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两阶段选址布局

本文由用户“VC浅爱”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2 11:31:45 举报文档

以下为《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两阶段选址布局》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A.背景介绍

滑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频率较高且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为了提高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合理选择避难所的选址布局,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疏散受灾人员。

B.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滑坡点评价-避难所选址的两阶段方法,通过滑坡点评价阶段确定滑坡危险性较大的区域,再通过避难所选址阶段确定最优的避难所布局方案。该方法可以将滑坡灾害的发生与避难所的选址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疏散滑坡高危险区内居民,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以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的滑坡多发区,滑坡灾害频发,疏散效率低下。通过应用该方法,可以为郭家坝镇提供科学合理的避难所选址布局方案,提高疏散效率,减轻灾害损失。

总之,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滑坡点评价-避难所选址的两阶段方法,以提高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效率。通过实例验证,本文旨在为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工作提供科学可行的决策支持,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滑坡点评价方法

A. 特征指标选取

滑坡点评价的第一步是选取适合评价滑坡危险性的特征指标。本文选取了13个特征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坡度变化率、土地利用、覆盖岩性、裸露岩性、土壤类型、地下水埋深、坡面覆盖度、坡面植被覆盖度、降雨量和历史滑坡频次。这些指标的选取基于滑坡灾害的特点和先前研究的经验,能够综合反映出滑坡灾害的发生潜在风险。

B. BP神经网络模型

在滑坡点评价过程中,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危险性评价。BP神经网络是一种常用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通过训练样本来学习和预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在本文中,将13个特征指标作为输入节点,滑坡点的危险性等级作为输出节点,构建了一个三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

为了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首先需要准备训练样本。***随机选取一部分作为训练样本,其余作为测试样本。将训练样本输入到BP神经网络中,通过迭代调整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使得神经网络的输出尽可能接近实际的危险性等级。最后,使用测试样本评估模型的预测效果。

C. 滑坡点评价结果

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可以得到滑坡点的危险性等级评价结果。危险性等级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分别表示滑坡点的危险性从高到低。根据评价结果,可以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这些滑坡点应该作为避难所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滑坡点评价方法的应用,可以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准确的危险性评价,为避难所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方法还能够根据滑坡点的危险性等级,有针对性地疏散滑坡高危险区内居民,有效提高了疏散效率。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介绍避难所选址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以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三、避难所选址模型

A.目标设定

在滑坡灾害多发区,为了提高疏散效率,需要建立避难所选址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们设定了如下目标:

1. 避难所数量最小:通过最小化避难所数量,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同时方便管理和监督。

2. 避难所与滑坡点距离最小值最大:选择离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最近的避难所,可以减少疏散时间,提高疏散效率。

3. 避难所与受灾点距离最大值最小:选择离受灾点最远的避难所,可以减少受灾人员的疏散距离,提高疏散效率。

B.NSGA-Ⅱ算法介绍

为了求解避难所选址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我们采用NSGA-Ⅱ算法。NSGA-Ⅱ算法是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找到Pareto最优解集。

NSGA-Ⅱ算法的主要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种群:随机生成初始种群。

2. 计算适应度值:根据目标函数,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值。

3. 快速非支配排序:根据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快速非支配排序,得到不同层次的个体集合。

4. 计算拥挤度距离:对于每个层次的个体集合,计算每个个体的拥挤度距离。

5. 选择操作:根据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距离,选择下一代种群。

6. 交叉操作:使用交叉算子对选择出的个体进行交叉操作,生成新的个体。

7. 变异操作:使用变异算子对新生成的个体进行变异操作,生成更多的个体。

8. 更新种群:将新生成的个体与原始种群合并,更新种群。

9. 终止条件判断: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如果满足则停止算法;否则返回第3步。

C.避难所选址模型求解

利用NSGA-Ⅱ算法求解避难所选址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 初始化种群:随机生成初始种群。

2. 计算适应度值:根据目标函数,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值。

3. 快速非支配排序:根据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快速非支配排序,得到不同层次的个体集合。

4. 计算拥挤度距离:对于每个层次的个体集合,计算每个个体的拥挤度距离。

5. 选择操作:根据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距离,选择下一代种群。

6. 交叉操作:使用交叉算子对选择出的个体进行交叉操作,生成新的个体。

7. 变异操作:使用变异算子对新生成的个体进行变异操作,生成更多的个体。

8. 更新种群:将新生成的个体与原始种群合并,更新种群。

9. 终止条件判断:判断是否满足终止条件,如果满足则停止算法;否则返回第3步。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得到避难所选址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从中选择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即可实现在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效率提高。四、案例分析A. 研究区选择

本文选择了三峡库区湖北省***。该地区位于三峡库区,滑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选择该地区进行案例分析,旨在验证本文提出的滑坡点评价-避难所选址方法的有效性。

B. 数据收集和处理

在研究区进行野外调查,收集了滑坡灾害的相关数据。包括滑坡地质特征、降雨情况、地形地貌等信息。同时,还收集了当地避难所的分布情况、容纳人数等数据。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归一化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滑坡的13个特征指标进行计算和评价,得到每个滑坡点的危险性评价结果。

C. 模型应用结果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和NSGA-Ⅱ算法,对研究区进行滑坡点评价和避难所选址。

首先,利用BP神经网络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危险性评价。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和收集到的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网络,得到滑坡点的危险性评价结果。通过评价结果,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

其次,建立避难所多目标选址模型,并利用NSGA-Ⅱ算法求解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考虑避难所数量最小、避难所与滑坡点距离最小值最大、避难所与受灾点距离最大值最小等目标,通过NSGA-Ⅱ算法得到一系列优化解。

最后,从优化解中选择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通过计算疏散距离,评估每个方案的疏散效果,选取最佳方案进行疏散。

D. 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应用结果,对滑坡点评价和避难所选址的效果进行分析。

从滑坡点评价结果来看,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危险性评价,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这为后续的避难所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避难所选址结果来看,通过NSGA-Ⅱ算法求解避难所多目标选址模型,得到了一系列优化解。从这些解中选择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疏散效率。通过对最优方案的疏散距离进行评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滑坡点评价-避难所选址的两阶段方法在三峡库区**_*得到了有效应用。通过有针对性地疏散滑坡高危险区内居民,有效提高了疏散效率。该方法可以为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五、结果分析与讨论

A. 滑坡点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利用BP神经网络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了13个特征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包括土壤类型、坡度、坡向、降雨量等。通过训练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了滑坡点的危险性评价结果。针对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实例,评价结果显示出了滑坡点的分布特征和危险性等级。

B. 避难所选址结果分析

通过建立避难所多目标选址模型,并利用NSGA-Ⅱ算法求解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选取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在目标设定中,考虑了避难所数量最小、避难所与滑坡点距离最小值最大、避难所与受灾点距离最大值最小等目标。通过求解模型,得到了多个Pareto最优解,其中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被选取为最优方案。

C. 疏散效率提高的意义

本研究方法将滑坡灾害的发生与避难所的选址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疏散滑坡高危险区内居民,有效提高了疏散效率。通过滑坡点评价,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为避难所选址提供重要依据。而通过避难所选址模型,可以在考虑多个目标的情况下,找到最优的避难所布局方案,使得总疏散距离最小。这样,居民可以更快速地到达避难所,减少了疏散时间,提高了疏散效率。

此外,本研究方法还考虑了避难所与滑坡点之间的距离最小值最大和避难所与受灾点之间的距离最大值最小等目标,使得选址布局更加合理。通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效率提高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然而,本研究方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滑坡点评价结果仅仅基于13个特征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避难所选址模型中的目标设定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滑坡点评价模型和避难所选址模型,提高其准确性和适用性。

六、结论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滑坡点评价-避难所选址的两阶段方法,以提高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效率。通过BP神经网络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危险性评价,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并将其作为避难所选址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建立了避难所多目标选址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求解模型的Pareto最优解集,并选取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

通过对三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镇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针对性地疏散滑坡高危险区内居民,有效提高了疏散效率。通过滑坡点评价,我们可以识别出危险性较大的滑坡点,为避难所选址提供了重要依据。而通过避难所多目标选址模型,我们可以在考虑避难所数量、避难所与滑坡点距离、避难所与受灾点距离等目标的基础上,选取最优的避难所布局方案。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提高滑坡灾害多发区的疏散效率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有针对性地疏散滑坡高危险区内居民,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通过选取总疏散距离最小的方案作为最优方案,可以优化避难所布局,减少疏散时间和资源消耗。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滑坡点评价和避难所选址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本研究只考虑了滑坡灾害的特点,而没有考虑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模型,考虑更多的因素和约束条件,提高疏散效率和减少灾害损失。

以上为《滑坡灾害应急避难所两阶段选址布局》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