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本文由用户“w45953779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22 12:56:18 举报文档

以下为《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06年《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14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2、心理学2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3、学生学习92

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发现学习或接受学习99-100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接受学习是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6、动机或学习动机 106、108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 130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8、问题解决 202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疑难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这一情境予以顺利排除的过程。它通常具有四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其主要形式有两种:常规性问题解决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前者解决的是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没有现成方法和固定答案的问题。

9、自我意识 255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10、心理健康教育 295

心理健康教育在解决学生成长课题、潜能开发、消除心理困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患的一项教育活动。

二、简答题

1.图式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系统 3 (手写上去吧)

2.简述心理学任务 4

(一)描述 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心理学的描述不仅借助于语言文字,而且借助于数字、公式、图示等。(二)解释 人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包括某种特定性格的形成和改变,都必定依存于一定的条件,找出这些依存条件及其内在的关系和联系,才能对心理现象的所以然给予科学的解释。

(三)预测 心理学能够运用科学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发展趋势、表现特点等。

(四)控制 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心理学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强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五)提升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或直接利用心理学基础研究所发现的理论,提出改善生活品质的建议。

3.简述你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24

根据我国教师的活动、职责和任务,教师的角色划分为: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角色;2、父母形象角色、朋友角色、管理员角色;2、青少年团体工作者,公共关系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等社会活动角色;4、榜样、模范公民角色;5、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6、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总的来说,教师的角色功能都是为了完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4.简述学习的作用 92

学习是人类生存发展地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 1、获取知识。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得通过一定形式和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学到手,把前人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经验。2、发展智能。人们通过学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人的智力和能力。3、提高素质。学习在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108

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同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由学习动机引起和推动的。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激活、指向和强化的功能。首先,激活功能。即唤起和引发学生学习行为。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活动。其次,指向功能。指学生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将自己的学习活动引导向某一特定目标。最后,强化功能。强化是指人们的活动动机受其行为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影响。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人们的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其活动动机因为良好的行为结果而得到增强,行为反复发生;其二,人的行为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其活动动机因为不良好的行为结果而得到抑制,甚至消退。

6.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103

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把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增强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发展。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独特的特点。一、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大学生学习方法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7.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206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1、情绪与动机。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解决的速度,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2、对问题情境的知觉。问题情境与个人的认知结构差异越大,问题就越难解决,相反则问题容易解决。3、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度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的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度去解决问题,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4、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体的一种惯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的物体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5、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能产生启发作用的十事物叫原型。原型对事物产生启发作用就是原型启发。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者某些共同点、相似之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原型启发对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具有很大作用。

8.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214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9.简述凯尔曼的关于品德形成理论 247

(一)大学生品德的形成阶段

凯尔曼认为,个体品德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因此,人的品德的形成也是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内化的结果,经历了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他认为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规范的依从。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第二阶段,社会规范的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第三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对大学生不良品德需要及时、不断地予以矫正。1 了解他们不良道德行为的动机,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2 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抗情绪,热情关心他们。3 尊重大学生,以鼓励、表扬、给予信任等方式培养调动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4 以理服人,树立榜样,正面引导,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觉性。5 对于犯有某种错误,并开始意识到应当改正的大学生,要抓住大学生醒悟的良机,对其改正的愿望与行为予以肯定与鼓励,支持他们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质,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6 对存有不良品德的大学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作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230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组成。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又称道德观念,是指个体对于道德行为规范中的是非、善恶、好坏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认识是整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它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并且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

3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的意志品质,是人们自觉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与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它是品德结构的精神支柱。

4 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对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方式和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外在表现,是评判人的道德品质高低的标志。

11.试述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266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12.试述自我意识发展 271-273

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首先,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其次,自我意***理的基本特点。最后,自我意识作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充分性、完整性与社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得到增强,更具有完整性、社会性。大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变得客观主动全面,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有着深度的认知,并强烈关心自己的社会发展,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丰富性、波动性与敏感性。大学生自我体验十分丰富,特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从方向上有正有负,在层次上有深有浅。同时大学生的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而且敏感性极强,他们对涉及“我”以及与“我”相联系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敏感。三、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自觉性、独立性与自主性。随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生活的深入,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增强,经验增多,行为过程中常能以社会行为规范和内心自省信念要求自己,自控意识明显提高。四、大学生自我规划的稳定性、长远性与现实性。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重要的因素,大学生的自我规划,在动机上由波动性向稳定性发展,在目标上由短暂型向长远型发展,把较长远的目标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内容上,大学生逐步能结合自己的实际,都自我规划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由幻想到实际。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275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交往包括两个方面的意义:从动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功能:1、信息交流功能;2、促进发展功能;3、协调整合功能;4、自我认识功能;5、心理保健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280

影响因素:1、仪表;2、空间距离;3、交往频率;4、相似性;5、互补性;6、能力;7、个性品质

15.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298

根据心理健康界定的原则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角色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1、智力正常;智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2、情绪适中;情绪适中指情绪的产生是由适当的原因所引起的,情绪的持续时间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情绪活动的主流是愉快的、欢乐的、稳定的。3、意志健全;一个人的意志是否健全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意志品质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意志标准,其中行动的自学性、果断性和顽强性是意志健全的重要标志。4、人格统一完整;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5、自我意识正确;自我意识正确是提倡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它包括了解自我与接纳自我。6、人际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7、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人的一生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三、论述题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论述应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是在社会和大学生自我的教育中逐步实现的。社会和高校的教育要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教育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逐步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一、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积极发展的导向系统。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导向系统。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系统。自我意识的完善归根结底是依靠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终形成的。因此,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更需要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实现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的自我意识各成分的协调发展。在高校中要引导大学生及时、恰当、有效地监督、调节自己的行为活动,实现自我与理想自我地积极统一,这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使自我完善的过程。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其自我意识完善的基础。首先,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把握现实自我。其次,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投射自我的客观评价。再次,通过反省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来认识评价自我,积极实现理想自我。2、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持认可、肯定的态度。引导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客观展示自我,让别人了解自己,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助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有助于密切人际关系。3、引导大学生努力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塑造自我、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试论述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和创造力

创造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发现”。《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有学者称之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第一层含义是杰出性与独创性的合而为一。第二层含义指“想出别人所想不出的观念”的能力即独创力,并且把创造力视为一种产品或任何创造的结果。第三层含义便是忽视所谓的质,而把产品的数量看到比创意更为重要。第四层含义强调思维运作的状态比实际产品更重要。第五层含义认为创造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有关,面对问题能够寻求解决的方法,就如创造性思维的头脑有了品质证明一样。

创造力的构成 (创造力的特点)

创造力是一种通常包含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敏锐力、发散力、变通力、独创力和精致力。敏锐力:指敏锐地观察事物,并能够发现缺漏、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发散力:即产生许多可能的构想和答案。变通力:指从某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新观念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创力:指反应的独特性、观点的独到性、方法的新颖性和方式的新异性。精致力:是一种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再加上新思想和新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

创造就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作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力就是一种创造的能力,也成称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具有以下的属性:1、创造能力是由个人产品决定的;2、创造能力是一种心理过程;3、创造能力是由测验和评价结果决定的,4、创造能力与人格特质有关,创造能力决定于某种人格特征与动机特性。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可以概括为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两大类:1、认知因素,包括智商、领域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方面。研究表明,高创造力必须由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一般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学习者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去理解问题的含义和结构,去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办法。2、人格因素。创造力与创造者的人格特质关系更加密切。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创造兴趣,勇敢而独立的个性和批判精神,积极的心理承受力和开放的心胸对创造力的形成尤其有很大影响。

培养创造力应着重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训练,每个人的创造力可以充分地挖掘出来。综合教育心理学地研究,应该训练大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创造性思维方法:1、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训练是训练创造性思维地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内容是用途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方法发散。2、类比思维法。类比思维法是根据两个对象的相似关系受到启发而产生类推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3、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指从一定的事物、事理和观点、方法等相反或相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创造性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4、转换思维法。转换思维法即指通过对某种观念、理论或策略、方法等进行变换,而使问题最终获得创造性解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如人际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正确。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中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
  2. 自然科学心理学
  3.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原题及复习资料
  4.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5. 心理学史复习提纲

以上为《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