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精品解析:**_*官某某-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官某某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高一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及姓名,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考生必须把所有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选项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选项框,不要填涂和勾划无关选项。其他试题用黑色碳素笔作答,答案不要超出给定的答题框。
4.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方法和要求答题,不按要求答题所造成的后果由本人自负。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某某(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阉割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所谓回归文学本体,就是说,文学从政治理性的漩涡中、从僵硬的政治化、概念化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坚守它的审美特性,表现出作家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和心灵体验。在今天,则意味着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扭曲,保持作家内在的文化与理性的支撑,固守自身的精神追求。
在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中,在那些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深层,总是蕴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凝聚着作家的哲学思考,体现着他们对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切。当屈原在《远游》中长叹:“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时,当陈子昂登幽州台感慨悲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我们都会从这些人生的悲凉叩问中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超越性。这就是艺术的形而上学。可以说,伟大的作家与平庸的写手的根本分野,就在于是否具备洞察力、穿透力和足够深刻的悟性。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以外,我觉得,再没有比拥有一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的了。这是回归文学本体,抵达人性深处的一个前提条件。散文作家尤其需要心态的自由、自在、自如、自然,需要具备审美的独立意识,在随机的发挥中有意无意地超越世俗的固定眼光,进入艺术创造的境界。可是,现代许多人终日处于困惑、焦虑、惊惧之中,与物打交道时产生烦心,而与人周旋又心生麻烦;还有一些人处于匆忙状态、浮躁之中,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边走边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不复有悠闲的沉思,愈来愈没有真正的内心生活。而古代的庄子,把追求内心自由看得高于一切。这种超越现实,而求得精神世界的自由,带有明显的心理体验的特征。因为个体生命一旦摆脱外物的桎梏,确立了审美心境,就能在精神世界中相对地体悟到自由的人的生命存在,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心理体验。
另外,对于已经有了一定影响的作家来说,我觉得他写多写少并不十分重要,关键在于如何突破自我,实现新的超越。甚至有的大家,由于未能做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结果只好一再地重复自己,实际上是每况愈下。我觉得成功的作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举成名,后来便一成不变,是静态发展的;还有一种是螺旋式攀升,生生不息,始终处于动态之中,有一种流动之感,飞扬之势。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后一种作家和作品,因为他们总是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总是呈现新的面貌。
(选自《王充闾: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政治阉割了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回归文学本体,文学要与政治完全割裂。
B. 伟大的文学作品必然蕴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体现着作家对人类、对世界的终极关切。
C.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比拥有一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的了,这是回归文学本体的一个前提条件。
D. 有了一定影响的作家,不一定要写很多作品,关键在于如何突破自我,实现新的超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回归文学本体”这个概念的含义及现实意义。
B. 将伟大的作家与平庸的写手作对比,是为了论证好的文学创作需要有超越性的感觉与体验。
C. 庄子认为个体生命一旦摆脱外物的桎梏,确立了审美心境,就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D. 文章从超越性生命体验、自在的心态、不懈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学创作与生命体验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今天,摆脱商业时代物质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性的扭曲,作家就能表现出富有个性特征的真性情和心灵体验,写出好作品。
B.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借助主人公之口发问:“生存还是毁灭”时,我们能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超越性。
C. 现代有些人总是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表,边走边思考,吃饭时眼睛盯着商业新闻,是没有超拔自在的心态的表现。
D. 有的作家一举成名后,一再地重复自己,实际上写作情况是每况愈下的,是静态发展的。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文学要与政治完全割裂”错误,文中说“文学从政治理性的漩涡中、从僵硬的政治化、概念化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并非割裂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B项,“必然蕴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说法绝对,文中“总是蕴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不是“必然”。
C项,“没有比拥有一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的了”理解错误,原文“除了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以外,我觉得,再没有比拥有一副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的了”,所以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比超拔而自在的心态更重要。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就能获得生命的自由”错误,原文“就能在精神世界中相对地体悟到自由的人的生命存在”说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项,强加因果,“摆脱人性的扭曲”和“作家表现出真性情”“写出好作品”并无因果关系。
【点睛】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那幅“银某某”羊皮画
毕淑敏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有一座魔鬼城。它是雅丹(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陡峭的丘陵)地貌形成的沟壑,被飓风的利刃和雨水的指甲还有岁月的剪刀雕刻镂空,塑就了千奇百怪的城骸和猛兽的残肢。最近它被正式辟为地质公园,引来零散游客。
有一处地貌类似“无敌舰队”,无数高大的雅丹层岩,昂首挺胸,好像被天庭的巨鞭抽打着,中规中矩地朝着一个方向航行,虽悄无声息,但一往直前。每一座舰艇都似五层楼一般雄伟,朋友们隐入其中玩耍照相。工作人员一个劲儿叮咛,万万不可走远误入深处,此地渺无人烟,距彭加木和余纯顺的遇难地只有几十公里。
我因脚踝扭伤,无法走进波涛起伏的沙砾,只有坐在一旁看着瀚海发呆。忽然背后有幽灵般的声音响起:客人,买一幅羊皮画吧,它会带给你好运。猛回头,见一老媪披着黄色的袍子悄然移近我,枯瘦的手爪挥舞着一卷画轴。
我吓了一跳,觉得这老太简直就像是魔鬼城的常住人口,揉眼看不远处的越野车和天上的昏黄太阳俱在,胆子才壮了一些,问,你的羊皮画上都画了些什么?
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它能保佑你。老女人说着,打开了她的包袱。羊皮画卷在一起,散发着令人昏昏欲睡的气味。我一幅幅展开来看,每幅有脸盆底大小,四周缀满了憔悴的草珠子,用细而韧的羊肠线编织成网状,古朴中透着不可捉摸的空灵。画上多半写着各类经文,绘着炫彩的符咒,完全看不懂。有一幅很特别,周缘挂着木质流苏,沉甸甸地拉直了薄薄的羊皮,使画上的图案像少女的面颊平展而悦目。羊皮画分两面,一面染作宝蓝色,一个长相如史前岩画上走下来的小人儿,手舞足蹈,快乐得几乎摔了跟头。另一面是不均匀的漆黑底子,仿佛百年老灶的坑灰胡乱涂抹而成,其上用某种矿物粉,描了三个歪歪斜斜的汉字——银某某。
我拿在手中,翻来覆去地看,不解,问,什么意思?
老人的目光在稀疏的睫毛下浑不见底,好似注满沙粉的小潭,说,银子,你懂吧,就是钱。它能保佑你有钱。
看看同伴归来还早,我就同老人聊起来,说,银子是个好东西啊,在城里,有了银子就有了一切,可以有水,有大房子,有汽车……
一股沙漠上的焚风刮来,下唇顿时就崩开了口子。我吐掉牙上的土末说,还可以买到空调和游泳池……想想老人可能永远也不知道什么叫游泳,就闭了嘴。
老人在风沙中一动不动,说,银子就是银子,银子不是所有的东西。如果银子是一切,羊皮上就不会写着再送你“福”了。银子和福是两样东西,你可以有银子,但是你没有福。福是另外的赐予。
我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呢?我没有银子,可是我有福。
老人好似一尊沙漠中的石像,说,行的。你没有银子,可是你能有福。
我说,不见得吧?如果真是那样,就该写着福与银了,而不是现在的顺序。
老人并不恼,说,细细看,看它的四周是什么?
我这才注意到羊皮画周边的木流苏,并非普通的纹饰,而是一把又一把的吃饭勺子。它们由树根雕成,平浅单薄,要是用来舀汤,可真要费不少功夫。
老人说,福的根是要有饭吃,要是没有饭吃,人就成了干尸。干尸你懂吧?
我不住点头。干尸,当然懂,在魔鬼城,人和干尸只有一步之遥。
老人继续说,有了吃,人就有了福底子。有银子比有福容易,有人有了银子,可是没有福。有福是最难的。你要先有了吃饭的勺子,再有了锦上添花的银子,然后,你还要去找福。银子永远不能骑在福上头。
我从老人手中买下了“银某某”的羊皮画,目送她淡黄色的袍子消失在魔鬼城“无敌舰队”的旗舰之后。若不是羊皮画玄妙的气味直冲鼻根,我非得认定方才的情形是海市蜃楼。
直到今天,我还不时拿出这幅羊皮画抚摸端详。每一次,都会有金米样的沙粒掉出,又会被我精心地填回羊皮的皱褶。心中始终存有疑问,这画是谁的工笔?那老人吗?她如何会写汉字?她躲在魔鬼城,飘然而出,瞬忽而遁,就是为了向被城市腌得两眼发黑的我们展示这古老的箴言吗?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作者在一次到“魔鬼城”旅游的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雅丹地貌的神奇,并意外地邂逅了一位卖羊皮画的老媪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B. 作者描写老媪手里的一幅幅羊皮画时,既谈了自己的主观感受,也对羊皮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客观描写,重点描绘了一幅“银某某”羊皮画的两面,为下文作者和老媪的对话做了铺垫。
C. 本文语言平实自然,主题含蓄,让读者领略了沙漠风光的奇特,领略了沙漠中居民的质朴,领略了地域文化的厚重。
D. 老人关于“银”与“福”的叙述,不仅散发着神秘和古朴的味道,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也给现代人诸多的人生启示。
5. 文章开头两段对“魔鬼城”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从全文看,那幅“银某某”羊皮画究竟给作者展示了什么古老箴言?请联系现实,谈谈作者和老媪谈话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4. A 5. 内容上:写出了“魔鬼城”的苍凉与地理环境的恶劣,营造(渲染) 出一种古老神秘的氛围。(结构上:为下文写老媪飘然而出及其形象特点做铺垫。
6. (1)展示的箴言:①“银”指物质(金钱),“福”指精神(幸福、快乐),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并不决定生活的幸福与快乐。②金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并不能代替幸福。
(2)启示:①珍爱生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②追求金钱、名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金钱比较容易得到,但幸福却要靠心灵去寻找。
【解析】【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深刻地体会到雅丹地貌的神奇”错,“我”因为脚伤并未进去游玩;“情节跌宕起伏”错,情节简单,就是描写遇到一个老女人,买了一幅羊皮画,得到了一些人生感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头部分环境描写段落的作用。答题模式为:概括段某某+结构作用+表达效果。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常见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内容上:描写“魔鬼城”,特点为“此地渺无人烟,距彭加木和余纯顺的遇难地只有几十公里”,归纳为苍茫荒凉,“沟壑,被飓风的利刃和雨水的指甲还有岁月的剪刀雕刻镂空,塑就了千奇百怪的城骸和猛兽的残肢”整合为恶劣的地理环境,渲染神秘气氛营造古老的氛围。
结构上:为下文老媪飘然而出做铺垫,突出神秘莫测的形象特点。
表达效果上:“被飓风的利刃和雨水的指甲还有岁月的剪刀雕刻镂空”“塑就了千奇百怪的城骸和猛兽的残肢”“有一处地貌类似‘无敌舰队’,无数高大的雅丹层岩,昂首挺胸,好像被天庭的巨鞭抽打着,中规中矩地朝着一个方向航行,虽悄无声息,但一往直前。每一座舰艇都似五层楼一般雄伟”。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语句意蕴的能力。要紧扣主旨,仔细斟酌,要探究的句子,往往同时是情感的集结句或含有哲理的语句,这类句子,往往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要想正确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必须要对文章的主旨有比较深刻、透彻和全面的了解。本题为探究题,具有开放性,回答时要从“银”与“福”,即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入手,联系实际,谈谈读者与老媪谈话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文中两人的谈话内容涉及生命、活着、名利、金钱、幸福等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活着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等问题。本题围绕文章的主旨,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银”指物欲,金钱;“福”指幸福、快乐等精神方面;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但并不决定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活着是幸福的提前,懂得生活才能拥有幸福。
(2)金钱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但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并不能代替幸福。(3)活着比金钱更重要。热爱生命,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追求金钱、名利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金钱比较容易得到,但幸福却要靠心灵去寻找。(答题时要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入手,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解答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型,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戴望舒的传祺人生
1923年秋,18岁的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两年后,进入法国教会在上海办的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法国神甫教的是雨果、拉马丁、缪塞等浪漫派的经典作品,但戴望舒有更强烈的追新倾向,喜好果尔蒙、耶麦等后期象征派的作品。他后来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得最好的现代诗人之一,与他的这段学习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最早的译诗就是在震旦读书期间,将雨果的《良心》译成中文。
1928年8月,他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叶圣陶的极力举荐,戴望舒一夜成名,并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
戴望舒靠《雨巷》成名,但他在诗坛的领袖地位则是《现代》杂志造就的,或者说是主编施某某的张扬与推动所致。在这个杂志里,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的译作。
1929年4月,戴望舒编定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由他自己主持的水沫书店印行。这是他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这些诗从闻一多、徐志摩那儿获取的主要是外在韵律和格式,而从英法诗歌那儿汲取的主要是“忧郁的情调”。他早年诗歌形式上的传统倾向还表现在段式上,如多用四行段,其次是三行段。
1932年10月,戴望舒搭乘邮船前往法国。到巴黎后,他一面在巴黎大学旁听,一面在一所语言学校学西班牙语。但他似乎对学位没多少兴趣,甚至没有读书计划。他在法国忙于写、译,很少去教室听课,几乎用全部时间在搞翻译,这跟他我行我素的诗人性格有很大关系。第二年8月,戴望舒从里昂乘火车去西班牙旅行。他除了游历,大部分时间是上图书馆、逛书店和书市。他购买了不少西班牙语的书籍,光是《堂·吉某某》就买了好几个版本。他一直将翻译《堂·吉某某》当作自己一生最大的心愿,回国后经胡适的介绍,中英文化教育基金会曾约其由原文直接翻译这部巨著。据施某某说:“这个翻译工作是做完的,但因为译稿按月寄去北京,经过战争,全稿至今不知下落。”《香港文学》1990年第7期登载过的戴望舒译稿《吉某某爷传》。不管怎么样,中国读者没能看到戴望舒的全译本,这是极为可惜的。旅游期间,他又参加了西班牙进步群众的反法西斯游行。西班牙警方通知了法国警方,于是学校将他开除,并遣送回国了。
1935年10月,由戴望舒主编,脉望社出版的《现代诗风》问世。施某某、戴望舒、杜衡三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号称“文坛三剑客”。由于作者的知名度和作品的质量,第一期《现代诗风》1000册很快就卖完了。可是戴望舒没有趁着这股热劲继续编第二期,他有了新的构想,要和“北方诗派”携手合作,出《新诗》月刊了。三十年代初的诗歌界存在着南北对峙问题,北方诗派包括“新月派”和“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有卞某某、何其芳、林某某、曹某某等。南北之分并不只是地域不同,而是由作品的“精神”来加以区别的。戴望舒弃《现代诗风》而创《新诗》,就是想要实现他那“南北大团结”的构想。当时新月派首要人物徐志摩飞机失事亡故,朱湘跳江某某,领头的卞某某欲打破与现代派对立的局面,与南方诗人颇为友好,时常联络。也许戴望舒正是看准了这种趋势,加紧操作,创办《新诗》,便是他促使南北诗派联合的具体表现。1936年10月,《新诗》创刊号诞生。这是戴望舒为中国诗歌所做的最大的一件事,他为之花费了巨大心血。《新诗》1937年7月停刊,一共出了10期。在《新诗》上发表作品和译品的有八九十人,“新月”、“后新月”、“现代”济济一堂。
(选自《戴望舒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成为那个时代把中国古典诗艺跟西方最新诗艺结合得最好的现代诗人之一,与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某某,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精品解析:**_*官某某-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