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历史期末卷02(含答案解析)

本文由用户“wxd85223”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31 19:05:53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一历史历史期末卷02(含答案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 02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2.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九卿代管军队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授权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3.西汉各郡国每年都要向中央交纳一定的实物贡输,由于路远费烦,贡品多有损坏,往往政府得不偿失。汉武帝元鼎二年,规定各郡国把贡品及运输费用,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上述改革(???)

A.增加了百姓负担 B.削弱了诸侯国实力

C.保障了商人的利益 D.活跃了商品流通

4.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诫子文书,如曹操《诫子植》、嵇康《家诫》、颜某某《庭诰》等,最典型者当属诸葛亮的《诫子书》。一般的庶族家庭也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由此可以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B.士族文化影响扩大

C.宗法制度社会基础得到巩固 D.印刷技术快速发展

5.某学者提出,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变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该学者的论述意在说明(???)

A.传统儒学思想的僵化和局限 B.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

C.对外交流促进思想文化转变 D.民族交流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6.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缘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变化表明当时(???)

A.废除了长期以家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实行不抑兼并的上地致衡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

7.大秦景某某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某某。碑文由波斯僧景净纂述,主要讲述了景某某的教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等。碑额上部是吉祥云环绕的十字架,下部是莲花瓣朵。由此推测可知(???)

/

大秦景某某流行中国碑局部

A.祥云莲花十字架代表三教合流 B.唐武宗灭佛推动景某某的传播

C.汉唐时景某某通过丝绸之路传来 D.景某某在波斯地区得到了发展

8.读下图,在①②③④处填写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道一府州军监一郡守一转运司 B.路一参知政事一郡守一节度使

C.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 D.省一参知政事一节度使一巡抚

9.宋元时期,一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10.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 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

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消亡 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

1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 秋点兵。马作的卢某某,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某某。”该词作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B.土地兼并,矛盾激化

C.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D.政局动荡,藩镇割据

12.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3.观察下图信息,雍正“尤以求言为急”,要求官员“每日一人上一密折”的原因是 (???)

/

A.鼓励广开言路 B.完善行政体系 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官僚控制

14.明清小说在叙事过程中往往涉及许多地方性的名物、制度或风俗习惯,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常常对此予以解释说明。如《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中,作者就方言中的“茶券子”与官方“茶引”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这类做法(???)

A.受制于作者的史学功底 B.讽刺了封建政府的阴暗

C.有利于小说的广泛流传 D.迎合了世俗审美的趣味

15.1833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总监督约翰·律劳卑前往中国,他的主要使命是设法将英国商业扩展到广州以外的其他地区。这说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获取战争赔款 B.打开中国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 D.控制中国海关

16.1871年,李鸿章和曾国藩联名上书,奏请派出留学生,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之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熟,然后可以图自强。”可见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

A.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B.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C.适应国家近代化需要 D.打破传统的教育体系

1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18.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今年新冠肺炎最肆虐的武汉地区时,动情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下列有关发生在武汉地区的相关史实,正确的选项是(???)

①1873年8月由国人艾小梅自任主编,在此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报纸《昭文新报》

②洋务运动时期由湖广总督张某某在此创办了**_*和钢铁厂

③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在此爆发

④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在此秘密召开了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总方针的“八七会议”

⑤1992年,邓小平在此和南方几个城市考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9.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例如:战国时期赵武某某“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更姓易某某”,唐某某“袒露”与宋某某“清雅”,民国时期“中山装”流行。对以上的服饰变化说明正确的是(???)

A.都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B.受时代、观念、文化交流影响

C.都反映古代历史进步 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根本原因

20.如图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节选。该著作的内容(???)

目录

1.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2.…

3.军事一些问题

4.土地一些问题

5.党的组织问题



A.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创造性提出符合国情的革命思想 D.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21.1940年12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强调:“关于土地政策,必须向党员和农民说明,目前不是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的时期,过去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套办法不能适用于现在。”中国共产党调整土地政策旨在(???)

A.奠定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 B.满足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C.为工作重心转移积累经验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2.党史专家何沁评价某外交主张时说:“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定,具有普遍的 适用性, ☆ 。不仅如此,在纷繁芜杂的当今世界,它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材料中的☆最准确表述应该是(???)

A.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

B.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D.奉行不结盟、不称霸的外交政策

23.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悍然轰炸越南北方,我国周边形势骤然紧张,毛泽东主席提出要加强战备,要下定决心搞三线建设。越南战争升级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加快了三线建设的部署。由此可知,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 D.完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24.1985年,邓小平会见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A.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的认识 B.主张在全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C.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阐明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

2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脱贫攻坚体现了(???)

A.共同富裕目标彻底实现 B.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推进

C.党执政为民的初心理念 D.中国方案助力世界减贫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每28题12分,共50分。

26.1989~2018 年,是中国边疆研究的热潮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唐代秉承历史传统,承袭了“恩威并施,羁縻治之”的治理政策,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唐朝的羁縻制度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唐朝军事力量笼罩之下的地区设立的羁縻州、县,其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内部事务自治,并进行象征性的进贡,但要忠于中原政府、不得吞并其他羁縻单位和内地州县,以及按照要求提供军队等,实际上中原政权将其视为领土的一部分,文书用“敕”;第二种是所谓的内属国,如疏勒、南诏、契丹等,一般封为都督或郡王,有自己的领土范围,但是其首领的政治合法性来自于中原政府的册封,不能自主,中原政权将其视为臣下,文书用“皇帝问”;第三种是所谓的“敌国”和“绝域之国”,如吐蕃、回纥、日本等,虽然可能亦有册封,然多为对现实情况的追认,其首领的统治合法性并不依赖中原政权的册封,中原政权的文书多用“皇帝敬问”。

——摘编自李振中《初唐夷夏观、藩属观、天下观与极盛疆域的形成关系论略》

材料二????下表1989~2018 年 30 年边疆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聚类主题词

高频关键词



边疆重点地区

某地、清代某地、某地建省、某地维吾尔自治区、云南、云南省、云南边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西藏、拉萨、日光城、噶厦政府、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蒙古、内蒙古、蒙古地区、黑龙江、黑龙江流域、黑龙江省、广西、海南岛、海南



边疆关注时段

清朝(清代、清朝、乾隆、清政府、清代前期、清廷、明清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朝)、明代(嘉靖、万历、明某某、明某某、朱元璋)、唐朝(唐代、唐王某某、唐某某、隋唐时期)、元(元代、成吉思汗)、汉(秦汉、西汉、西汉王某某、汉武帝、两汉、东汉)



边疆治理

边疆治理、边疆政策、治理、边疆教育、对策、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宗藩关系、治边思想、屯田(制)、经略、土司制度、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政策、理藩院、羁縻州府、西藏地方政府、安西四镇、策略、黑龙江将军、朝贡关系、朝贡贸易、卫某某、天下观



——改编自朱尖《中国边疆研究学术热点、特征与边疆内涵认知》材料三在清朝的前 150 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 20 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某某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唐王某某实施羁縻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

(2)指出材料二中边疆研究最突出关注的地区,说明关注该问题的历史与现实意义。(8分)

(3)分析材料二、三,结合所学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4分)

27.冰雪运动的发展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传统冰雪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每年的皇家冰嬉大典对于清王某某来说更有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意义。清末民初,传统冰雪运动也开始了近现代转型。很多大学把体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如燕京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大一到大三每周都必须选一门体育课,包括滑冰、冰球等冰上运动。在高校蓬勃开展的冰雪运动及其携带的民族主义意识,很快被青年学生带入了更开放的社会公众视野中。1935年1月华北冰上运动会举办,当东北代表队入场时,队旗上白某某,中绘各省地图,“象征白山黑水,映入观者眼帘,情绪为之起伏。令人有东北沦亡,不知何日收复之感”。

——摘编自《百年冰雪运动变迁映射民族复兴历程》

材料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比较侧重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呈现一枝独秀现象。1984年国务院政策要求“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展群众冰雪活动,冰雪运动政策由单一目标向双目标进行转化。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不仅对冰雪运动竞技性、群众参与性有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还对冰雪产业、冰雪旅游等进行要求,冰雪运动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

——摘编自《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政策70年演进:历程、特征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冰雪运动主体(受众)的变化,并说明推动传统冰雪运动向近现代“转型”的因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冰雪运动70年政策演进的特点和影响。(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

——摘编自聂凤英《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研究》

粮食价格波动折射出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结合材料任选一个时间节点或时段,予以说明。(要求:明确时间节点或时段,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商王求神的过程中借助祖先,说明商朝时期已经形成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表明在商朝神的信仰地位是最高的,排除A项;王权具有神秘色彩主要通过“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来体现,而材料侧重于强调祖先在商王处理国家事务中的重要性,排除C项;“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排除 D项 。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秦代为保证皇帝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太尉一职其实并未实授,只是一个虚位,B项正确;军队由皇帝实际控制,排除A项;秦朝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不是后世臆想猜测,排除C项;秦朝有太尉一职,不是未认命,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各郡国把贡品及运输费用,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可知,各郡国把贡品及运输费用,按当地市价折合成土特产品,上缴当地均输官。均输官负责分类,有的运往京师,有的运往缺少这类产品的地区出售,有利于活跃商品流通,平抑物价,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增加了百姓负担,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削弱了诸侯国实力,是推恩令的作用,排除B项;保障了商人的利益,均输平准改革是政府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是典型的门阀政治,当时士族家庭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因此材料中诫子文书的广泛传播说明士族文化影响的扩大,B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材料与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印刷术的快速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少数民族那种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遍布中原,汉民族受到极大的影响,使得魏晋以来的清谈柔媚之风一变而为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可得出少数民族的尚武勇健、粗犷豪放之气影响到隋唐盛世的悲凉慷慨、激越豪放之气,影响到了盛唐的气象,D项正确;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A项;汉族制度变化和创新的思想渊源并非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外交流,而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据题意可知,两税法下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而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B项正确;两税法没有废除人丁税,排除A项;不抑兼并是宋代实行的措施,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的变化,不能说明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大秦景某某流行中国碑,此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伊斯建立于大秦某某。碑文由波斯僧景净纂述,主要讲述了景某某的教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和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等。”可知,碑文讲述了景某某从波斯传入中国的过程,可以推测景某某在波斯已经得到发展,D项正确;十字架代表的是西方宗教,而非三教合流,排除A项;唐武宗灭佛推动景某某的传播,不符合史实,而是限制和驱逐景某某在中国的传播,排除B项。景某某是在唐朝时代传入中国的,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通过观察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中,县的上一级为府州军监,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为路,路一级设置安抚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转运司四个机构,府州一级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或知府,故表中①②③④处对应的内容依次为,路一府州军监一转运司一通判,C项正确;道是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并且北宋时期,地方上并未设置郡和郡守,排除A项;参知政事是中央官员,与地方权力分配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度和巡抚分别产生于元代和明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而“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四等人制”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据材料“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当时的中国未实现国家统一,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平民社会发展,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宋代帝王喜闻乐见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说明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B项正确;五代乱局以后,皇权观念下降,注重功业的皇帝观不流行,排除A项;“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消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酒家”“农家”“医家”与“官家”体现世俗化称谓普遍出现,不能说民间行为影响皇权,排除D项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充实、提高"方针。说明: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党内“左”倾错误泛滥,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出现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1961年粮食收购价指数远高于粮食零售价指数,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粮食生产和分配的重视,注意用粮食价格杠杆激发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时间节点或时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如选择时间节点:1961年前后,这一时期粮食收购价格总指数波动和粮食零售价格总指数波动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注意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具体说明,可知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党内“左”倾错误泛滥,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出现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1961年粮食收购价指数远高于粮食零售价指数,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业粮食生产和分配的重视,注意用粮食价格杠杆激发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等等。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一历史历史期末卷02(含答案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