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构建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框架》心得体会

本文由用户“wuchun19879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1-09 16:39:06 举报文档

以下为《观《构建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框架》心得体会》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观《构建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框架》

心得体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分配机制的不断完善优化是绕不开的重大课题。

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就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这意味着“三次分配”上升到国家战略体系层面,并进入实践操作阶段。但是,对于“三次分配”,个别人有意无意地进行片面理解和误读,甚至出现了“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的错误论调。从中可见,“三次分配”虽然已成为国家基础性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深刻内涵仍需进一步加深认识、统一思想,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把握好、推动好、落实好。

正确理解走向共同富裕的这一基础性制度安排,首先要对现有分配体制正确研判。一个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由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框架初步形成,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收入分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部署,也决定着不可能借由某一方案就能“速成”,更不可能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分配改革。

共同富裕的征途,有先富与后富的逻辑,三次分配是先富带后富的体现与实践,显然不能被错误理解为“劫富济贫”。“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这一表述的关键词是鼓励,而不是强制,已经明确表明了态度。三次分配主要是为了在全社会强调共同富裕的意识与社会公正的价值观,通过这种途径,高收入人群在自愿的前提下按照社会公益、社会公德、社会和谐等道德伦理体系行动,形成良性循环,不仅受赠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加,而且捐助者的成就感、价值感也在增加。

促进共同富裕,我国三次分配的空间很大,效果也会明显,关键是构建好激励体系与保障体系。前者包括社会道德舆论、税收体系,特别是财产税、捐赠税收减免政策等;后者需有效的信托法律制度,以及一些非营利性法人特别是慈善团体承担慈善捐赠的收集、转移和分配等活动。在这些方面,还有相当多的改革创新任务,需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同时有效破除对“三次分配”的认识误区,确保三次分配在与促进国家发展、提升人民福祉的需要同行中充分发挥作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收入分配秩序严肃收入分配纪律有关事项的通知
  2. GRASP是通用职责分配软件模式
  3. 公共政策分析
  4.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测试题--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5. 国人部发〔〕56号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
  6.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7. .03 党支部会议记录和内容
  8. **_*关于省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意见136号文
  9. 季度思想汇报
  10. 《走向共同富裕》教案
  11.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思想理论
  12. 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

以上为《观《构建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框架》心得体会》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