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6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根据对文章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某某,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朝花夕拾》及《山海经》简介: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说处的时代的社会风貌。即《阿长与》《藤野先生》《范某某》。《藤野先生》记师恩,《范某某》记友情,《阿长与》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著作。书中有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双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在儿时的“我”看来,那是“念念不忘,最为心爱的宝书”)
(三)整体感知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
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又是如何的?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
2.如何划分段落?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文中找句子,分析阿长的形象。(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6. 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1.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不佩服) ②限制我的行动(讨厌)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非常讨厌)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空前敬意) ⑥谋害我的隐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三)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四)作业
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
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板书设计: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