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代背景

本文由用户“lxj66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1 23:23:30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代背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代背景

【篇一】

二十世纪初的清政府是软弱无能的,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一再妥协退让,先后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又不敢得罪外国洋人,在制止双方的冲突中没有做不到公正,又没有约束力,致使矛盾升级,酿成大祸。如果清政府是强有力的政府,首先是外国宗教势力是不跟轻视清政府和中国人的,也不敢为非作歹的,因为清政府会对为非作歹者绳之以法。但是,清政府是惧怕外国洋人的,所以造成洋人和二毛子横行霸道、欺凌百姓,不把官府放在眼里。其次,正因为官府的不公及不作为,激起民众的不满,对外国洋势力的愤恨,日积月累,导致暴力发生。清政府先是弹压不住,后是利用义和团和八国联军打仗,最后又是出卖义和团,一错再错,差点葬送了中国

【篇二】

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

这才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典范,其实那个时代的革命者,学者恐怕都有这样的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只不过周总理这句话是少年之说,有据可查,他的一生更能应证这句话。我觉得这样的演讲稿除了回顾历史,更需要问问当今我们学习的目的。为了个人成就,为了家人,为了生活都没错,但是男孩子应该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个多么艰辛漫长的过程,这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任重而道远。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代背景》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