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中国古代治国经验与启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治国经验与启示
一、我国古代治国的理论形式
在我国朝代更迭不断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以理论形式为基础的治国经验,其中以礼治、德治、道治和法治较为突出,是我国古代治国理论形式的主要代表。
(一)礼治,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周公制礼作乐,孔某某“仁”入礼,提出“为国以礼”,要求治国者知礼、行礼、守礼,得到统治者的广泛接受。同时,用仁解释礼,把礼推到社会下层,为礼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不知而信,不知而行”是礼治的治国智慧,礼治以尊卑贵贱的等级思想为本质,虽然没有逃脱封建思想,但是对中华文明的进步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德治,即以仁义道德为基础,以德治国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德治理论,主张统治者应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以较高的人性修养来治理天下。同时,主张提高全民修养,以民为本是必然要求。德治强调道德教育,实质是人性政治,以理想的人来构建理想的社会。
(三)道治,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老子和庄子是道治代表思想家,“道法自然”是其核心哲学原理,道家认为任何事物都要遵循自身发展,治国当然也不例外。“无为而治”讲究XX的统治应凡事因势利导、尊重自然,不合“道”而不为。君主应慈爱节俭、谦卑居下,治民要顺情率性、宽容包某某。
(四)法治,以讲刑法著称,主张“以法治国”
法家坚持人性好利,利用人趋利避害的本能,通过立法和执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法治的关键在于立法是否因人情、合人心,执法是否详密、公正。但单纯以法治国往往过于极端,秦始皇统一中国和秦二世暴政而亡,是法治成功和失败的两个极端表现。
二、我国古代治国的实践经验
我国古代治国的实践经验则多来源于两大方面:其一是在改朝换代中,旧王朝覆亡、新王朝兴起总结的教训和经验,是种反思性认知;另一种是国家治理中,君主、朝廷大臣和社会能人才干所积攒的改革经验(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经验),是尝试性探索。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两种治国实践经验都极其丰富,挑选影响较大的三次“治世”和两次改革作为案例展开论述。
(一)三次“治世”
西周灭商,经成、康二世经营,国家繁荣昌盛,史称“成某某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1]。西周统治者以商朝倾覆为鉴,得到酗酒亡国和享乐失政的治国经验,遂周公颁布禁酒令,违令者严惩不贷,“示饮而不实饮”的饮酒约束方式和成王十九年“黜丰侯”是其真实写照;民心归附和民众支持是西周灭商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西周统治者深知民众力量不可忽视,提出要重民、爱民和惠民;君明臣贤、道德教化和慎用刑罚也是成某某之治能够出现的主要动因。汉初,在经济残破、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统治者通过调整政策以重建封建秩
序,“文景某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2],素有“周云成某某,汉言文景”之美誉。在统治上,以“与民休息”为指导方针,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厉行节俭、敬天畏民,轻刑甚罚;在政治上,刑德并用、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分裂、强调统一,用和平和武力解决矛盾,打击社会的异动势力。西汉统治者通过治奢、治军、治霸、贵栗和积贮,不仅创造了文景某某,还为后来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WillDurant在《世界文明史》中将开元盛世时期的唐朝评价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国家,“贞观之治”的功劳不可忽略。在经济上,改良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休养生息;在政治上,由于唐太宗知人善任和科举制的成功改良,当时人才辈出,官员素质大大提升,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分层决策更是提高了办公效率[3];在思想文化上,尊崇儒家学说,但不排斥外来文化,形成儒家、道教和佛教三教并行的局面;在民族问题上,反对大汉族主义,对各民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经验。如今我国执政者以满足人们的多重需求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推动改革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符合社会发展轨迹和唯物史观,应始终坚持以促进国家持续健康发展。第三,要积极融入世界,吸收全人类优秀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所谓的古代治国经验,都是对前朝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且仅限于中国本国。在当代社会建设中,现代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没有古代治国经验可以参考;而西方国家近代以来发展迅速,积攒了丰富的现代化经验和教训,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国家治理中,要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融入世界,不能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未来之中国,必定更加开放,也必定需要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来进行建设。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中国古代治国经验与启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