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伤寒论

本文由用户“仇宁宇”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30 18:05:15 举报文档

以下为《自学中医伤寒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自学中医伤寒论

这里讲的中医,一般指以中药治疗疾病的一套技术,也可以说是中医内科学,但是广义的中医内科学其实是包括除了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之外的全部科的。中医的精华是什么,就是辨证论治,一般上指的是从张某某撰写的伤寒论开始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此前不成系统的偏方,只能说属于中医大范畴,但是不符合严格的辨证论治范畴。辨证论治大概上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大体系,近代中医也有所谓伤寒派和温病派的两大派系划分,但其实古代中医还有好几大派系的,但时日久远影响较小。近年又冒出个火神派,传的很火,大家听过否?

OK,前面这几句枯燥无味的话也够多的了,现在提出中医的核心公式: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体质+病机+症状,

论治=调补气血(党参+当归)+调补五脏+治疗症状。

这三个公式就概括了中医的精华了(当然不是全部)。

体质是指什么?具体而言,体质可以细分为很多类,但是总而言之,病者的体质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即偏阳或偏阴,或者说偏实与偏虚,这阴阳虚实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指气血偏盛的状态!

气偏盛而血较亏,为阳,为实。血偏盛而气较亏,为阴,为虚。你看阴阳虚实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吧

血指的是津液,包括汗水,血液,胃液等等水分。气,这个概念,其实在中医界目前而言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上指的是机体的活力,或者你可以暂且理解成津液中的热力。

因此辨证首先需要得到个结论,气偏盛的体质,或者血偏盛的体质。

这结论怎么来的呢?大家看过中医吧,中医一上来干什么?对了,看舌头,把脉。这脉与舌的功夫,首先就是判断体质,当然,功夫深的中医,看舌和把脉还能进一步进行辨证的其余部分,辨病机和症状。我们这里是初级中医学,只讲初步的。看舌,如果舌色偏淡白,舌体偏胖大,则是血偏盛,如果舌色偏赤,舌体偏瘦,则是气偏盛。

再讲讲症状。症状,其实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外部表现出来或自己感觉到的不正常或不舒服的现象,比如咳嗽,比如头痛,比如怕冷,比如便秘,比如失眠等等。中医以前叫证,证状和症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大部分交集的,所以暂且用较通行的症状。

接着讲病机。

病机是什么呢?中医的病机是指疾病的变化规律,把握了规律才谈的上治疗。如何把握疾病的规律呢?这里开始引入五行的概念。五行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来代表(中医学意义上)机体的组成部分。中医专业名词叫藏象,一般称呼为五脏,这里注意中医的五脏与现代西医科学中的五脏概念不一样,中医的五脏包括西医的五脏,但还包括其他一些组织和机能,因为中医认为这些部分都是紧密联系随时联动的,共同完成某些功能的。

金代表肺,包括肺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肺主皮毛,大肠为腑,开窍于某某。

水代表肾,包括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肾主骨,膀胱为腑,开窍于某某。

木代表肝,包括肝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肝主筋,胆为腑,开窍于某某。

火代表心,包括心脏和脑部,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心主血,小肠为腑,开窍于某某。

土代表脾,包括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脾主肌肉,胃为腑,开窍于某某。

古代五行理论有一些这样的内容:金某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某某,所以金为水之母,水为金某某。其他同理。知道这点在初级中医学就够了。

为什么这就够了呢?中医治病的重大法则是结合藏象学说来表述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这里举例来说吧。比如慢性鼻炎的病者来看中医,病者会说主要是鼻子不舒服,医院检查是慢性鼻炎,那中医师说OK,先把脉和看舌,然后对病者的体质有个初步了解(气血偏盛的状态)。然后呢,中医师运用五行藏象学说,因为肺开窍于某某,所以(一般上)慢性鼻炎的病因在肺,肺功能较差,这就是把握到病机了。

这么简单?你们看了是否觉得不懂中医也知道啊!鼻子和肺都属于呼吸系统嘛!我不学中医也能从鼻联想到肺。

等等,中医这套理论的先进之处,从鼻子不舒服的症状,到肺功能差的病机,然后会产生一个思维的跃进,那就是借助五行学说,自动推理出治疗法则: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土属脾。所以自动推理出肺功能差需要补脾的治疗法则。

你看,如果你(在不懂中医的前提下)即使能猜到肺功能差,你最多猜到需要补肺,多吃点猪肺!

刚才举这个例子就已经把病机,症状,还有基本论治方法都说了。

现在再补充完善一下论治的内容。

调补五脏,就是刚才说的,如果某脏虚,则补其母,如果某脏实,则泻其子。

调补气血,就是针对前面说的体质,如果气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血,如果血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气,以达到气血平衡的状态。注意了,这里的补血,不是用广告常见的某某补铁口服液之类的补。而是用到中药里的补血药,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当归。同样,最广为人知的补气药应该是人参。

治疗症状,就是用到中药里对于某些症状特别有效果的药材,比如,苍耳子和辛某某之类对于某某炎比较有明显效果。综合配方里就会酌情添加这些中药材。

关于体质与调补气血,现在需要讲完整一点。从一个最基本的药方开始,暂时称为第一方。

党参,当归,甘草。

党参是补气药,当归是补血药,甘草是调和诸药性并且助于肠胃吸收的功能,几乎所有的药方都会配备甘草,中医里称之为国老(想想人际关系的和事老,你可以理解为药际关系的和事老)。

为什么是党参,不是人参呢?人参比较贵嘛!这是一方面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人参大补元气,实际中大多数病者不需要这么强的药效!

党参和当归,正是比较纯正平和适宜使用的补气补血药,其他补气或补血的药,大多数或偏强或偏弱,或副作用较大,不是那么容易使用。甘草作为和事老必不可少。

第一方就是:党参15,当归10,甘草6。

这个第一方,就蕴涵了阴阳平衡的道理,也就是药方中补气和补血的分量基本相等的,加了甘草是便于药效调和便于人体吸收的。

大家从公式可以看到,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因此这个第一方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可说是用于几乎所有疾病的治疗。

等等,这里还有个问题,这个第一方,是阴阳平衡的,但是病者往往是不平衡的呀!所以,第一方在使用的时候,通常是加减补气和补血的药量比例的。如何加减呢?可想而知,如果气偏盛,则加补血药的量,如果血偏盛,则加补气药的量。具体来说,就是一般气虚的病者,党参可以加到20g,一般血虚的病者,当归可以加到15g,甘草比例不变。当然,严重气虚或血虚还可以加量,以及增加补气和补血药的品种,比如需要大补元气的话增加人参。

以前面的例子总结一下,比如诊治气虚体质的慢性鼻炎病者(病仅在此,无其他疾病症状者),一般上开方可为:党参20当归10甘草6+黄芪10陈皮5+辛某某5苍耳子5。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知识,黄芪和陈皮是补脾药。当然实际开方的话,因人而已,因病情而已,药量药味加减,这也是辨证论治的一部分。

你以此方对照一下公式,辨证=辨体质+辨病机+辨症状,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是否都用上了?以党参当归甘草为药的第一方用以调补气血,也就是体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调节五脏的虚实平衡,例中以黄芪陈皮补脾,也就是解决内在的病机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治本,而辛某某苍耳子是治标的,解决外部的症状问题。

这里稍为讲讲治本的问题,前面讲到针对症状是治标,从病机出发调补五脏是治本,认真的读者就会想到,那调补气血属于治标还是治本呢?治本+治标,这样的方法组合能否治病?

首先想想,气血的不平衡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五脏的协调作用出现问题才出现气血的不平衡,因此,这样看来调补五脏的确是治本,慢慢的调补五脏,加以治疗症状的药物,也能治病,但调补气血也是必须的,因为很多病需要强化气血的运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因为很多病是越快治疗越容易好的,慢慢治疗的话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机体康复的速度比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而需要迅速发挥药效和免疫力的功能,必然要求气血的迅速运行,所以,这样看来调补气血也是治本的一部分。

中医里药物配方有个君臣佐使的说法,认真说来很复杂,感兴趣的可以找相关资料看看,可以暂且这样简单的理解,前面讲的调补气血,就是君药,调补五脏,就是臣药,治疗症状,就是佐使之药。

稍为回顾一下前面讲的,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都讲到了,很多开始学中医的,就是阴阳五行这关都无法过啊,太抽象,不知所云,太玄,不靠谱,种种感觉。其实,你看到这里,你也能简单明了的说出什么是阴阳五行了吧!

其实,中医里有个八纲的说法,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讲的是一套辨证的方法。阴阳虚实你都了解了,表里呢,其实就是一套简单的层次划分法,将肌肤看作为表面,将脏腑看作为里面,将疾病视为从表到里由外至内逐步发展的(尤其是外感病),寒热呢,其实就是依照人对冷热的感觉,将病性分为燥热感和寒冷感,同时也方便了与药味来对应,比如姜给人带来燥热的感觉,可以驱寒,寒热就这样的意思。

你会发现,八纲的辨证法其实有点简单,因为你刚才学过了五行理论。八纲辨证对于疾病和抗病力的描述是比较朴素直观的一种方法,貌似哪里不对,对了,很关键一点是缺少了整体观念!

八纲辨证告诉了你哪里不舒服,哪类性质的不舒服,以及这个人的体质如何,但是不告诉你病机何在,如何扭转病机重新达到平衡,对于病机的治疗最多只告诉你冷了用热药,热了用凉药,如此而已。

但是现在的科学和你的直觉都知道,人体是复杂的,人体的机能是整体的,比如肝炎病者往往眼睛现黄疸,这样的现象你是有察觉的!所以,在中医理论里五行理论的概念,比之最初的阴阳二分法这样的辨证水平,是很大的一个进步!正是引入五行概念,才建立了人体五大机能联动协调作用的观念模型。正是有了五行概念,中医才进入了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阶段。如果在五行之前的中医,单从寒热表里的水平来辨证论治,是不够准确到位的。

举例来说,西医里,对于慢性鼻炎,能够怎么治疗呢?效果怎么样呢?西医无论如何都导向不出通过增强脾的作用而治疗慢性鼻炎的方案。而慢性鼻炎在西医的治疗效果是很差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效。而中医通过适当的补脾论治,效果是比较不错的。

因此五行概念在中医里,不是像某些说法说的中医导入五行就误入歧途,将朴素的辨证论治(从阴阳二分法到八纲)变成了玄学。

五行将人体机能划分为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协调作用循环联动,其作用过程的不平衡将通过气血的偏盛表现出来,具体的哪部分功能较差也将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这五大部分就像春秋五霸,此起彼伏,一有势力的不平衡立马出现战斗局面。

以前火神派盛行的时候,很多学火神派方法但未学精通的,多数是掌握了火神派阳虚阴虚的辨证,但是只判断了这点就用补阳(滋阴)的大剂方药,大方向对路,效果却不见得都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辨证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在调补体质,虽然体质辨证无误,但是对于病机问题(五脏)不去扭转,还未到解决问题的程度的。

阴阳五行讲了,八纲也讲了,再稍为讲点六经吧。

所谓六经辨证,是张某某的伤寒论中引申出来的,当然,张某某的原本书中并未提到疾病诊疗的六经辨证方法,他只是将伤寒(一种烈性传染病)按症状分为六类而已,太阳病,阳某某,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其实用前面的观点来看,气偏盛的话则易某某,如热于某某(腠理),是一类情形,伤寒论有种说法叫做太阳病,但是只能说是接近于,不能简单认为气盛热于某某就是等于太阳病。气偏盛,如热于某某(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阳某某。血偏盛则易某某,如寒于某某,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阴病。血偏盛,如寒于某某,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太阴病。而血偏胜向气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厥阴病。气偏胜向血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阳病。

这样看,伤寒论也是挺容易理解的吧。等等,你这初学者这样认为对吗?其实伤寒论是中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本科生一般只学习经过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等,伤寒论是泛泛而学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正式研究攻读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噢,或者本科毕业从医以后自己慢慢研究的。前面也讲到了接近这个词,就是说这样气血偏盛的观点来理解伤寒论(的分类法),也是一种假说而已,实际中,一两千年来,伤寒论里面的道理迄今都未定论。所以说,伤寒论是研究生的专业,中医里的高级课程嘛。这也能看到,中医的发展其实起点是很高的,一两千年前就写出了伤寒论这样的(对于治病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古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你之前未了解过中医或者对中医的了解只限于李时珍最牛的话,伤寒论的地位你是不了解的,怎么说呢?伤寒论可说是中医的圣经吧,或者说是交响乐曲中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吧,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医师,说他精通伤寒论或者医术可比张某某,大多数情况下他会认为这是极高的赞誉。

从感冒的症状说起。普通感冒初期一般来说,皮肤怕冷,鼻塞嚏涕,这些是典型症状,严重一点的会头痛脖子痛等等。想想前面说的五行概念,肺主皮毛,开窍于某某,怕冷鼻塞都说明了肺气受伤。症状,病机,都找到了,再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那么就很容易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感冒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6甘草6+黄芪10大枣6+防风10紫苏6。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白芍10柴胡6+防风10荆芥6。

这里给出的是参考方,实际情况中是因人而已因病情而异,体重90斤和体重150斤的肯定药量不一样,刚刚感冒和感冒日久的肯定不一样,经中西医治疗而未愈的病情也不一样。给出点加减法的例子,感冒出汗多而体虚的,可加阿胶5,感冒引起头身痛严重的,可加川芎5。如此等等。

讲了感冒,接着讲讲咳嗽。

咳嗽也是肺系疾病的典型症状了。咳嗽同样也有气盛和血盛之分,另外咳嗽也需注意咳痰与否。

补充点基础知识,便秘一般是大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大肠过度吸收了粪便中的水分而造成大便干结,这是症状。现在大家想想,大肠属于什么?对了,大肠是肺之腑,所以问题在于肺,那便秘是大肠的功能欠还是过呢?大肠过度吸收水分,说明这是功能的过度。这是病机了。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辨证功夫就做足了。那论治呢?

病机在于大肠的功能过度,即肺之实证,肺属金,金某某,水属于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肾脏,这类药物诸如核桃熟地首乌。治标的药物比如白某某火麻仁大黄等,视症状轻重程度而用。一般来说,便秘属于血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气虚的。

一般上普通便秘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生首乌10熟地20+白某某15火麻仁15。

血偏虚者,党参15当归15甘草6+生首乌10熟地20+白某某15大黄5。

再讲讲腹泻。

腹泻一般是小肠部分功能失调造成的,小肠不能消化经胃腐化的食物就造成排泄而出,腹泻有经常性的便溏,也有偶然的泻痢,这是症状。跟便秘的思路一样,现在大家想想小肠属于什么?对了,小肠是心之腑,所以问题在于心,那如何判断心之有余还是亏欠呢?心之亏欠则所谓虚火上炎,一般会便秘的,所以腹泻这是心功能的有余了,这是病机了。同样,加上把脉看舌辨体质,其实这一步通常是开始先做的,不过我们这里叙述的方便先讲主要症状了。

病机在于小肠的功能有余,即心之实证,心属火,火生土,土属于脾,所以应该治病的关键是调补脾脏,这类药物诸如白术茯苓木香等。治标的药物比如厚朴木香车某某等,这里提示一下,可考虑与调补脾脏兼容者为佳。一般来说,腹泻属于气虚者比较多,但也不排除血虚的。

一般上普通腹泻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白术10木香8+厚朴8车某某10。

血偏虚者,党参10当归15甘草6+白术10茯苓8+厚朴8车某某10。

再讲一下慢性咽炎。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很多白领都有慢性咽炎的症状。从前面学过的理论来分析。咽为口之延伸,脾开窍于某某,这就找到问题的病之源在于脾了,那么是脾之实证还是虚证呢?因为脾功能在于运化,当运化功能差的时候,就产生了痰粘液,口疮,咽炎,扁桃体发炎等等。那么辨证出脾虚之证。脾属于土,火生土,火属于心。调补心脏的药物大概上有诸如远XX参太子参等。而对于咽炎的治标药物,大概上有罗汉果胖大海夏某某等,这慢性咽炎的病者,气虚或血虚的体质都可能出现,不像慢性鼻炎一般上是气虚的体质,需要把脉看舌辨证清楚。症状,病机,体质都辨证清楚了,就可以开始论治了。

一般上普通的慢性咽炎可以这样的思路开方:

气偏虚者,党参20当归10甘草6+远志10太子参15+罗汉果10夏某某10。

血偏虚者,党参15当归15甘草6+远志10丹参15+罗汉果10胖大海10。

讲了一些最常见病症了,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也算入门了,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中医这套技术了,科普一下:中医这套技术有个名称叫理法方药。

现在回来讲讲中医历史上第一套理法方药的体系伤寒论。形成这套体系并明确写出来的是张某某(或许之前或同期也有其他人,但是年代久远兵荒马乱,现代还看得到的就他的著作了),中医里也称其为医圣,他写伤寒论大概在公元205年,你数一数,一千八百多年前。那时候他就发明了这套技术体系了,而这套技术体系至今还能广泛的可靠的应用于治病,后世的医家基本上都是学他的技术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自己当时当地所面临的多发病的治疗特点,有所补充发挥而已。比如李某某,从兵荒马乱环境中发展出了以主治脾胃为特点的技术体系,叶天士吴某某,从大规模时疫中发展出了以主治温病为特点的技术体系,如此等等。

伤寒论技术体系为什么这么有用?首先看看写作背景。张某某也是从时疫的诊疗中发展出来的伤寒论,伤寒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伤寒这种疫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当时称的伤寒,是一种大规模急性重症传染病,应该类似于非典或鼠疫,这样的传播性和杀伤力,有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应为病毒性出血热,你所知道的埃博拉就是其中一类。

张某某在面临大量的这种病者的时候,以他的学识经验,边治疗边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应疾病发展进程和调节机体抵抗力的法则,对疾病见招拆招,用药调节抵抗力,减轻和反抗疾病的对机体的伤害,延长病者的生存周期,以至病者的抵抗力完全战胜疾病。这是他在治病过程中,应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所谓见招拆招,所以伤寒论的条文也是警句形式的,张某某所应用到的辨证论治方法并未以演绎法来阐明,但是这不妨碍后世对伤寒论方法的应用,因为伤寒论虽然未作全面的演绎说明,但是警句式的条文对疾病的描述很精辟,而且当疾病出现论里提到的证的话,对应的药方非常有效。

所以后世艰苦的解读着伤寒论,学习里面的辨证论治方法。每个时期都有医者去研究伤寒论,然后试图创造出一套清晰的解释。这些解释数量上已经千百家了,但是至今未有业界公认的定论。

即使现在时代科学昌明西医发达,伤寒论以及整套中医技术仍然具备巨大价值,因为大多数慢性病的治疗西医还是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顶多是保守疗法,而中医对很多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可靠,另一方面是对于新型急性传染病,往往西医并不具备明确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可以依据疾病的证来论治,这时候就效果彰显。

再补充一点,中医的价值。现在时代西医虽然很发达,但是对于很多病,疗效却不见得那么可靠。现在西医治疗普通感冒,据说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概率治疗无效,如果侥幸治好感冒,又很大概率治了感冒得来咳嗽,什么慢性支气管炎之类的频发。另外对于乡野村间,不见得具备什么仪器设备什么药品都备齐,仪器贵重啊不可能每个乡下都购置几千万的仪器啊,几百种西药一过保质期不能用啊,离开仪器和药品,西医无用武之地啊。而中医这时候最能派上用场了,中医望闻问切就可以开方啊,十年前的中药材也可以拿来就用啊,而且基本上五十种中药材就够中医用于全部疾病了。

现在开始讲讲伤寒论的方法了,伤寒论是一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补脾,如果病者原就有基础病或亚健康,补脾是必须的,补脾才能强某某,所以,一开始就应用补脾,也是不错的,不一定需要等到发现肺虚才补,何况,古代都是整天日晒雨淋的体力劳动者,那多强壮啊,现代人的体质应该还是较差一点。)

再提一下,原文中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通常也是肺脾两虚的表现,以后你慢慢学多了中医知识就知道了。

好了,从张某某的开始十个方某某,我们可以看到辨证论治公式的应用是符合张某某的法则的。说明这样的公式化方法还算是靠谱的。

与这原方对应的组方也简单,你应该不假思索就可以了:党参10当归15甘草6+黄芪10。

对于大多数感冒发热都有效的小偏方:椒样薄荷10+红茶5+白糖适量,煮水一碗半左右,一次服用大半碗,可间隔3小时服用2次,热饮。椒样薄荷有些地方称作粉陈,常用调味品,南方田间野外常见,可以晒干存用,指的也是干重。白糖一般3汤匙左右,以口感甜而不腻为准。这是成年人用量,儿童按体重比例酌减。对于大多数症状较轻的感冒发热都有效,当然对上述三样不适应者除外,比如对薄荷或茶叶过敏,具糖尿病症状不能吃糖的,等等这些,症状较重的这样的食疗汤就不够应付了,那得用上真正的中药咯。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教育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制度
  2. 道臻堂品牌画册内容
  3. 专业赋能型自驱组织各单位核心职责
  4. 公需科目《智慧医疗—中医辅助诊疗》答案
  5. 中医健康素养
  6. 中医管理痛点
  7. 风险评估报告要求
  8. 会计档案整理1

以上为《自学中医伤寒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