄弟与近臣分封到这些地方去做国王、大公。到1810年,拿破仑不仅是法国的皇帝,又是意大利的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的仲裁人,西班牙,荷兰,那不勒斯王国,华沙大公国及其它附庸国的太上皇。而对于拿破仑的侵略行径,欧洲列强当然不会善罢干休。从1806年到1810年,共有三次反法同盟组成,随均告瓦解,但反抗总是不断。

1812年6月,拿破仑又率六十万大军征讨俄罗斯。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元帅对拿破仑大军采取了主动撤退,坚壁清野的策略,并在拿破仑逼进莫斯科时焚城三日。这使拿破仑陷入了空前的困境,结果拿破仑的60万大军在天寒地冻及俄国正规军与游击队不断骚扰下彻底瓦解了,他只率2万7千残兵败将退回巴黎。在归途中,他说了一句深刻的名言:"伟大和荒谬之间就差一步"。可惜拿破仑无限膨胀的自信早使他变成了一个荒谬的人物。

拿破仑征战俄罗斯大败而归,敲响了命运的丧钟。1813年春,俄、英、普、奥、瑞典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4年4月6日,在众叛亲离、大势的情况下,拿破仑终于签署了退位诏书,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之后一年,他虽潜回巴黎,再登皇位,与联军作战,但这只留下"滑铁卢"的败绩。之后他被遣送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度过他的余生。在那里,他在那里过了六年无聊至极的日子。据说还有人送了他一本中国的《孙子兵法》,看得他大为惊叹,悔憾没有早得到这本书。

拿破仑自恋人格的心理分析

拿破仑成也自信,败也自信。他一生的兴衰告诉人们:过分自信会导致自恋。而自恋可使人分不清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梦想意志可以战胜一切。拿破仑的自恋使他陷入盲目自信的泥潭,过高估计自我重要性及个人能力,贪焚得不知天高地厚。

拿破仑是一个被自信惯坏了的孩子。他不明白成功可以使人变得自信,也可以使人变得自负,而众望所归随时都可以变成众的放矢。所以,对于自己的屡屡得手,拿破仑没有危机意识,有的只是冲击意识。结果他战胜别人的次数越多,输给自我的机会就越大。

拿破仑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打了太多的胜仗了,这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战争赌徒。拿破仑虽曾建立过赫赫战功,可他在历史的最后记忆却是他的"滑铁卢"败绩。这都是因为他太自恋了!

拿破仑真正应该读的书不是《孙子兵法》,而是《道德经》。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二:恺撒——被自我陶醉毁灭的人

拿破仑曾说:“我一生只佩服凯撒,如果一个军官不知道凯撒,就不佩拿枪,更不佩拿指挥刀!但恺撒终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主要在于他太自我陶醉了。

多姿多彩的人生

朱某某,恺撒于公元前101年诞生在罗马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父亲曾出任过罗马大法官,叔父曾出任过罗马执政官,母亲则出自于另一个罗马执政官的家族。少年时期,恺撒就抱有远大的志向。他特别爱看亚历山大远征记,梦幻能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

19岁时,恺撒与贵族之女克妮莉亚订婚。当时罗马的权贵苏拉出于策略上的考虑,想提拔恺撒作为青年贵族的代表,故为他另准备了一桩婚事。但恺撒不顾他的利诱与威胁,坚持与克妮莉亚完婚,结果被迫出逃,连个人的财产和妻子的嫁妆都被没收。恺撒这种为维护个人信誉而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给他带来了相当的美誉。

20岁时,恺撒投身军旅,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戎马生涯。这不仅增长了他的军事才干,也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坚毅斗志。30岁时,恺撒退出军旅,投身政治。他以高贵的出身,英俊的外表,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巧言善辩的口才而很快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他还经常利用借来的金钱,大肆宴请对他有用的人,并很快赢得了慷慨大方的名声,这益增加了恺撒的自负感。

40岁,恺撒出任西班牙总督。在当时的罗马政坛,有两个著名人物,庞某某和克拉苏。他们为了各其利益勾心斗角,并争向拉拢恺撒以为己用。后来恺撒与庞某某和克拉苏达成秘密协议,规定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得单独执掌政权,而要三方协作。这样,恺撒正式跻身罗马政坛三雄之列。

42岁时,恺撒当选为执政官。任满后他出任高卢总督。在任内,他利用高卢各部落之间的矛盾与不和,积极进行分化拉拢,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活动,10年中征服了大半个高卢及附近一些地区,掠得了数不清的战利品和几十万的战俘,他把这些战利品源源不断地送往罗马,使元老院的贵族们大喜过望。而在元老院发来的一封又一封贺某某,恺撒对自我的陶醉也在膨胀,他已不再满足于跻身于“罗马三强”之列,他要向亚历山大大帝看齐。

恺撒48岁时,克拉苏对帕提亚作战,不料一败涂地,克拉苏本人也阵亡。由此,恺撒的对手仅剩庞某某一人了。公元前52年,庞某某的亲信迈罗杀害了深受平民拥护并同情恺撒的保民官克罗狄,引发平民和被释奴隶的暴动。元老院的贵族们惊恐万状,连忙任命庞某某为独一无二的执政官。庞某某上台后,一方面残酷镇压暴动,另一方面也打压恺撒的势力。

恺撒没有示弱,他亲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罗马。庞某某虽也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却对恺撒的神速进军估计不足,结果不得不带领着一把元老院的贵族们逃往希腊。就这样,恺撒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罗马。之后两年,恺撒又转战西班牙,希腊等地,剿灭庞某某的势力。恺撒在用兵中,很注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特别是在法萨卢战役中,恺撒的兵力虽只有23,000人,却能一举击溃54,000人的庞某某军团。庞某某兵败后逃亡埃及。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怕招惹是非即将庞某某杀死,把其人头献给恺撒。

至此,恺撒终于成了罗马的最高主宰。

自我陶醉的代价

56岁时,恺撒返回罗马,受到人们空前的欢迎。他被推举为终身保民官,并被冠以“祖国之父”的称号。恺撒集军、政、司法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恺撒成了一个空前大国的无冕之王。他的名字成了尊严和权力的象征,他的雕像出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他的亲信遍布帝国各级政府机构中,他的事迹被人们广泛地传诵着。恺撒从一个没落贵族一跃成为全罗马帝国最有权力的人物,功名已超过了他唯一的崇拜对象----亚历山大国王。他听惯了别人对他的颂扬之声,开始像帝王那样的发号施令。恺撒的自我陶醉达到了顶点!

可他不知道,就在他最陶醉的时刻,危险也正向他逼来。元老院的贵族们对他日益不满,暗中串联,阴谋刺杀恺撒,其中狄西摩斯.布鲁图还是恺撒最亲密的朋友。他们一致认为恺撒的存在已成为共和国的最大威胁,并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邀恺撒来元老院大厅议事,然后加以刺杀。恺撒没有死在对外征战中,也没有死在与两巨头的角斗中,而是死在一批朋友手中,这是他料所未及的。

恺撒自负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恺撒之死与其自负人格甚有关系。这突出表现为:待人轻信,自以为是,喜欢听恭维之辞,对伤害过自己的人过分宽容。恺撒在早年处事还十分谨慎,但随着他功业的不断扩大及地位的不断提高,他越来越丧失了对潜在敌人的警惕性而变得越来越自负。

由于他的自负,恺撒只要自己对人宽容,别人就一定会作出善意的回报。但他没有想到,在政治斗争中,宽恕并非环环相报。恺撒也太相信个人的魅力与感召力了。他以为凭借他当时的权势,没有人敢挑战他的统治。可他没有想到,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恺撒一生在对敌斗争绝少失算,这是他屈指可数的一次失算,可这次小小的失算却使他永久成为历史人物。恺撒太沉醉于自己的功名了,而这份自我陶醉使他放松了对政敌们的警惕。

恺撒从一个没落贵族荣升到罗马最高统帅,用了整整38年。可他从罗马最高统帅到被刺,用了不到一年。恺撒一生发表过无数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却是:“怎么,还有你,布鲁图。”

恺撒之死,给人留下太多太多的遐想了。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三:贝多芬——自我激励的奇迹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 管某某,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某某。12岁时经聂某某的推荐,到瓦尔物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云拜访音乐大师莫某某,受到热情的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某某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某某,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诧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业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是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信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延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台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09年10月,法军占领信也纳,趋炎附势的奥地种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的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祺。

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系列之四:林肯——乐观人格的典范

林肯是美国历史的一个迷:他出身贫贱,却成为美国历史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长像丑陋,却迷倒了千百万美国人;他因废除奴隶制而与南方作战,而他遇刺后南北双方都在悼念他。是什么力量使林肯享有这样的感召力?

林肯的传祺人生

1809年2月12日,林肯诞生在肯塔基州哈丁镇荒郊一间泥土小屋中。他5岁时就开始帮助家里做活,9岁时生母去世,15岁才开始读书。林肯上学时,读的书以圣经为主,用华盛顿与杰佛逊的字迹作为自己的练字模板,先后只接受了一年的正规教育,凭不断自学成才。

长大之后,林肯梦想成为一名律师。他自学法律的知识,细心观察律师的辩论。有时候法庭开会,林肯会徒步走上十五、二十哩的路程,去听律师的辩论。为增强他讲话时的感召力,他还去教堂观察牧师说话时的口气与姿势。并田间干活时对着空地操练演讲技巧,直至最后成为一个称职的律师。

林肯24岁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安妮。拉特利奇的女孩。她是林肯一生中唯一爱过的姑娘。可惜她后来得了斑疹伤寒,临死前还呼着林肯的名字。林肯为安妮的死悲痛万分,几欲自杀。这也使林肯开始情绪抑郁,并与此苦斗了三十余年!林肯31岁时,与出身名门的玛丽。托德结婚。玛丽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总统夫人。但在婚姻生活中,玛丽总是在挑林肯的毛病,斥责他的不是,搞得林肯情绪很压抑,可玛丽却帮助林肯当选了美国总统。对此,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卡耐基曾某某:“如果林肯当初娶了安妮为妻,他会十分幸福的,但他不会成为 美国总统的:而林肯娶了玛丽为妻,虽婚姻很不愉快,却成为了美国总统。”

朋友,如果你是林肯,你会选择哪条命运?

林肯从1834年竞选公职以来,输掉了每次重大的竞选。特别是1854年与1858年竞选伊利诺期州参议员时,都是以相当近的比差输给自己的竞选对手。1860年林肯转而竞争美国共和党总统提名,结果获胜,并在同年11月当选美国总统。有趣的是,林肯的反奴隶制立场受到他父亲的全部亲戚,他母系和太太家系大多数人的反对。而南北战争爆发之后,他的大小舅子们全在南军服役。

林肯就任总统期间,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付南军的反叛,结果北军在战场中一再失手,直到后来林肯提拔格兰特将军才迫使南军彻底投降。四年的内战终于结束,奴隶制也被正式废除。然而,就在林肯可以松一口气时,他却在福特剧院观看演出时被人刺杀,时年56岁。

林肯的一生是在接踵不断的磨难中度过的。挫折是他的生活的主旋律,抑郁是他个人的大敌。但他还是挺过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肯的可爱之处

林肯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他从来不遮掩自己,当有人笑话他的父亲曾是个鞋匠,林肯笑笑说:“不错,我父亲是个鞋匠,但我希望我治国能像我父亲做鞋那样地娴熟高超。”林肯善于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他被人最常引用名言是:“你可以在任何时候愚弄某些人,也可以有时愚弄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总是愚弄所有的人。”

林肯虽生活坎坷,饱经挫折,却仍乐观地等待明天。纵观林肯的一生,他欢乐的时刻要远远少于悲痛与烦恼的时分,但他还在坚持不懈地拚搏。这一点就连他的对手都对手都对他敬佩不已。斯蒂芬,道格拉斯这个两次击败过林肯的竞选对手在评价老对手时说:“他是他党内强有力的人物,才智超群,阅历丰富;因为他那副滑稽可笑和说笑话不动声色的模样,他是西部最优秀的竞选演说家。”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也曾言:“林肯是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尽管他们的政见不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宣泄,也是其反叛人格的升华表现。

但曹雪芹的反叛心理的宣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宣泄,它不满足于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而是在追逐一种永恒的真理思考,它不是在解潮自我,而更多的是在解嘲整个社会。它向人们展示,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失意,人们可以通过写作而变得坚强和永恒。它还向人们展示,就是在人生最压抑和最丑陋的时刻当中,也会有最美丽和最可贵的事物可出现。

所以,曹雪芹的反叛心理不同于一般青少年的反叛心理,它不是去简单地挑战权威,或是以表现自我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它是以最深刻而又最含蓄的写作和思考来唤起人们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在这层意义上讲,曹雪芹的反叛人格实在是他经年生活磨练的积累,也是人生智能的结晶。

曹雪芹本可成为第五代XX织造,过一辈悠闲自在的日子,但他却在贫困落魄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可贵的是,他没有白白度过这段艰辛的日子,而是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这真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佛乱其所为,所以刻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曹雪芹可以休矣,因为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而后人对他的极度推崇也使他的反叛心理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20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
  2.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3. 致全体中小学生和家长的一封信
  4. 医疗器械现场检查原则
  5. XX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实施办法
  6. 五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以上为《《中外名人心理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