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本文由用户“yr8934896”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4-22 09:53:44 举报文档

以下为《集体备课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

1、北京的春节

主备者

王某某







使用者





教学目标

1.会写“醋、饺”等15个字,会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了解详写、略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课型

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2.板书课题,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再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3.学生汇报。

4.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本文都提到了哪些日子?哪些日子写得详细呢?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四、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处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节日活动或印象最深的部分。

3.全班交流。(重点关注“京味儿”语言。)

五、课堂小结。

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热闹而又喜庆的老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二、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在详写的这些内容中,你最喜欢哪一个部分呢?深入读读,勾画出你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腊八: 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用词的简洁和巧妙。

①“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②“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二)腊月二十三:1.指名读第5段,说说人们腊月二十三的活动。

2.说一说腊月二十三为什么是过春节的“彩排”。

(三)除夕:1.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除夕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除夕真热闹”?

①人们的活动。

②味、色、声的描写。

3.除夕这一天,你以前是怎么过的呢?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分享你的快乐吧!让学生自由发言。

4.指导朗读:想象文章中描绘的热闹场面,有滋有味地读读这一段。

(四)元旦(旧时指农历正月初一):

1.指名读第8自然段,理解“截然不同”的意思。

2.说一说“元旦”与“除夕”有什么截然不同之处。

课件演示:“铺户……全城都在休息。”

3.这样的“截然不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呢? (悠闲)

4.指导朗读:读出轻松自在的感觉。

(五)元宵节:

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描写元宵节的灯?灯有什么特点?

三、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教学后记







课题

2、腊八粥

主备者

王某某







使用者





教学目标

1.会写“腊、粥”等15个字,会写“糊涂、搅和”等9个词语。

2.朗读课文,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3.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4.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的好处。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细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课型

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在你的心目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谈你对腊八粥的印象。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着沈从文一起去品尝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作品。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唾沫(tuò mo) 孥孥(nú nú)

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腻、 灌、褐、筷”,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读课文,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喝粥)

3.说一说哪一部分写得详细。(等粥)哪一部分写得简略?(吃粥)

4.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小组内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天真、可爱、嘴馋,腊八粥香甜诱人、惹人喜爱。)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品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写腊八粥时,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列举腊八粥的原料?(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丰富。)我们在上节课也曾经提到过关于腊八粥的句子,回忆一下。

从中你可以感受到腊八粥吃起来一定如何?(美味可口)

2.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腊八粥的美味的呢?(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腊八粥在锅里煮的状态,还有腊八粥的香气。)

3.写腊八粥的材料和煮的状态除了能够衬托腊八粥的香甜可口,还有什么作用?(为后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二)品读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自读第2~8自然段,画出描写八儿的语句,体会一下八儿的心理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①“喜得快要发疯”:心理描写,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的兴奋。“眼睛可急红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语言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八儿的迫不及待。

②从八儿的心理、神态、语言中能感受到八儿有什么特点?(天真、可爱、颇有童趣)

(三)品读第三、四部分(第9~19自然段)。

1.朗读第9~13自然段,从八儿与妈妈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八儿的心理和人物特点是怎样的呢?

2.从妈妈对八儿的回答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妈妈是非常疼爱八儿的。)

3.一位同学朗读第14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八儿猜想的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画出相关句子并进行品析。

4.妈妈煮的粥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齐某某15~17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四)品读第五部分(第20~21自然段)。

①“靠着”、“斜立”、筷子“摆”成十字,动作描写。

②“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外貌描写,写出了八儿喝饱了以后满足的样子。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





踢课题

3、古诗三首

主备者

王某某







使用者





教学目标

1.会写“宫、侯”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古诗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2.知诗人,解某某。

二、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语。

1.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2.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画出停顿、重音。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一)连词成某某,读懂诗意。

1.想想每个词的意思,遇到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2.把词语连成某某子,小组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二)展开想象悟诗情。

1.指名读第一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是什么景象?(板书:飞花 御柳)

2.“飞花”是什么情景?“无处不飞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呢?

3.交流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4.日落天黑时,长安城里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指名读第二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板书:蜡烛 轻烟)

四、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1.补充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用自己的观点去理解这首诗的含义。

2.寒食节民间禁火,而汉宫却传烛赐火,这说明了什么?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牛郎织女图,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解释题意。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2.重点指导书写“素、章、盈、脉”四个生字,注意字的占格和笔顺。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2.全班汇报。

①汇报词语意思。

②连词成某某,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古诗,与同学交流诗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织女的哀伤与不幸的情感?

五、熟读成诵,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诗中的织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第三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首关于月亮的诗《十五夜望月》。

二、释题意,明作者。

三、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同桌互读,集体交流。

2.重点指导书写“栖、鸦”两个生字。

3.熟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中庭/地白/树栖鸦……”

四、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词语意思:中庭、地白、栖、冷某某、湿、秋思

3.连词成某某,感悟诗意。

五、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文中写了哪些传统习俗?(八月十五望月)你还知道哪些传统习俗?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学后记







课题

4、藏戏

主备者

王某某







使用者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京剧脸谱图,两者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祺故事有哪些传祺色彩?

2.集体交流。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教学后记







课题

习作(一):家乡的风俗

主备者

王某某







使用者





教学目标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3.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教学重点

明确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挑选能够突出风俗特点的材料来写



教学难点

分清详略,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家乡的风俗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习作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展示各民族民风民俗图片)如果要让你介绍一种家乡的风俗,你会选择介绍什么呢?

2.导入新课:让我们用文字来把家乡特别的风俗介绍出来吧!

二、启发思路。

1.介绍之前,说一说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风俗。(学生自由讨论)

2.汇报讨论成果。

(1)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

(2)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3)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去写?

3.根据你要介绍的风俗特点,你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可供选择的题目:《春节习俗》《家乡的春节》《欢度    节》?

三、习作指导。

1.整理思路:学生先打草稿,确定自己想写哪一种风俗,想想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回忆本单元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

3.写作技巧点拨。

(1)要把风俗活动的各个环节写清楚,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2)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一般先简要地交代风俗活动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内容,然后详写参加活动的经过,最后写活动的结果及感受。可以把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

4.写自己对风俗活动的看法,可以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五、小结。

学生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风俗,选取不同材料,运用抓住特点描写风俗的方法,介绍出家乡的风俗活动,详略得当,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六、延伸。





教学后记







课题

语文园地(一)

主备者

王某某







使用者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2.了解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

3.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

4.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5.诵读古诗词,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分清文章主次、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写一段文字,提高书写速度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4篇课文,说一说每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自由交流)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让你学到了什么?

2.交流《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3.交流学习心得。

4.小结: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习作的时候,先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一点,而次要内容则写得简略一些。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展示:学生自由读后交流:“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都是“全部”的意思。“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都是“取得第一”的意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二)第二题。

1.课件展示问题: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过年的时候吃鱼:    建筑上雕刻蝙蝠:    ?

2.学生自由交流。

四、学习“书写提示”。

1.学生观察书写提示里的文字,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1)大小相兼。(2)收放结合。(3)疏密得体。

2.学生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强调书写速度)

3.师生交流、评价。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日积月累”的诗句,注意读准“f^(xXXXXX)”的读音。

2.学生交流诗句意思,明白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

3.多种形式朗读,熟读成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如何珍惜时间。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特点介绍事物、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学习了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表达方法,了解了不同习俗的寓意,同时积累了珍惜时间的古诗词。





教学后记







作文讲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集体备课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